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CIO遭遇的种种“知识谎言”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CIO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16日 点击数:
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一个团队的信息化,首先是它的CIO的信息化。CIO在工作中面对信息化知识的密集轰炸,他要学会判断、鉴别、理解、有选择地吸收。即使他很谨慎,一不小心也会被“知识欺诈”的阴影所困扰,被“知识欺诈”行为所蒙蔽。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欺诈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真实的谎言”,参与其中的各种角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保持沉默,或者为虎作伥,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而欺诈的结果,则将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延滞,和CIO们的消极悲观。本文站在CIO的角度,梳理了他们可能会遭遇的10种“知识欺诈”现象。需要申明的是,我们无意偏袒CIO,同时也对那些因本文而可能受到委屈的其他角色表示抱歉:因为我们的本意是揭露这些现象,而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

坎坷的信息化实施之路,让每一个人都备感疲惫,早日顺利验收是所有人的梦想。但是验收真的是好事吗?在侯宝林的相声名作《关公战秦琼》中,收场的包袱是“你要不演,他不管饭”,说的是唱戏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如果不按照别人的意思唱,就拿不到钱的道理。鉴定会或验收会正是信息化建设的领导部门让企业唱的一出“关公战秦琼”。在中国国情下,许多信息化都是某厅或某委资助的项目,如果不验收,资金就不能到位;为了尽快拿到钱,就得早验收;为了早点验收,当然就不能兼顾系统做没做完,运行是否稳定,只要有了个架子,就得迫不及待地搞验收。项目刚刚开头就要验收,岂不正是关公遇到秦琼吗?因为实施难度大、周期长的项目很难迅速验收,因此就要面临合同款不能及时到位的风险;为了尽快验收,IT厂商就要采用一些非常手段,但是这种项目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是CIO们不可能了解的(或者有时候双方会达成某种默契)。信息化项目的合同一般都规定,项目实施初期,IT厂商可以先得到30%左右的预付款;当项目完成验收后,再拿到大约50%的款项;在系统运行正常后,获得剩余的20%左右的尾款。不过,很多IT厂商对尾款的期望并不高。一旦IT厂商拿到验收后的80%左右的项目款,可能就不会再用心去做了,因而遗留下来的项目隐患就不能被很好地解决,因而信息化建设便成了“烂尾楼工程”。或者还有一种情况,是IT厂商故意遗留一些问题,作为收回尾款的筹码。面对早产的验收,CIO左右为难:一方面要琢磨政府的心态,让验收结果迎合他们的要求,拿到政府给的钱;另一方面又要承担无法掌握项目实施真相,让项目烂掉的危险。这是来自上游和下游的信息不对称,博弈的结果是企业拿验收哄骗政府,拿尾款防备IT厂商。在这种多边的不信任关系中,CIO遭受着双重的知识欺诈。

一、看上去很美的DEMO盘

我们首先从信息化的门面说起。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系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DEMO盘作为信息化方案的门面,是销售IT解决方案的直观工具。但现在CIO们宁愿回家去看DVD,也不愿相信DEMO盘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玩意儿。为什么?我们可以借用柠檬市场理论做一个较为严格的分析(下文将不再引述相关理论):DEMO盘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物品,一些冠冕堂皇的东西都被列入其中,但这并不代表厂商产品和方案的实际功能和水平。IT厂商的Sales们清楚知道DEMO盘中的知识的可信程度,而CIO却不知道,Sales也不会对他说实话。DEMO盘的欺诈行为越来越多,行业中对DEMO盘的信任度就会越来越低。此时,真正能够提供好的产品和方案的企业,即使能够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DEMO,也将不再愿意使用DEMO盘。因为无论如何,市场只会用DEMO盘的平均价值来对待,从而达不到预期价值;而那些实力稍逊一筹的IT企业所提供的DEMO盘,因符合社会认定的平均价值水平,所以仍能继续利用DEMO辅助销售:毕竟DEMO的成本不高,而且作用直观。但是,当那些最好的企业“退出”DEMO盘的竞争以后,CIO会再次降低对DEMO的“平均价值”的期望,因而使得那些二流IT企业即使想继续利用DEMO盘辅助销售,也不得不考虑——在DEMO的价值持续下降的时候,还要不要继续用它——这个问题。他们也许会寻找其它DEMO盘的替代工具。如此循环下去,DEMO盘可能会被市场抛弃。这就是“柠檬市场”的现实:虽然DEMO盘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当它进入柠檬市场的循环后,就一定会走到穷途末路。

