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的“规模扩张”时代已经结束,一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聚焦“质效、创新、绿色、安全”的深度变革已经启动。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这是未来五年必须遵循的“新游戏规则”。

——读懂“新质生产力”下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四大转向与三大核心战役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历史关口。这份“十五五”新型工业化战略研究报告,为我们揭示了这场决胜之战的顶层设计。
作为睿信咨询战略顾问,我必须首先指出一个严峻的现实:在“十四五”时期的成功基础上,不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能保证“十五五”的辉煌。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5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更是2020年的9.5倍。但光环之下,是清晰可见的“短板”:
“卡脖子”之痛: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核心材料的海外供应占比仍超过40%。
“结构性”矛盾:低端产能(如钢铁、建材)过剩,而高端供给(如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设备)进口依存度仍超30%。
“双重挤压”:外部面临美欧的技术封锁(如《芯片法案》)和绿色壁垒(如欧盟CBAM碳关税),内部则面临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十五五”的战略核心被清晰定义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工业化实现根本性转型。
读完本文,您将收获未来五年中国工业发展的:
1个战略罗盘:理解“四个根本转向”
3大核心战役:明确企业的行动焦点
3条战略启示:给企业CEO的行动建议
👇
、“十五五”时期的工业化发展,必须实现“四个转向”。在我看来,这彻底颠覆了过去几十年的增长逻辑。
1、从“速度优先” 转向 “质效优先”
过去:追求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
未来:追求全要素生产率。未来5年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设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必须比2025年下降15%。
睿信顾问解读:这意味着,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僵尸企业”将无处遁形。投入产出比(ROI)和绿色绩效,将成为企业生存的硬指标。
2、从“要素驱动” 转向 “创新驱动”
过去:依赖廉价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投入。
未来:依赖技术创新。未来五年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到203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比达2%以上。
睿信顾问解读:人口红利彻底消失,“创新红利”是唯一的出路。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等于没有未来。
3、从“单点突破” 转向 “系统协同”
过去:个别企业或个别产业的“明星式”崛起。
未来:整个产业链、区域链的“军团式”作战。
睿信顾问解读:未来五年我国新型工业化强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区域协同”。这意味着“单打独斗”的时代结束了。企业必须在生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4、从“国内循环为主” 转向 “双循环相互促进”
过去:依赖国内市场或单纯的“出口代工”。
未来:利用国内超大市场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国际话语权。
睿信顾问解读: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两种能力”:既能玩转国内市场,又要懂国际规则、抗地缘风险。
未来五年制造业的转型,明确了三条主攻路径,我们称之为“三化战役”。这是企业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抓手。
1、高端化
目标:摆脱低附加值环节,向价值链顶端攀升。
报告路径:传统产业要“焕新”,比如发展特种钢、高性能化工材料;新兴产业要“做强”,比如新能源汽车要攻克固态电池、智能网联。
睿信顾问解读:不要再迷恋“规模第一”,要追求“利润第一”和“技术第一”。
2、智能化
目标:全链条推进数字化改造,实现效率变革。
发展路径: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目标是到2030年,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率达90%,建成500家以上卓越级智能工厂。
睿信顾问解读:智能化不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AI、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将成为制造企业的基础设施,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
3、绿色化
目标:实现工业碳达峰,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
报告路径: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目标是到2030年绿色工厂数量达到10000家。【注:2024年已达6000家】
睿信顾问解读:这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生存问题”。欧盟的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已经开始实施,报告估算,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不绿色,就出局。
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工业“安全感”的体现,也是我认为最具战略高度的部分。核心是解决“卡脖子”和“供应链脆弱”两大难题。
产业基础再造:强调要突破“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
区域协同布局:改变过去高端产业过度集中于长三角(聚集了65%的半导体材料厂商)的局面,推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构建“备份体系”。
核心目标:
产业链安全设定了清晰的KPI:到2030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可控率必须达到70%以上。
睿信顾问解读:过去30年,供应链的唯一法则是“效率”。未来10年,供应链的法则是“效率 + 韧性 + 安全”。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供应链,消除“单点故障”,并有意识地将部分供应链“本土化”或“区域化”。
战略的落地最终要靠企业。我们可以展望一个清晰的“企业成长路径”,这是企业定位和政府资源倾斜的“藏宝图”。
这个“金字塔”梯度如下:
塔基 (铺天盖地):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
塔身 (中坚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塔尖 (攻坚主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塔顶 (细分王者):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顶峰 (国家队):世界一流企业
睿信顾问解读:这对企业家是重大信号。政府的资源(资金、政策、项目)将沿着这个金字塔精准滴灌。企业的目标不应再是“做大做全”,而是要力争成为这个金字塔中的一员,最好是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或“小巨人”。
作为睿信咨询战略顾问,基于这份蓝图,我为您提炼三条最关键的行动建议:
1、重新定义“护城河”:从“规模”转向“专精”
不要再盲目扩张产能。你的“护城河”不再是你有多少条产线,而是你是否掌握了那70%自主可控率中的关键一环。
立即对标“专精特新”标准,砍掉低效业务,聚焦核心技术,力争成为“单项冠军”或“小巨人”。
2、告别“单打独斗”:成为“链主”或“关键拼图”
“系统协同”是关键词。你必须在生态中重新定位:
如果你是龙头企业:你的任务是成为“链主”,你不再是生产商,而是生态的组织者。你的责任是带动上下游(尤其是“小巨人”)协同创新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如果你是中小企业:你的任务是成为“关键拼图”,即“链主”不可或缺的核心供应商和绿色供应链优质伙伴。
3、必须“出海”,更要“看懂大局”
“双循环”要求企业必须有全球视野。但这不再是简单的“成本出海”(去东南亚设厂)。
你必须懂地缘政治,理解“碳关税”(绿色化)、《芯片法案》(高端化)、“友岸外包”(产业链安全)。你的全球布局必须是战略性布局(如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而不仅仅是成本驱动。
“十五五”新型工业化的蓝图已经绘就。
这是一场彻底的“范式转移”。过去的成功经验,很可能成为您未来五年的最大障碍。规模扩张的路径已经关闭,通往未来的大门,只为那些掌握“质效”、“创新”、“绿色”和“安全”的企业而开。
最后,我想向所有企业家提出一个问题:
面对这场硬仗,您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十五五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