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拒绝忽悠 CIO冷对双核
作者:佚名 来源:techtarget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09日 点击数:

自2005年,英特尔与AMD发布双核处理器以来,“双核”就成了IT界的流行词汇。整机厂商也迅速跟进,双核台式机、双核服务器、双核笔记本纷纷问世,一时间,双核产品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双核”是否能成为IT主流技术并不是厂商们一厢情愿的事,作为双核产品的主打群体——企业CIO如何看待双核?他们是否已全面拥抱“双核”?为此,本报组织了50位中国知名企业的CIO双核应用调查。调查涉及金融、电信、电力、零售连锁、医药、政府、教育等行业,涵盖大、中、小型企业。调查结果让我们颇感意外,对于厂商们热捧的“双核”,CIO们表现得相当冷静。

冷对双核

“我们不会被厂商忽悠,用不用双核产品,什么时候用,用什么产品,我们心里很清楚。”——深圳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IT部经理钱玉森

被调查的CIO中,只有32%的CIO购买了双核产品。CIO对双核产品的采购和应用持谨慎的态度,其所采购的双核产品量小,而且只是尝试性地应用。例如,一些公司只是将购买的双核服务器产品用在财务管理这样的非关键性业务部门。

厂商们在双核上投下的一枚枚重磅炸弹,并没有激起太多波澜。在企业级应用市场,CIO们对双核表现得非常冷静。

从我们调查中看到的现象是,企业级市场的反应相当平淡。而从我们调查访问的结果看,50家受访企业中,只有16家购买了双核产品,所占比例仅为32%。在已购买者中,尚未出现大规模的采购,采购量很少。如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于去年购买了一台AMD处理器的双核四路服务器,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4月到7月间,陆续购买了10多台Think系列的双核笔记本电脑,仅供部分管理层使用。

而且,CIO所采购的双核产品品种单一,未深入企业核心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在已购买者中,笔记本电脑占比重最大,为50%;其次是服务器、台式机和工作站,比例分别为25%、16.7%和8.3%。据深入采访,购买服务器的企业大多是将其应用在财务管理这样的非关键性业务部门,也就是说所购产品还没有深入到企业的核心应用。

实际上,在记者的采访中还了解到,很多电脑渠道商、甚至电脑公司的营销经理都很少向CIO们推荐双核产品。国药控股公司信息部副部长成杰就告诉记者,该公司最近采购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的时候,并没有销售人员向他们主动推荐双核产品。有分析人士认为,现在厂商和渠道并不是真的全速推进双核应用的原因是,他们还面临存货压力,忙于甩货。

为什么CIO们会如此冷对被炒得炙手可热的双核?首先,CIO们变得越来越理性,不盲从。“我比较反感的是,现在的厂商老是盯着我们的钱,拼命忽悠我们购买一些我们不一定需要的技术和产品。”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CIO郭怡峰这样说。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IT部经理钱玉森也表示,现在公司采购IT设备,不是弄一个轰轰烈烈的招投标,而是IT部门看好产品,直接采购。“我们不会被厂商忽悠,销售经理往往还不如我们对产品了解。所以,用不用双核产品,什么时候用,用什么产品,我们心里很清楚。”钱玉森说。

其次,企业应用主导一切。尽管所有受访CIO都表示,性能是选择IT硬件设备最为关键因素。但是,性能绝不是越高越好,而是以应用为先,应用需要高性能,就配备相应硬件;不需要,就不考虑,绝不大材小用。

这一转变更多地源于CIO与企业自身的结合度越来越深。在早期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搭建阶段,CIO多为技术出身,常常站在技术的角度审视企业信息化,用什么技术为企业量身打造信息系统是CIO们的主要工作。然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渐渐深入,CIO也开始走下技术的神坛,参与到企业管理和流程机制的整合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信息化是一种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关键在于企业以信息化实现自身变革,信息化是“内因”促动的结果。与企业融为一体,信息化就会一切以企业应用为先。信息系统深度应用,如何能最大限度发挥应用效果就成了信息化的主旋律,而硬件设备,也从主角渐渐向配角转变。

最后,新技术应用需要承担风险。企业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庞大,CIO们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安全问题突显出来,选择每一种硬件和软件,CIO都会特别慎重,谁也不会在应用不成熟的时候就大胆启用新技术,他们多半会选择市场主流技术。多数CIO在采访时都认为旧技术取代新技术一般需要五至六年时间,技术最为成熟的时候是在应用两到三年以后,现在“双核”还是太年轻,这使用双核问题上还是稳妥一些比较好。

由些看来,理性选择、应用为先、规避风险决定了CIO们面对新兴技术时越来越慎重,也决定了“双核”粉墨登场时所遭遇的冷清局面。

浅尝双核

“主流技术会决定企业信息化两至三年的发展,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CIO绝对不能犯错。”——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王卫列