二、概念先行的二道贩子

DEMO盘中最可能充满的虚假信息,就是那些貌似先进的概念和理论。DEMO的没落,从某种角度说明了“概念先行”这种手段的失败。中国的信息化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所以在起步发展的时候,现象之一就是密集地引进和消化各种新鲜的概念,这也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所以在刚刚开始信息化的那些年,CIO们的首要功课可能是记忆那些拗口而晦涩的“英语缩写单词”——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对于IT企业来说,引进概念,找些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给客户“洗脑”,绝对是销售的秘诀。而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很愿意被“洗脑”的。但现在这一套却已经失宠了,原因何在?按照柠檬市场的原理:无论对于IT厂商还是对于客户,概念先行都造成了巨大的知识障碍。从客户来说,信息化建设搞了这么多年,那些“先进概念”漫天飞、大家被动员得屁股发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已过去,概念的先进与实施的不如人意之间的差距让CXO们认识到:炒做概念是IT厂商的惯用伎俩,他们由此俨然成为信息化的专家,而让自己在其面前自惭形秽,五体投地,从而心服口服地跟着他们的感觉走。现在事实已经证明,如果Sales们再胆敢跟CIO们高谈阔论什么概念,恐怕会立刻挨上一板砖然后被撵出门去。在“概念先行”的市场中,有本事的厂商靠能力说服CIO,而没本事的只能靠概念的大帽子吓唬人。最后的结果,将是CIO都认识到踏踏实实做事的重要性,而不再热衷于充当外国概念的二道贩子,于是通过概念来进行知识欺诈的行为也就走到了柠檬市场的尽头。

三、并不成功的“成功案例”

与DEMO盘、概念先行存在本质区别,利用自己做过的成功案例来辅助营销,是厂商的一种常规战术。从本意上讲,成功案例是IT企业最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因为已经成功实施的项目最能代表企业的真实能力和水平,是最值得大规模扩散的营销工具。但是中国的CIO们近些年来都有一些困惑:如果单独看各个厂商提供的成功案例,一定能得出一个毋庸质疑的结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形势一片大好,好得不能再好”。但当他们抬头看看信息化的市场现实时,却并没有发现几个能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数来数去,CIO们可能会叹而吟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案例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宣传与事实之间公然的矛盾,让CIO们长期处于对厂商公信力的怀疑之中,久而久之将会严重损伤他们的理性推断能力,使他们一看到“成功案例”就会产生不良的过敏反应。是什么原因让“案例”从最有价值的知识沦为一种具有破坏力的东西的呢?基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从总体上讲,中国信息化的成功案例还太少,每家也轮不上几个。但是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措施,也影响了“案例”的真实性:比如客户为评职称而写的成功案例、公关部门为宣传而写的成功案例、媒体为赚广告费或版面费而刊发的成功案例、评奖活动卖出去的成功案例、领导人或权威捧出来的成功案例,等等。有一位作家批评当前那种没有感情、没有目的、为了“自娱自乐”而写东西的行径为“写完厨房写厕所”。当翻开一些IT企业编撰的“成功案例”时,常能看到他们将自己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事无巨细地描写出来的做法,我们就会对这种比喻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按照“柠檬市场”的思路去分析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将得出如下结论:在CIO那里,越是印刷精美的“成功案例”,越不能传达成功的经验。

