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下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应用领域和材料领域。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锂电池材料技术进一步升级,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化学储能和电池材料技术的健康发展:
表1 2021年国家层面有关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政策重点内容解读
在动力电池方面,负极材料的选择与电池的能量密度直接相关,根据《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年,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 Wh/kg;到2025年,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体比能量达500 Wh/kg。
表2 2025-2035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目标
表3 2021年各省市层面有关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政策重点内容解读
“十四五”期间,我国主要省份也提出了动力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目标。其中,北京、江苏、江西、湖北、甘肃、青海和海南等省市均提出了动力电池回收的相关目标,上海、浙江、天津、广西、江西等省市提出了动力电池材料和技术突破的相关目标,福建省则提出到2022年全省动力电池产能超过150GWh,规模居全球第一。下表为各省市“十四五”期间动力锂电池行业发展目标:
表4 各省市“十四五”期间动力锂电池行业发展目标
今年以来,国家对能耗双控政策层层加码,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管控力度。由于石墨化产能具备高能耗属性,部分地区石墨化存量产能开工率受制,新增产能落地难度加大,石墨化资产稀缺性凸显,成为负极扩产的卡脖子环节,因此在能耗双控大背景下负极有效产能在于石墨化产能,拥有高度一体化产能的负极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更强的交付能力和更低的成本优势,负极材料行业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8 月 17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21 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从能耗强度降低情况看,今年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 9 个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10 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各地针对能耗管控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陆续出台限电、有序用电政策。
9 月 16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就“能耗双控”给出更为完善的指标设置以及分解落实机制,坚决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制度。
低电价区域属于稀缺资源,政策上对高耗能项目的审批趋严,早期进行扩产的企业有先发优势。如内蒙发改委今年1月指出:在未来要实行更加严格的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政策(石墨化是典型的高耗能项目) ,并进一步提出不再审批铁合金、电石、PVC、水泥熟料、石墨电极材料、兰炭等项目。具体相关政策参考下表:
表5 2021年各省能耗双控政策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