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故事新编之信息化
作者:王延东 来源:toppoint 发布时间:2003年08月03日 点击数: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个"化"的过程中,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新旧管理模式的磨合,必然会激发出不少的矛盾,也就必然会形成一些不可避免和不容忽视的误区和问题。让习惯了传统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式下的企业管理者们一下子弄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回事,的确并非易事。而我们也一直都试着将信息化深入浅出地说出来,但事实告诉我们,让人人都能看懂,是很困难的。在书店闲逛,无意中看到久违的插图本成语故事,不由心生一计:何不用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或寓言故事来说明问题呢?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或许会达到一些靠说教式的理论文章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揠苗助长:不能指望一步到位【原文】《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新解】随着国家对企业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被上升到了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举措的高度,成为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由此,全国上下正在掀起一场象"学邯钢"一样的学习"三企一地"(联想、海尔、斯达和广州市)的信息化热潮。在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信息化规划中,对达到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数量和时间期限都作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难免会象宋人一样害上急躁病,而"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传统企业来说,旧的体制和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要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说变就能变的,这需要一个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始终贯穿于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之中,所以不能指望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试图通过建设一套信息网络系统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现代化,是幼稚和不现实的。
  所以,企业信息化的"苗",要经过春华才能秋实,浮躁不得。
  南橘北枳:关键在于机制【原文】《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新解】为什么联想、海尔的信息化建设会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传统管理体制下的企业成功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的概率几乎等于零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那么水土之异,异在何处呢?
  去年在联想召开的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对此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如果那些不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改革、老的组织结构不整合、落后的机制不转变、陈旧的设备不改造,仅仅采用了计算机,上了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也难以发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曼纽尔·卡斯特也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这样写到,"在引进信息技术的同时没有进行根本的组织变革,反而加剧了隔层化与组织僵化的问题。在仍有某种暗中协调空间的情况下,电脑化的控制反而比传统面对面的命令更难以施展。"之所以产生"南橘北枳"的原因,关键在于上述所言中的企业机制问题。所以变"北枳"为"南橘",需要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与"三改一加强"(即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买椟还珠:不仅仅是硬件【原文】《韩非子·外储》: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就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新解】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一般都舍得在购买硬件上花钱,对软件应用、实施服务、咨询服务、培训宣传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大部分资金都用到了"硬"的方面,"软"的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结果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无车跑"或"跑空车"的问题。这与郑人"买椟还珠"何其相似。实践证明,信息化真正做得好的企业,花在软件和实施服务方面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
  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珠",什么是"椟",否则就容易重蹈郑人的覆辙了。
  盲人摸象:认识的误区【原文】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印度,有几个盲人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于是就相约去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像一根管子,摸到耳朵的人说像一把扇子,摸到牙的人说像一根萝卜,摸到象身的人说像一堵墙,摸到腿的人说像一根柱子,摸到尾巴的人说像一条绳子。象到底是什么样的,明眼人自然很清楚,但是对于盲人来说,却不容易明白。
  【新解】一说起企业信息化,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电脑、上网、办公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等。现在关于企业信息化的说法很多,今天提倡企业上网,明天又要实现办公自动化,后天又是上ERP、CRM,新的名词、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别说是对信息化接触不多的传统企业界人士,就是业内人士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侯炳辉教授的注解是,"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概括的称谓。广义地说,凡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办公和商务活动的都是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很可笑也很可悲的是,今天在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类似于瞎子摸象似的以局部认识代替整体认识的问题。如果对信息化只是一知半解,从局部的观点看待问题,就容易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的错误。认识不正确,不到位,很难相信信息化能搞好。
  当然,这不仅仅是传统企业单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传统企业观念和知识更新滞后而缺乏对信息化全面认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IT厂商对传统企业缺乏深层次认识而一厢情愿地炒作概念的问题。传统企业和IT厂商双方都存在认识上的不成熟,这需要双方的双向认知。难怪用友软件公司董事长王文京在前不久如是说:"现在是必须给我国企业用户提供实实在在的ERP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了,走向成熟的用户已经不能再忍受概念的炒作和不成熟的产品了。"所以,要清楚认识企业信息化这头"象",必须不断地提高认识,不断地用信息化的实践来丰富信息化的理论,才能达到"不为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邯郸学步:要领会信息化的真谛【原文】《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新解】联想在采用ERP系统后,财务结帐天数从过去的20天降到1天,报表从30天缩至12天,存货周转天数从35天缩至19.5天,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使企业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学习联想这样的信息化样板时,也听到一些企业抱怨说,没搞信息化则已,一搞信息化反而问题百出、麻烦不断:
  非但没有实现无纸化办公,反而变成了多纸化、废纸化办公;非但没有精简高效,反而是冗员增加,比如每个业务部门都要配备专职计算机操作人员;非但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员工从前是一张报纸一杯茶,现在是上网聊天看电影;非但没有节省开支,反而增加了管理费用,比如要向ISP支付大量的Internet接入费用,企业内部网的维护管理开支超出起初的计划,陷入"IT黑洞",等等;非但没有减轻工作量,反而增多了工作环节,增加了劳动强度,如财务电算化脱不了手工帐,大事小事都要制作多媒体汇报,到最后工作人员怨声载道;非但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反而形成了"信息孤岛"。
  凡此种种,从侧面反映出了传统企业在学习先进企业信息化经验时,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真谛,还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仅仅是将原来的手工业务原样照搬到计算机上,这样难免会出现上述现象。所以,学要真学,不能只学皮毛,否则就会像邯郸学步一样,最终连原来的本事也没有了。
  叶公好龙:满嘴新名词,口惠实不至【原文】《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解】常常能够听到在一些企业领导的报告或讲话中,频频出现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名词,一时间"空气里都是信息化的味道"了。企业领导们至少在言辞上是绝对的与时俱进了,由此证明他们已经站在了信息时代的前沿。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在信息化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当然也不能说领导们不重视,但是至少是参与程度不够。为什么"叶公"们只是看起来喜好信息化这个"龙"呢?有人说,老总们日理万机,有许多关乎企业战略发展的大事缠身,所以信息化不得已由下面的信息中心负责。这只不过是一种托词。关键还在于:企业将信息化付诸于行动的真正出发点在哪里?有无真正的动力?如果只是为了遵从政府发出的信息化倡议而做做样子,将信息化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和华丽的光环,应付上级的检查和追求所谓的政绩,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这种信息化不做也罢,免得浪费银子。全球最大的优秀网络技术公司之一的思科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林正刚的一段话发人深省,"企业因应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进行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所用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在于企业的一把手是否真正重视和参与。"所以,企业老总们不能光在口头上或文件上喊信息化,信息化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