四、“考察”的间谍战

当成功案例都不再可信之后,中国人那种信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心理将被IT厂商广泛采用,他们将会带领客户到本企业或典型客户那里进行考察。本来,酒香也怕巷子深,让客户来看一看自己的实力的确是必要的。但是,在客户这边来看,则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怎么样才能保证眼见为实?哪些是面子活,哪些是真东西?现在全国建起了那么多的“软件园”、“高科技开发区”,做IT的企业首先倒像做房地产的,CIO们越来越犯嘀咕:漂亮的“硬件”后面会是怎样的“软件”呢?借考察来搞“商务活动”(这是一个在营销中大家都能意会的书面用语),让考察而来的客户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推荐客户去考察自己的成功案例也是IT企业所采取的常规手段,这对客户来说也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为虎作伥不仅仅是聊斋里的故事。现在有很多无奈的CIO,只好采取“微服私访”的方式进行考察。作为一种学习知识的行为,“考察”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很悲哀的:亲朋邻里之间尚有往来,客户与IT厂商之间却搞得像“反间谍”。这是谁种的恶果?IT厂商企图通过考察来搞知识欺诈,将“考察”推入柠檬市场的逆向淘汰循环之中,是最基本的原因。

五、合同噩梦

所有的措施都使用到了,前期的商务活动也进行很久了,大家都期望着尽快“签单”。解释柠檬市场的一句最贴切的俗语是“买的没有卖的精”,签订合同的过程就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对CIO来说,签合同的过程无异于一场噩梦。因为无论如何他也搞不清楚合同里将会有哪些知识陷阱;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有哪些“知识灾难”。而对Sales来说,只有签了合同,才算尘埃落定,所以在前期谈判的时候,sales常常会采取“跪式服务”,客户无论有多少要求,都会毕恭毕敬地完全承诺。但是合同签订后,双方的地位便会迅速出现本质的变化:签订之前,CIO是甲方,IT厂商是乙方;签订以后,IT厂商成了甲方,而CIO就成了“蚁方”——热锅上的蚂蚁一方。围绕合同的贯彻和执行,会上演许多幕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思想则是辩论是否存在知识欺诈,而CIO在其中往往占不到便宜。如果在签合同时不将所有谈判的条件完整而专业地写进去,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注意收集保存文档和证据,那么一旦出现纠纷,CIO连一根救命的稻草都没有。当CIO们发现合同不足以保护自己的时候,就会采用其它的极端手段来保护自己,这也给IT厂商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当这种情况在行业内成为普遍现象后,合同就失去了它规范“责权利”的严肃性和基本功能,大家都会多留一个心眼来保护自己,算计对方。如此循环下去,合同之外的保护措施将会实质性地替代法律条文,实际上“人治”淘汰了“法治”。这也是典型的柠檬市场的表现。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为CIO提供技术人员储备的培训市场。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的关键,是大量专业IT技术人才的培养。而现在国内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瓶颈,就是IT技术人员“难招聘,养不起,留不住”,因为IT技术人员属于“珍稀动物”,只能在薪水高的环境中工作。CIO们应该期盼IT培训市场的大发展,因为它的存在为培养大量的IT专门技术人才提供了可能。可惜,前些年“千军万马卖IT认证培训”的做法已经把市场搞臭了。认证培训是个好东西,因为信息化用到的技术和产品都会在认证培训中学到。因为得到证书后就可以迈入“珍稀动物”的行列,所以学认证的人便趋之若鹜,由此促使各色人等都来卖IT培训证书,从而使市场充斥谎言和短视行为,IT培训市场便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知识欺诈的市场。现在当有人揣着认证证书来应聘的时候,CIO基本上是不相信了。莘莘学子们只好去花更多的钱学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够保证证书的含金量,而低端认证证书则早已失去立足的根基。这是知识欺诈带来的柠檬市场的后果。但是,有了更高的证书,还有谁愿意到CIO那里去报到呢?因为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暂时还不需要“珍稀动物”,IT蓝领就足够了。IT培训市场现在重整河山待后生,提出了“技能培训”、“知识培训”、“职业培训”等理念,其基本想法都是摆脱知识欺诈行为,踏踏实实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IT技术人才。