在16位购买者中,有88.9%的人对使用效果基本满意,11.1%的人认为非常满意,没有出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情况。”除了满意度调查,数据中令人关注的还有预期值调查,16位使用双核产品的CIO中,有88.9%的人认为使用效果和预期“非常一致”,只有11.1%的人认为反差非常大。

尽管50位被调查访问的CIO中,有16位购买过双核产品,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就是IT新潮技术的追随者。实际上,CIO们对每一项双核产品的选择都慎之又慎。“我们既不会购买新潮货,也不会购买淘汰货” ,郭怡峰的观点相当有代表性。不用最好的,也不用最差的,关注主流技术却绝不盲从,这是多数受访CIO配备IT设备的原则。“当年迅驰二代取代迅驰一代时,并没有带来性能的明显提升;从摩尔定律来看,双核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双核能不能真正引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还要看最终应用效果。”王卫列说。

“不用最好,也不用最差”的原则决定了大多数CIO即使选择双核产品也只是“牛刀小试”。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购买者的购买原因调查中,100%的购买者都选择了“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能耗”,而选择 “跟上技术发展潮流和趋势”的比例只有11.1%。

“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能耗”确实是目前CIO们尝试性地采购并使用双核产品的原因。以金融行业用户为例,在数据大集中的情形下,为了保障业务系统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证券公司不得不针对每一项业务和应用配备一台服务器,服务器数量越来越多,不但成本很高,而且还给IT人员带来了沉重的维护负担。“如果有一台性能高、价格又相对便宜的服务器,同时承载多项应用,我们当然会选择购买。”郭怡峰说。

而且,数据大集中以后,数量庞大的服务器产生的功耗往往非常巨大,使得机房的UPS、空调系统等都面临压力,而要花时间和金钱去改进机房是非常麻烦的事,如果IT设备能在功耗上大大降低,机房基础设施费用和管理成本都会随之下降。2005年,双核处理器问世不久,申银证券就采购了一台AMD处理器的双核四路服务器,试用效果令郭怡峰十分满意。以前购买IBM八路服务器价格往往在50万元以上,而现在双核四路服务器性能可以达到八路服务器的70%,价格却便宜了近一半。“如果双核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我当然选择双核的服务器。” 郭怡峰表示。

和郭怡峰的使用情况如出一辙,调查数据显示,16位购买者中,有88.9%的人对使用效果基本满意,11.1%的人认为非常满意,没有出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情况。”除了满意度调查,数据中令人关注的还有预期值调查,16位使用双核产品的CIO中,有88.9%的人认为使用效果和预期“非常一致”,只有11.1%的人认为反差非常大。而之所以预期与实际使用效果趋同,是因为CIO们选择双核产品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冷静观察已久。这也表明CIO们已不像多年以前狂热地追逐先进技术,对主流IT技术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王卫列的信息化辞典里,关键词依其重要性是这样排列的:安全、集成、速度。“在安全的大前提下,高速度也是我所追求的,设备具备高性能,在高性能的基础上实现高应用,这是最完美的境界,至于价格,我不是很关心。”王卫列说。所以,双核技术一问世,王卫列就非常关注,他经常翻阅各种媒体,浏览各种双核产品测试。今年五月,他还参加了由英特尔举办的有100名CIO参加的亚洲信息官首席论坛,在那次论坛,王卫列又从技术层面全面了解了双核技术。

拒绝双核?

“硬件设备够用就行。因为现在还有很多比‘双核’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关注。”

——华普超市有限公司信息总监沈强

为什么你没有购买双核产品?从调查结果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不需要”,其次分别是“价格高昂”、“性能提升不明显”、“软件问题”、“应用不成熟”和“产品不成熟”。

在对数位CIO的深度访问中,记者继而发现,成本制约、应用、软件匹配三大因素成为众多CIO对“双核”说“不”的根源,而在这其中,控制成本尤为关键。

“硬件设备够用就行,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海王生物CIO钱玉森和华普超市CIO沈强都持相同观点。钱玉森认为,现在企业信息化仍然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不断更换硬件设备,似乎设备更新越快越好,却往往忽视了软件应用。而且在某些企业中,非核心应用的IT设备常常因为讲求面子而配置过于高端的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如果仔细算一算,在硬件设备的投资上,很多企业至少能节省一半的钱。”钱玉森说。

钱玉森认为,主流技术一般五至六年更新一次。所以,在海王生物,一般五至六年更换一次硬件设备,但是这些更换下来的设备并不就此淘汰,而是做合理调配后继续使用。比如,把关键应用更换下来的硬件设备用到非
核心业务上。现在海王生物还有很多台式机是386甚至是286,有的服务器还是用台式机改装而成的。“现在台式机和服务器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在性能要求不是那么高的领域,我们就改装台式机的硬盘和总线带宽,应用得也很不错,还能省下不少钱。”

