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中心 >> 工业互联网
企业信息化的硬道理和软环境
作者:黄东进 来源:长虹 发布时间:2004年06月25日 点击数:

——长虹计算机信息管理处 黄东进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事,但真正的效果还不尽人意。笔者从1990年受命抓企业物资采综合管理开始,探索企业管理改革,十多年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经历,认为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健康发展,既要加深对"硬道理"的理解,又要加强对"软环境"的认识。

从企业的生存根本出发,理解信息化的硬道理
中国经济正在追赶世界,我们既要研究日本、韩国企业在发展产品生产能力方面的经验,更要研究美国、新加坡运用信息技术、控制资金流向新的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才能在追赶中实现跨越。在追赶中企业能否获取资源、健康运行、抢占市场至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笔者就企业管理信息化在其中的作用谈点浅见:
一、进步剥削合理论:剥削是不合理的。但是,当某一种生产方式处在上升阶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时候,由这种方式必然带来的剥削现象,在一定限度的历史时期内这种"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剥削现象",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承认其具有"历史正当性"。当前在发展经济办企业方面,有限责任制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用这种方法,能够把方方面面的资金、资源由市场经济规则加以集中和合理配置,产生更多更快的增值,更快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水平。中国企业要想把国外投资者和国内老百姓的存款吸引过来,必须承认进步剥削合理论,承认生产要素投入者有参与分配、获得利润的权利。从邓小平的"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到江总书记的"与时俱进",这个问题在认识上,中国已经解决了。在企业实践方面,我认为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把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理直气壮地放在重要位置上,二是要提高企业诚信度。因为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说:"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是承认每个人有追求利益的权利",资本会随着这种追求而流动,资本的趋利和流动性将迫使劣势企业淘汰出局。 "财产权的保护直接与信用有关系"。 当前中国"信用的改善的问题是量的问题而非质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不增加信用,那末财富的增加就会出现障碍"。企业不能乱编名目圈钱,不能做假账欺骗投资者;要让投资者有知情权和知情手段,能有效地实现必要的监管。
"信用是造成社会福利、创造经济繁荣的条件"。企业如何取悦于投资者、职工和客户?诚信原则。企业家要用诚信和合适的透明手段来取得股东、员工和客户的信任;同理,企业在用结构扁平化提高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度时,对"一线"一方面要大胆放权让其为客户创造价值,取得用户的信任。另一方面又要确保在"将在外"的情况下,能及时持续向企业管理者传送信息。管理层也要有手段知道"君命有所不受"情况。这就必须借助信息化的透明阳光。企业信息化在提高透明度,"管住一个人,管好一本账","通过管住人,实现管住事;通过管住钱,控制经济行为" ,让投资者放心方面的作用是独特的。
二、"小腐败"理论:这个理论是说,象成克杰、赖昌星之类是大腐败,他们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捞取远超过平均生活水平所需的利益。还存在一种"小腐败"现象:社会每一个人都存在一个对自己的收入预期,当其实际收入小于这个预期时,他就可能会想办法补。(一部份人想办法多劳多得,这是对社会有利的)其中有相当大一部份人?quot;多权多得",利用他掌握的权力(大到一个项目批文小至一个道口的通行权)和具有的一技之长(小到捏粉笔、拿手术刀、装电话之技长),谋取"灰色"收入,以达到与其预期"相称的平均水平"和满足其攀比心理 。"小腐败"现象广泛存在,由于它的本质一是利用职权、二是谋取私利,这与大腐败没有什么差别。但由于它的广泛性和容易被人们容忍,它毁坏的是人心,是是非观点。所以它会瓦解社会公认的价值和道德标准,摧毁社会公平和公正的概念,破坏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厦的基础。还要看到,一些人心中的"收入预期"尺子,会随着权力、名声、业绩的取得"自动升级",个别的"小腐败"有可能"破格晋升"为大腐败。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单元,生产经营中包含着大量的事权、物权和科技专长,如果企业允许"小腐败"现象泛滥,将使其资源"跑冒滴漏", 利润被蒸发得不知去向。大腐败必须绳之以法,"小腐败"则更多地要依靠行为规范、道德建设和加强自律机制不断加以克服,用净化党风民风和提高文化素质的方法去战胜。许多国际著名大公司非常注意防止"小腐败"的侵蚀。例如,如果发现某人出差报帐时有意夹带了不该报销的发票,上班利用公司电话侃私事,就有可会被列为辞退对象。
业务流、信息流、价值流三流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规范行为、分析因素、持续改进的有力武器。管理信息系?quot;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定硬的软件程序,把管理制度和企业规程变成大家共同遵守又谁都无法擅自更改的计算机程序,通过计算机硬授权,用程序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以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信息系统的工作流、单据流具有很强的可追溯性,有利于对"小腐败"行为的自查自纠。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系统有利于克服时、空距离对上情下达和请示汇报的制约,支持准确及时的传递沟通,可避免大量错误和误解的发生;能帮助领导科学地运用数据说话,比较择优,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激励提升员工队伍的敬业爱岗素质,倡导规范诚信的企业文化。