六、早产的鉴定和验收

坎坷的信息化实施之路,让每一个人都备感疲惫,早日顺利验收是所有人的梦想。但是验收真的是好事吗?在侯宝林的相声名作《关公战秦琼》中,收场的包袱是“你要不演,他不管饭”,说的是唱戏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如果不按照别人的意思唱,就拿不到钱的道理。鉴定会或验收会正是信息化建设的领导部门让企业唱的一出“关公战秦琼”。在中国国情下,许多信息化都是某厅或某委资助的项目,如果不验收,资金就不能到位;为了尽快拿到钱,就得早验收;为了早点验收,当然就不能兼顾系统做没做完,运行是否稳定,只要有了个架子,就得迫不及待地搞验收。项目刚刚开头就要验收,岂不正是关公遇到秦琼吗?因为实施难度大、周期长的项目很难迅速验收,因此就要面临合同款不能及时到位的风险;为了尽快验收,IT厂商就要采用一些非常手段,但是这种项目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是CIO们不可能了解的(或者有时候双方会达成某种默契)。信息化项目的合同一般都规定,项目实施初期,IT厂商可以先得到30%左右的预付款;当项目完成验收后,再拿到大约50%的款项;在系统运行正常后,获得剩余的20%左右的尾款。不过,很多IT厂商对尾款的期望并不高。一旦IT厂商拿到验收后的80%左右的项目款,可能就不会再用心去做了,因而遗留下来的项目隐患就不能被很好地解决,因而信息化建设便成了“烂尾楼工程”。或者还有一种情况,是IT厂商故意遗留一些问题,作为收回尾款的筹码。面对早产的验收,CIO左右为难:一方面要琢磨政府的心态,让验收结果迎合他们的要求,拿到政府给的钱;另一方面又要承担无法掌握项目实施真相,让项目烂掉的危险。这是来自上游和下游的信息不对称,博弈的结果是企业拿验收哄骗政府,拿尾款防备IT厂商。在这种多边的不信任关系中,CIO遭受着双重的知识欺诈。

七、技术领先的浪费

项目验收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是“国际先进水平”,就是“国内领先”,最差也是“未来将会达到先进水平”。追求“领先”是中国人向往民族复兴的情结,有人却在利用这种情结大赚其钱。CIO们经常被灌输这种思想:技术领先才可靠,才安全。但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只需要几张软盘就能上报的数据,却用了一台大型机;不复杂也不具有太大风险的环境,却用了双机容错。因为购买先进技术是愿者上钩,这种知识欺诈只承受道德上的拷问,而没有法律的风险,所以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IT技术和产品的实验场。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一种分析:在一定的条件下,买方也可能会买价格高的东西,因为可能便宜没好货,只要性价比在预期以内,买卖还是有可能成交的。或许这也是倡导“技术领先者”的理论。但是仔细分析起来,IT厂商却利用了又一个信息不对称。客户可能清楚软盘和大型机在性能上的差距,却并不明白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如果IT厂商向他灌输“技术先进则会可靠”的理论,鼓动客户去购买大型机,实际上是加剧了客户的不安全感,误导了客户对性能和安全的判断,损害了客户对性价比的判断。这种知识欺诈带来的利润往往会更高,更容易。比如前不久广东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风波:在对该病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鼓动大家吃点醋、喝板蓝根的做法倒还说得过去,起码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但那些鼓吹只有某种药才能治病,然后哄抬药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姑息的。技术领先论调与这种卖药的勾当一样,都是一种知识欺诈行为。

八、企业政治的“恐怖”

前文把“知识欺诈”的所有污水都扣到IT企业身上,难免有失公允。其实除了IT企业,CIO周围还有很多人在对他进行着类似的活动,企业政治就是其中之首。网上有一个笑谈说,“CEO”的“E”好像一杠三星,“CFO”的“F”好像一杠两星,“CTO”的“T”好像一杠一星,而“CIO”的“I”则只是一杠而没有星。从这种“军衔”等级上看,CIO排在企业权力阶层的最底层,常常处于很尴尬的位置。企业中的个别领导重用某人或排斥某人,但又不能公开提升或免职,就会在业务流程调整上“下功夫”,CIO便会成为替罪羊;不同领导对信息化的态度不同,其主管的业务部门对信息化的态度也不一样,CIO便承担了部门协调的所有责任。在企业政治中,当信息化被作为一种工具的时候,CIO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来自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为信息化要牵扯到业务流程重组、部门职能的调整,势必触及各级领导间的权力博弈,官职越小,越容易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被“欺诈”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一个柠檬市场:符合领导价值趋向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信息化方案,适合的信息化方案可能不符合领导的意图。结果可能是CIO(包括IT厂商)淘汰了适合的方案,妥协并调整不适合的方案;而信息化一旦走上这条路,矛盾就会越发激化,方案则会不断妥协下去,呈现典型的逆向淘汰的局面。最终的结果是停项目、换厂商、CIO被撤职顶罪。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欺诈,就像来自CIO后方的冷箭:当CIO中箭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那将是怎样一种可怕的感觉。

