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7月,温度就像石油的价位一样,节节高升。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但也是一个国家的动力之源。在面临全球石油紧缺的情况下,我国推出了新能源战略,力求寻找能源的长期发展之路。
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够完全替代石油的新型能源是不现实的,而新能源战略中所提出的“绿色、环保、节约”即显得更为重要。
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了《2006能源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中国目前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占消费量比重)达到40%,预计2010年将达到50%。
面对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与日益短少的石油资源之间的矛盾,《中国计算机用户》周刊在北京举办了“新资源战略下的整合与创新”石油行业信息化论坛。众多石油行业信息化人士冒着酷暑齐聚一堂,就石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
这个时节北京的蚊子极为肆虐,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息管理部信息化建设经理王嘉笑言,“为了石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众多信息化人的确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看着石油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让我们为之欣慰。”
ERP唱主角
我国石油行业信息化建设从1980年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石油行业主要以ERP的实施为重点,三大石油石化公司都在推进企业ERP系统建设。
中石化从2002年开始ERP试点,2003年开展进一步试点与成功推广,2004~2005年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成功上线了ERP系统。
中海油总公司信息管理部信息化建设经理王嘉强调,目前中海油的信息化工作主要还是以ERP建设为重心,“计划通过ERP系统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改进业务流程,强化成本控制,规范经营行为,堵塞管理漏洞。ERP建设对中海油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紧随中海油,中石油也启动了ERP试点工作,中石油集团公司各地分公司财务系统已经完成统一建设,集团总公司可以直接将各分公司汇总的财务信息自动生成报表。随着ERP系统建设的推进,石油行业业务信息化总体水平逐渐提高。
有研究表明,2006年石油行业仍将加大在IT方面的投资力度。从整体上看,2006年石油行业IT投资总额在2005年增长9.5%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某调研机构预计:2006年的石油行业IT投资增长率将达到10.7%,投资总额将达到76.65亿元。
在投入方向上,软件将成为石油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主要增长点,而ERP依旧为2006年石油行业IT系统的投资重点。2006年石油行业IT系统建设的重点是:ERP、OA、网络基础建设、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勘探开发基础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其中,ERP的投资额将达到11.62亿元,是占总投资比重最大的一项。
在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国内石油行业各地石油石化类企业已经实现了本地业务的信息化,但各地在同一个集团内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各个石油、石化集团难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直接了解各地分公司或事业集团的信息,降低了沟通的效率,并造成重复建设的浪费。
在信息化建设初步完成后,石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由单点应用模式的初级阶段,正在转向集团化、综合应用的中级阶段。那么,如何进行数据及各个系统之间的整合就成了当务之急。
推进整合应用
石油行业各地石油、石化类企业已基本实现了本地业务的信息化,但在信息交互上,一方面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信息资源处于分散孤立状态,另一方面同一企业内部也存在各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信息分散孤立的状况,制约了企业间、部门间信息交流的效率。
一些老企业,多年来自主开发了很多信息系统,但如何进行整合也是目前最困扰的问题。
面对国外大型石油公司进驻中国市场带来的竞争,我国石油企业需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要求,及时组织和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整体优化,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信息部常务副部长朱印全表示:“整合这个词非常符合企业现在的实际。以IT基础架构成熟度来看,分起步、数据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四个阶段。从起步阶段来看,企业整个产业,开始建设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产业。从整个石化行业来看,都具有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
目前,中石化燕山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了初级阶段,现在正处于数据中心建设阶段。
根据朱印全的了解,现在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还没有完全的整合到一起。比如说,生产应用系统,包括管理、控制层面,应用ERP等,还有所作的石油数字系统。这些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常常在工作中出现应用一套系统就要配套几台服务器的情况。
因为这些系统的技术平台都不一样。所以机房和服务器越来越多。随着网上数据的流动越来越大,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只有30%可用,还有70%空置。面对业务中出现的高峰时刻,从满足应用高峰的角度来说,利用率是很低的。
从系统的角度来说,系统的内容需要集成。系统的内容指的是数据,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需要共享数据,而彼此相对独立的系统造成了数据的不一致。同样的一个指标,但是不同系统显示出来的却是不同的数据,这就是问题所在。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IT解决方案部咨询经理许方认为,这就需要搭建新一代的数据中心,将分割的应用和项目转化成一个共享和虚拟化的资源中心。
朱印全认为,系统之间需要整合,除了刚才说的问题之外,还有甲系统需要为乙系统服务的情况。比如做预算的系统,这些系统衡量生产过程中装置的情况,衡量原材料、产品,进、出的情况。在没有建设后续系统的时候,已设系统已经完成了一定的管理和执行的功能。
而存在的问题是,在建设后续系统的时候,发现已设系统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就需要对已设系统进行人工的输入数据。这就出现了即使是同一个数,因为来源而造成的不一致,出现错误的机会就很大。因此必须整合,实现数据的一致性。
“在系统应用的层面上也应该进行整合,我觉得这是石油、石化行业马上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对此,朱印全略感头疼。
安全在于提高可控性
在采访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刘宝旭博士对记者谈道,在石油行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安全是极为重要的一块,企业在各项业务中越来越依赖信息化,这就造成对信息化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当依赖性达到一定程度后,一旦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小问题,而会是影响整个集团消息乃至存亡的问题。既然走上了信息化这条道路,那么就不可能回头,面对信息化这把双刃剑,做好信息安全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谈到如何提高企业的安全防护,刘宝旭表示,技术、人才、资金是任何行业、任何建设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是安全问题更关键的点在于加强可控性建设。
“我所说的可控性是指企业对整个信息系统的控制能力。能否找到更多的安全死角,能否采取更多的安全屏蔽措施。例如,对信息采集过程中信息的监控,对内部工作人员操作的监控。只有可控性提高了,整个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刘宝旭说。
在石油行业,信息安全包含着几层的意思。一是在生产过程数据的保密性,二是经营管理的保密性,三是防范恶意攻击。
针对石油行业的信息安全,赛门铁克公司售前技术支持部经理郭训平强调一定要“遵从”。不仅遵从法律上的还要遵从技术上的法规。在原先“木桶理论”的基础上,郭训平提出了桶箍理论。
原先的“木桶理论”强调的是均衡,企业在进行IT架构的时候尽量避免“短板”的出现,但是,当完成这些建设的时候,郭训平认为,“就应该注意到,这时就要有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把它们捆在一起,这就是进一步的‘桶箍’理论。在达到法规遵从的基础上做到设计遵从,最终的目标是策略遵从。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对于安全的可控性。”
“信息化”不是目的
在此次论坛上,多位信息中心主任都提出,“信息化”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石油行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王嘉和朱印全都同时提到,信息化工作在企业实现这个战略要求的过程中起到的是提升的作用。如果没有信息化手段,整个行业都会迅速被淘汰。实现信息化才能降低成本、优化方案。
在企业当中,更能体现“IT是为业务服务”的这一理念。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合理、科学的实行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信息化在这当中必不可少。如果跟不上这个步伐,就很快被淘汰。生产过程实现信息化控制,管理优化实现信息化操作。比如说DCS(集散控制系统)在工业中实现统一控制的系统,就要实现调节合理,质量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