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两家知名的动漫企业决定进驻厦门软件园二期;台湾一家大型的光电企业准备落地厦门光电园区;台湾几家软件企业正在与福建软件企业洽谈,共同开拓企业信息化市场……
这仅仅是“十一五”开局之年闽台信息产业牵手合作的开端!
今年“两会”期间,闽台合作成为福建省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大家认为,闽台合作需要在规模和档次上不断提升。对于高科技的信息产业,福建省在“十一五”期间有何打算?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
闽台合作 优势互补
“十五”期间,福建省信息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福建省台资电子企业已达60多家,形成如冠捷电子、中华映管、厦门灿坤等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大型台商独资企业,并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台资企业在我省落户。当前闽台两地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及IC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成为亚太地区主要信息产业聚集区之一。
台湾制造业在福建的成功转移典范,正吸引着不少台湾软件企业考察福建。在2005海峡两岸软件产业研讨会暨项目对接会上,福建省软件行业协会与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签订《闽台软件产业合作协议书》,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闽台软件企业达成31个合作意向项目。“福建在本地以及所辐射的内地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福建省中小企业多,信息化需求不断增长,构筑了前景广阔的应用软件市场。”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卢增荣接受采访时表示。而台湾信息产业经过了20-30年发展,在硬件制造、系统架构、业务流程、商业模式、软件国际市场营销方面具有成功经验。“闽台信息产业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前景广阔。”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理事长王忠正如是说。
加强交流 升级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抓住当前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台湾半导体和光电产业及信息服务业迅速向大陆转移等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把福建省建成两岸信息产业合作基地。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邵玉龙接受采访时透露,“今后,闽台信息产业合作总体方向是由以往制造业上的纯粹组装加工线向技术开发合作转变;由一般的制造业向软件集成电路业方向转变;由纯粹的信息产品合作向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转变。”
具体讲,在制造业方面,要从原有层次较低的产业向较高的产业转变,不断提升产业档次,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还要向新兴的信息产业领域拓展,如台湾光电项目的落地。而且闽台合作的重点要从一般的产品合作转向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的合作转变。
邵玉龙说,今年,福建省信息产业厅正在抓紧制定促进海峡两岸企业实质性对接的工作方案,尽快推出“闽台软件企业网上交流和项目对接”,对2005海峡两岸软件产业研讨会暨项目对接会上达成合作意向的31个协议项目的落实,充分利用台湾IT企业资料库,推进两岸信息产业的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项目交流,争取承接台湾更多IT软件企业和信息服务业向福建转移。(本报记者 李向娟 实习生 林铃)
链接>>>
闽台交流亮点多
■投资
截至去年底,福建省共有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台资企业229家。去年新批合同台资18.3亿美元,增长92.1%。福建省利用台资总额居全国第三位。
■商贸
2005年福建对台贸易额达47.66亿美元,增长9.4%。台湾已成为福建最大的货物来源地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交通
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地区金门、马祖、澎湖间海上直接通航实现了人通、货通、船通。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宁德、莆田等6个主要港口均实现与金门、马祖间海上货运直航。自2001年海上直航开启以来,两岸客货运量逐年大幅度上升。截至去年底,客运量达123.2万人次,货运量达371.2万吨。
2006年春节,两岸春节包机增设厦门航点。
■旅游
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福建省先后率先启动了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旅游。
去年,闽台双方第一次联手举办了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实现了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等旅游资源对接。
■文化
去年,莆田市举办了第七届中华妈祖文化旅游节,这是由两地共同参与组办的妈祖文化旅游节首次升格为中华妈祖文化旅游节。
去年7月,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举行,560多家两岸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参展,展销的图书达13万种85万余册,是台湾参展商来祖国大陆参展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展会。
■农业
去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随后,又建立了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
目前全省已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783个,合同利用台资21.6亿美元,在全国居第一位,占全国五大农业合作实验区利用台资总量的70%以上。
去年5月,台湾部分水果首次批量零关税登陆福建。(本报记者 吴宏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