九、“锦上添花”的咨询顾问

IT咨询顾问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知识外脑”,是CIO的又一种“亲人”。这可不是地球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做需求分析,就包括客户的销售战略、生产战略、采购战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盈利目标和市场定位等等。如果自己的脑袋都控制不了,怎么能当好别人的外脑?所以咨询顾问绝对是一类高智商的活儿,据说国内没有几个能做得好的咨询顾问。那么咨询顾问能够对CIO产生什么样的知识欺诈呢?说他们是“蓄意”的,可能有失公允,但是咨询顾问都有一个毛病——喜欢埋头讲自己那套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好比《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其实客户在听理论的时候,感受也是挺好的,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东西却寥寥无几,能够用得上的就更不多了。这算是知识欺诈还是知识有价?如果要求咨询顾问为自己做一个详细的诊断,再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的“剧情”一般都是:咨询顾问拿出几本厚厚的方案,然后向CIO要几十万。虽然CIO也算一个知识分子,但被惹急了也会说:“几张破纸要这么多钱,不如去抢好了!”咨询顾问是最直接的“知识经济”形态,如果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就开始了柠檬市场的逆向淘汰:CIO对咨询顾问的平均价值打了折扣,好的咨询顾问就不再“雪中送炭”,而只愿意“锦上添花”,最后越是管理优秀的企业越容易接受咨询服务,管理越差的企业越得不到外脑的帮助,从而咨询顾问行业的客户群体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萎缩。这是一种值得深思的“知识欺诈”现象。

十、臭掉牌子的IT培训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为CIO提供技术人员储备的培训市场。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的关键,是大量专业IT技术人才的培养。而现在国内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瓶颈,就是IT技术人员“难招聘,养不起,留不住”,因为IT技术人员属于“珍稀动物”,只能在薪水高的环境中工作。CIO们应该期盼IT培训市场的大发展,因为它的存在为培养大量的IT专门技术人才提供了可能。可惜,前些年“千军万马卖IT认证培训”的做法已经把市场搞臭了。认证培训是个好东西,因为信息化用到的技术和产品都会在认证培训中学到。因为得到证书后就可以迈入“珍稀动物”的行列,所以学认证的人便趋之若鹜,由此促使各色人等都来卖IT培训证书,从而使市场充斥谎言和短视行为,IT培训市场便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知识欺诈的市场。现在当有人揣着认证证书来应聘的时候,CIO基本上是不相信了。莘莘学子们只好去花更多的钱学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够保证证书的含金量,而低端认证证书则早已失去立足的根基。这是知识欺诈带来的柠檬市场的后果。但是,有了更高的证书,还有谁愿意到CIO那里去报到呢?因为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暂时还不需要“珍稀动物”,IT蓝领就足够了。IT培训市场现在重整河山待后生,提出了“技能培训”、“知识培训”、“职业培训”等理念,其基本想法都是摆脱知识欺诈行为,踏踏实实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IT技术人才。

结语以上是我们对CIO经常遭遇的若干种“知识欺诈”行为的归纳和分析,也许存在过犹不及和小题大做,但目的则是以此为CIO提个醒,避免上当受骗。虽然有一些“真实的谎言”早已经成了气候,绝非提醒所能解决,但我们也决不可因此对其姑息迁就。否则,信息化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部的乌烟瘴气,于企业、于CIO个人,这都是信息化中不能承受之轻。

今后,我们将继续就柠檬市场等信息化建设中的“知识欺诈”现象,邀请业界专家泰斗做更深入的剖析,而目的只有一个:以媒体的绵薄之力,呼唤健康的信息化意识,努力还CIO和企业一个明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