三、快鱼吃慢鱼理论: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理论。泛指由于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的效率配置,激励勤奋创新竞争。当今世界,由于信息传导的快速性、学习和加工制造能力的迅速提高,使得全球性的产品的同质化、微利化空前加快,形成了"过剩经济"。这种情下,求变创新成为企业经营要诀。"谁能最先发现顾客的需求,并能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把商品摆上货架、'送'到顾客家中",这种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活力。形成了现在市场上的"第一赚钱,第二保本,第三赔本赚吆喝"的利润分配格局?quot;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企业的经营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企业在应对市场的挑战中,企业信息化系统基于科技层面,帮助企业家伸展和运用经营艺术:它可以帮助收集市场信息让企业家去敏感分析;帮助企业以较快的速度把创意设计加工成产品;帮助管理企业资源、安排计划、降低库存和节约成本;帮助把采购、销售信息送往全球和实现365天24小时'开门'经营等等。它用来管理企业大量稳定的活动,处理企业的例常事务,完成人所不能胜任的大量重复而繁杂的计算和模拟,充当企业管理者的助手和工具。这样,就可以让企业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市场环境,创新变革,引导消费潮流,组织企业价值链,服务重点客户,挖掘价值客户和价值定单,处理例外事务,使企业"技术开发快半拍,市场销售进一档,利润收益涨一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正确运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对企业吸引投资,开拓市场,挖潜降耗,促销增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在国家"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大好形势下,企业"着眼于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将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企业实际情况起步,打造信息化的软环境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相比,也是"发展中的企业"。企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面对的问题和需要缩短的差距太多,企业家面临的经营、改革、管理、环境问题包罗万象,信息化建设只是这许许多多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企业信息化课题很广, IT产品林林总总,一下子要全面的建设,将是一笔不菲投资。中国企业的规模、构架和发育程度千差万别,对信息化建设"为什么、是什么、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不少企业还没有"搞掂";企业的基础管理与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差距不尽人意;许多企业还面临产品没有市场、生产设备陈旧、社会负担沉重、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困境;加之对前面许多企业信息化工?quot;打了水漂",自己"怕打水漂"又不知道是否能做到"不打水漂",使得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表现千姿百态。笔者认为这并不奇怪,也不能不加分析地用外界对某企业信息化的印象去对企业家的是非功过下结论。
笔者认为:"成功往往是只可欣赏不可摸仿的" ,不能说把美国企业的信息化方案照搬过来,自己也就成了"世界先进"企业了。"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制约因素",现在业界对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比较强调,笔者还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服从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项目方案的产生要注意照顾公司的信息化整体规划,以便能更好地做到投资保护和系统可持续发展;具体投入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管理瓶颈和经济生长点进行,与公司的创新改革、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业务发展有机结合,与产品或服务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有生机活力,才有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优势要素的经济基础。顺便说一句,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的事业,国内外失败的比例都很高,但由于中国企业资金和人才资源格外宝贵,"打了水漂"对失败企业的经济效益、后续工程、想建设的企业及IT建设者们前途的负面影响,绝对不是一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一笑了之的。一定要重视研究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效益"和"盲目投入"对不同企业有"助长杀跌"的现象。所以,要促进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倡导企业量力而行,量体裁衣,讲究实效,抓成功率。政府、学术界、供应商和企业都得下真功夫,"以德治国"要身体力行。
第一,一定要认清企业改革和业务拓展的迫切需求是什么,有关"一把手"对用信息化建设来满足这个需求的信心、决心和认知程度。企业领导和管理层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确实需要和值得投资"的统一认识是项目成败的政治保证。
第二,各种管理应用软件是基于其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开发的。成熟的软件吸收了许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其标准程序体现了对业务活动规范和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只有准备接受和运用这些哲理和原理,才能用其所长。如果购买和实施了系统,而对其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却拒之门外,"硬拿擀面杖当吹火筒用",就会收效不大或如同嚼蜡。在项目准备阶段和应用实施中,管理者们尤其要注意是否准备接受并运用即将引进的管理思想,这是企业文化方面对项目成功的思想保证。
