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经济日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作者:福建CIO网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5日 点击数: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工业强,则国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工业由大向强,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国已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大”和“全”的优势持续巩固,并向着“强”而“精”不断进军。我国还拥有超大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物质技术基础雄厚,经济发展韧性好,调整适应能力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展现出对制造业的强大赋能作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技术创新快、应用渗透强、国际竞争激烈等特点,并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刻改变了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更好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要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底座。着力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提升智能芯片算力水平。推进数字产业化,聚焦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发展,加快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融合创新。加强5G、数据中心、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释放数据价值,为数字化、智能化提供原动力。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主线。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要加快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融合应用,提升研发、中试、生产、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智能化水平。推进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加快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企业“智改数转”,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益,形成新质生产力。


还要重点打造一批智能产品和装备。发挥大模型强认知、强交互、强生成的特点,促进高端装备、关键软件、智能终端升级迭代,提升重点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为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提供更多工具箱。多措并举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获得新动能、取得新成果。 (作者: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附:赛迪顾问研究并提出如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通用技术基础培育。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作用,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全面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底座。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通用核心技术领先地位。推动机器学习、知识地图和类脑智能等代表性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的研发设计;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和多模态感知等方面取得颠覆性的科研成果。其次,要努力构建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创新体系。在夯实人工智能关键通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数字化融合”。需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关键通用技术的核心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系统性创新水平,同时,努力弥补人工智能与新型产业化领域创新体系的连接缺口,逐步建立面向未来、高度开放且协调统一的应用系统,形成以人工智能企业为主体,以人工智能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再次,要建立畅通的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双向赋能发展的新渠道。努力夯实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机器视觉、生物特征识别和人机交互等关键领域技术基础,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进一步融合创新,需要通过提高人工智能技术通用化水平,降低新型工业化生产准入门槛、去除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相互转移的技术壁垒,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向新型工业化赋能应用转移。

(二)全面构建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需求拉动机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高效的市场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亟需建立一种全面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化驱动机制。首先,我们可以依据新兴产业的需求来推动智能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企业是主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力量。因此,根据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需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需要建立数字化的工业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并构建数字化服务,同时满足“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满足新型产业化的需求,我们需要推动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推动它们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还需要推动其产品创新系统的构建。其次,需要充分完善相关支持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快速推动人工智能促进新型产业化的外部环境需要支持市场需求的相应机制,而其完备性主要取决于由新型工业化需求驱动的人工智能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系列技术应用平台,以促进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同时将政策、企业、高校、资本等行业的优势有机结合,以确保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持续健全相关支持体系。再次,需要加速培育人工智能企业充分实现数字化转型。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以帮助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更快地摆脱亏损状态,以满足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需求为导向,可以依托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高科技人才,重点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电子等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这在满足构建新型工业化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更全面地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推进新型工业化健康发展的标准体系。人工智能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基础建立在科技、市场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人工智能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标准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标准体系,重点解决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分类不清晰而导致的标准化难题。需要清晰地界定一般人工智能与核心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进行优化,使其能够充分体现创新活力迸发、成果转化和机制创新,努力打破产业发展的障碍,促进不同产业之间以及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深入沟通,实现产业要素的平等交流,使其自由、规范、有序地流通。其次,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以人工智能赋能应用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和以技术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发展体系。这不仅需要建立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通用技术体系,同时也需要提供一个适用于快速构建新型工业化的创新应用体系,并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实践指南。这样可以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标准基础。再次,要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产品应用标准,可在技术研发、试验、生产、物流、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通过产品研发、中试应用和产品培育等方式,对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企业给予适当财政支持,以帮助企业更加充分的进行应用研发,从而建立完善的产品应用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