其实,海王生物在信息化的投入上并不“抠门”,每年的信息化投资多则几百万元。钱玉森却坚持认为,不能把钱浪费在追求高性能上。“我们不是不关注主流技术,而是要看这种主流技术对应用能起到多大作用。”钱玉森说。华普超市CIO沈强也认为,在主流技术上,其实CIO选择的余地并不大,计算机总是要更新换代的,主流的硬件产品性能都不会差得太远,主要还是要看价格。有时,旧有技术也能满足应用,用户却不得不为这些“强制”升级的技术埋单。“Windows98用得好好的,突然就要换成2000或XP了。现在的硬件设备都不支持98了,我们也只能换成XP。”

对于主流技术的关注,钱玉森形容为就像“存名片”一样,心中有数,需要时再翻出来。然而,对于应用系统,钱玉森却时时关注。他认为,厂商、集成商和用户在看待系统应用时存在的一条鸿沟:厂商和集成商认为,硬件、软件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安装测试便大功告成,对于用户来说,用上了只是开头,用不用得好,能不能充分应用才是关键。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化规模已初步形成,能否把这些系统真正“用活”决定着企业信息化的成败。人和系统需要“磨合”,很多企业也正在努力以IT系统改变以前陈旧的管理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硬件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在应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说应用不需要更高性能时,我们是不会考虑更换硬件设备的。”“不用到死,肯定不换。”一位受访的CIO这样说。

除了成本与应用的制约,硬件与软件的匹配也是让CIO们头疼的问题。最近几个月,操作系统的更新和数据库的迁移,一直是华普超市信息中心的重点。令人尴尬的是,做这些工作并不是因为操作系统不能承载企业的应用系统,而是没有硬件设备能支持。

  华普超市用的是思高公司的UNIX操作系统和甲骨文的数据库,一直以来运行都比较稳定。然而,思高公司的UNIX这套版本近几年来一直没有升级,也没有打补丁。从去年开始,沈强发现新买的服务器都不能再支持这套操作系统了,主流的服务器都不能对这套老操作系统通过认证。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中心决定更换操作系统,改用LINUX。

“应用系统升级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事,可是更换操作系统却牵涉到数据库迁移,这会影响到业务。两个月了,我们一直在做测试,到现在也还没有通过。我们这一次是冒着很大的风险,有人把问题估计得很严重,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更新给沈强带来了很多疑惑:操作系统数据库更新不是因为应用满足,而是为硬件更新所迫。前两年的服务器主流机型都能支持这套操作系统,从去年开始就不行了。“别人都问我愿不愿意用新硬件设备,我却要问问自己能不能用。”沈强坦承,新的硬件设备究竟能不能匹配老的软件,在双核的使用上,他也存在的同样的疑虑。

看来,拒绝“双核”的CIO们并不是固步自封,庞大的企业信息系统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当企业对硬件设备性能提高没有突出要求时,双核技术便不会被列入考虑范围之列。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CIO意识到,信息化不是完美的架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算它有点土也无所谓,“应用”永远是CIO们最为关心的。

50位CIO双核调查主要结论

第一、 被调查的CIO中,只有32%的CIO购买了双核产品。CIO对双核产品的采购和应用持谨慎的态度,其所采购的双核产品量小,而且只是尝试性地应用。例如,一些公司只是将购买的双核服务器产品用在财务管理这样的非关键性业务部门。

  第二、 用户对双核产品的认知度。在已购买双核产品的CIO中,88.9%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对双核产品“比较了解”;而在未购买双核产品的CIO中,只有30.8%的人表示“比较了解”,另有30。8%的人表示“不了解”。

第三、 用户对双核产品的满意度。在对已购买双核产品的CIO进行调查中发现,88.9%的CIO认为使用效果“比较满意”,88.9%的CIO认为实际使用效果和预期“非常一致”。

第四、 影响用户购买的因素。在已购买双核产品的CIO认为,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能耗是其选择购买双核产品的首要原因;在已购买的双核处理器产品中,各类产品所占比例为笔记本电脑占50%、服务器25%、台式机占16.7%,工作站16.7%。;而尚未购买双核产品的CIO认为,“不需要”、“价格高昂”、“性能提升不明显”是他们不购买双核产品的主要原因。

第五、 在已购买双核的CIO中,88.9%的受访者表示“未来半年内有采购双核产品的计划”;但是在尚未购买双核产品的CIO中,只有38.46%的CIO表示计划购买,而有61.54%的用户半年内不打算购买。

第六、 在所有被采访CIO中,计划购买的双核产品依次为服务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第七、 在计划购买双核产品的企业中,CIO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性能,其次是价格、应用和产品质量 三依中文网 www.3eeezw.com 三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