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加剧,消费品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公司致力于减少其碳足迹,实现零碳排放。根据最新数据,许多行业领先企业已经开始实施零碳工厂计划,旨在减少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蒙牛乳业曲靖工厂作为我国首个国际、国内双认证的“零碳”工厂,通过优化车间设计、自动化生产、全产业链智慧化等措施,实现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高成本和技术障碍:尽管零碳工厂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实际实施中面临着高昂的初始投资和技术挑战。许多企业在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中,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特别是在初期的设备购置和技术研发投入上 。
政策和标准不统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政策和碳排放标准不一致,给跨国企业的绿色转型带来复杂性。企业需要应对不同地区的法规要求,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 。
数据获取和管理:实现精准的碳排放测量和管理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支持。然而,许多企业在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方面仍存在困难,缺乏统一的碳足迹计算标准和方法 。
伊利集团
背景:伊利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乳制品企业,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措施:伊利在其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绿色制造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废水处理再利用。其子公司伊利郑州工厂通过“绿色工厂”认证,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成效:伊利的绿色生产措施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通过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线,伊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实现了环保目标。
海尔集团
背景:作为全球知名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
措施:海尔在其生产基地实施了智能化和绿色制造技术,采用了高效节能的生产设备和可再生能源。同时,海尔还通过优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减少了碳足迹。
成效:海尔的“绿色工厂”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典范。
雀巢公司
背景:雀巢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之一,致力于实现2030年前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措施:雀巢在其全球工厂中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在美国的工厂使用风能,在英国的工厂使用太阳能。同时,雀巢还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水和能源的使用。
成效:雀巢的可持续措施显著减少了碳排放。例如,雀巢在瑞士的总部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实现了显著的减排效果。
联合利华
背景:联合利华是全球领先的消费品公司,其可持续发展战略被广泛认可。
措施:联合利华在其生产基地中实施了多项绿色制造技术,如废水处理再利用、能效提升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其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所有工厂的零碳排放。
成效:联合利华在印度的一个工厂通过使用生物质锅炉和太阳能光伏系统,大幅减少了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成为国际绿色工厂的典范。
宝洁公司(P&G)
背景:宝洁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制造商之一,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
措施:宝洁在其全球生产基地中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同时,宝洁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使用节能设备,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成效:宝洁在美国的一个生产基地通过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减少了碳足迹,成为绿色制造的典范。
创新设计与布局: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优化,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蒙牛乳业曲靖工厂通过厂房“长高”设计,减少了占地面积和能耗,同时通过日光照明设计降低了照明能耗 。
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高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为干预,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能效提升 。
全产业链绿色管理:企业通过优化整个供应链,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物流运输,全方位实施绿色管理,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碳减排。例如,蒙牛乳业通过绿色牧场建设、自动化生产和低碳物流,实现了综合减碳目标 。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强对新兴绿色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能技术领域,推动技术革新,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实现零碳目标。
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
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
推动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测量标准和报告机制,促进各国政策的协调和标准化,减少跨国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政策障碍。
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和路径,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 。
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的碳排放数据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开发和应用碳足迹计算工具,帮助企业更精确地测量和管理其碳排放,优化减排策略 。
加强产业链协同:
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管理,强化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同实现碳减排目标。
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优化物流运输和包装设计,减少供应链各环节的碳排放 。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企业内部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开展针对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培训,提升其对零碳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消费品行业在实现零碳工厂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在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进行持续努力。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加强产业链协同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消费品行业将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其零碳目标,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去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并定调扩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消费品制造业作为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其高质量发展,对保民生、扩内需、促消费、增活力有着重要意义。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消费品制造业使命在肩、责任重大。行业和企业又是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不折不扣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强基础、聚动能,实现新跨越?
图为蒙牛曲靖工厂负责人马福利向记者介绍如何通过优化车间设计,削减生产能耗
蒙牛厂房一角
《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乌蒙”就在曲靖,一个地处云南和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地带的小城。
从云南昆明驱车前往曲靖,一路高速。透过车窗,映入眼底的是四周环山、中间地势平坦的坝区景色。在这块平坝上,藏着一个“宝藏”工厂——蒙牛乳业曲靖工厂。说是“宝藏”,是因为这是我国乳业首个实现国际、国内双认证的“零碳”工厂。
到底什么是“零碳”工厂?“零碳”又是如何实现的?记者带着疑问来到蒙牛曲靖工厂进行了实地探访。
记者手记:
中国乳企
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作为全产业链联动的典型,蒙牛的减碳可谓行业标杆。
从2007年引入ISO14001环境管理,到此后的生态奶源建设、“ESG发展战略三年规划”,再到如今的“GREEN可持续发展战略”全产业链向“净零碳”迈进……绿色理念覆盖了蒙牛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蒙牛也成为中国乳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持续引领行业推进绿色转型升级。
在上游,牧场端是乳业生产链当中碳排放的最大来源,占比超90%,是推进乳业减碳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而蒙牛通过调整饲料成分和牛群结构、实行粪污循环管理系统、提升能源效率等方式,碳排放量、排放强度等指标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部分牧场甚至低于海外发达国家。目前,蒙牛的规模化牧场已经100%开展粪肥还田、“牧光互补”绿电自用。
在中游,蒙牛通过数智化、新能源的应用实现减碳提效。目前,蒙牛已建成2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记者此次前往调研的云南曲靖工厂,更是获评中国首家国际国内双认证零碳工厂,成为蒙牛高度响应低碳化、零碳排放政策的生动体现。蒙牛清远工厂等3家工厂获得德国莱茵TüV废弃物零填埋管理体系认证,内蒙古和林三厂成为国内乳制品行业首家通过AWS国际可持续水管理标准认证的企业。
在终端,蒙牛通过对低碳包装进行创新,运用数字化环保周转箱替代了传统纸周转箱,每个环保周转箱可循环20次,碳足迹减少57.5%,每年可减少约8万吨的用纸量,相当于少砍伐206万棵树及减少1680吨二氧化碳排放。目前,蒙牛产品的纸质包装,82%已通过可持续森林体系认证,100%产品外包纸箱用纸由回收再生纸制成。
对于蒙牛投入在绿色发展中的大量行动,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曾这样解读,“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乳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乳业必将朝向‘更绿色、更健康、更智慧’的方向高速前行。”
牛吃绿色牧草,产出“绿色”牛奶。蒙牛只是中国乳业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缩影。中国乳业正在加速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中国乳企也纷纷加入低碳绿色发展阵营,作出承诺并付诸实践:创新低碳牧场,践行绿色生产,打造绿色包装,实现低碳运输……目前,中国每公斤标准奶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已达到世界较好水平。
时不我待,向前奔跑。以蒙牛为代表的中国乳业正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本版供稿 记者 赵 曦 暴梦川
本版供图 记者 赵 曦 刘 元
来源:消费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