第三,业务是血肉之躯: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目的。业务部门通过使用信息系统,记录、规范、分析、改进、拓展业务,信息建设的投入通滴竦木蚋咝А⒔当竞驮鍪帐迪只厥蘸驮鲋怠R滴癫棵攀切畔⒒闹魈濉T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与业务部门共同开发人机匹配的业务流程,完成系统程序的开发和配置,用技术开发支持业务流程的规范和改进。信息系统建设得再好,也只是一个平台,如无业务应用,效益便无从说起。比喻说,"要想富,先修路"。但修好了的路,要有车跑,车流量及其客、货生意是否兴旺、赚钱,才是修路是否真正实现致富体现。
业界所说的信息化成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数据",后二者基本上出自业务部门(包括那些做标准化等基础管理工作的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自己要自觉地运用系统运作业务,还要根据改革发展的要求,分析自己的业务流程,与IT部门一起结合系统环境确定改进方案。在产品更新换代、经营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基础数据更新维护的及时性非常重要。企业信息系统要求的基础数据、规章制度,有些内容和形式与传统管理不一样,规范性及时性要求较高,系统的工作流又往往是前工序完成了后工序才能运行,基础数据不能及时更新往往导致业务数据产生滞后失真,甚至使生产、经营等"一线"事务不能及时运行,导至对系统不满。还要注意,业务部门和企业最高管理者的管控视点是有区别的,系统数据的提取、统驭也有其技术内涵、技巧和方法,IT部门要对业务和企业综合管理部门相应支持。
第四,重视人才,丰富技术维生素: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发展中的企业"缩短与世界先企业差距的追赶跨越,是一个持续过程。企业信息化施工时无论多么认真,实现的流程一般是对现状和"确定将来"的共识,肯定存在面向未来变化的潜在改进需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业务流程有从上而下的重新设计;也有从下而上'群众性的渐进改善',贯穿着适应变化的BPR需求;随着新的业务的成熟,新的情况下产生的经验、以前的例外事务变为例常等,系统的开发改进就不可避免。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系统跟不上企业必须的改进,系统就会成为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新业务不能在系统中运行,随着时间的延伸系统中运行?quot;旧业务"退市,最后导致名存实亡。
业界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流行说法,许多人也跟着说"技术不是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作具体分析:其一,用信息化进行深化改革的企业,建设前也是有管理的,之所以要进行改造,是因为原来的手段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需要用新的管理思想和高新技术手段来武装自己。先进的管理思想,不但要灌输到管理者脑子里的之外,而且要被物化到系统的构架、流程和程序中,企业业务操作能力才真正得到提升。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那一个出了问题,都会造成无法运行,不利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实际上就是空中楼阁。打个比方,如果要想改良一棵果树,虽然未来的果树性状取决于接穗品种与原来这棵树的基因,但整个嫁接操作技术水平对改良成败的作用恐怕谁都清楚。能否把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改进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实施顾问的水平、责任心和努力程度不言而喻。其二,系统要支持企业深化改革,需要持续改进。纵观许?quot;打水漂"的系统,实施上线时也算是免强过得去的,但是由于其适应能力太低,成为短命鬼。究其原因,不少的或是系统本身结构太死板,或是实施差而表现为功能缺陷太多,或是人才外流,统一症状是改进中断。因此,笔者认为IT技术人才对系统生存而言,其重要性用维生素来比喻,并不过份。一些IT厂商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拔尖人才,作为猎头目标,加之企业留人乏力,形成"企业信息化工程实际上是供应商的人才培训项目"的现象,这又使一些本已成功了的项目归于失败。这里既有企业领导对技术人才重视程度的问题,也有IT厂商、IT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企业掏钱好不容易操练出来的对业务和系统都比较熟的人,因为"技术不是问题"得不应有的重视而流失,导致企业一大笔投资建成的系统形同废墟,"赔了夫人又折兵";而那些?quot;技术不重要"的厂商,把企业被误导为"不重要"的人挖走,用这些人又来赚更多的钱,形成信息化怪圈。
第五,持续改进,生命在于运动:关于持续改进上面已有叙述,这里再补充一点:中国企业正在加紧建设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能花钱买来的能力不是核心竞争能力"。笔者体会,当企业花钱买了硬件软件,还不能说已经增强了核心竞争能力。但是,如果企业把系统实施成为自己的应用平台,这就比那些未能成功的(大多数)企业上了一个台阶;再经过持续改进,系统真正成为企业得心应手的运作平台,企业的业务因此如虎添翼,这种成功的管理是别人"只可欣赏,不可模仿"的,这样的信息系统是别人难以复制的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机组成。

创新、开拓、竞争、拼博;商战是智慧的碰撞,商战是力量的对抗。企业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基点是内部交易成本大大低于外部交易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虽是管理者的助手,但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地球村"使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正在快速下降,竞争对手们又正在用高新技术"把生产与消费的许多中间环节"绕过,想把我们"从财富分配的机会中抛开"。因此,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对企业信息化工作认真研究,高度重视,加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