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走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聆听历史的回响
作者:福建CIO网 来源:CIOCDO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点击数:

Hi,大家好,这里是福建CIO网。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踏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探访它内心深处那座跨越千年的精神殿堂——岳麓书院

它始于公元976年的北宋,是古代四大书院中唯一仍在办学的“活化石”。它不仅仅是一处古迹,更是湖南大学的一个学院,琅琅书声,千年不绝。

初见:一副对联,道尽千年风骨

踏入岳麓山脚,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古朴庄重的书院大门。门楣上,宋真宗御笔亲题的“岳麓书院”四字,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气势非凡。

而门口那副闻名遐迩的对联,更是让人心潮澎湃。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八个字,集萃于《左传》与《论语》,却仿佛为这片土地量身定制。它不是一句狂妄的口号,而是对历史最中肯的总结。从曾国藩、左宗棠到谭嗣同、蔡锷,再到青年毛泽东……半部中国近现代史,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图说:初见书院,便被这副对联的气势所震撼。这不仅是建筑的入口,更是通往璀璨历史长河的门扉。

闻道:一场辩论,打开思想之门

书院的灵魂,在讲堂

这里最醒目的,莫过于正中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你或许会以为这与毛主席有关,但它的源头却更早。1917年,青年毛泽东在此旁听时,正是这四个字给了他深刻的启示,并最终成为他思想理论的基石。

讲堂里静静摆放的两把木椅,更诉说着一段佳话。八百多年前,理学大师朱熹与张栻在此“会讲”,两大学派的思想激烈碰撞,交融升华。前来听课的学子络绎不绝,“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正是这场“朱张会讲”,确立了书院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的学术精神。朱熹与张栻说:“把门都打开,咱们搞学术,不要把门关起来!”这份气度,也成了日后湖南大学没有围墙的历史渊源。

图说:静立于讲堂前,仿佛还能听见先贤的论道之声。“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开放包容的学术传统,在这里代代相传。

寻迹:一间寓室,孕育革命火种

在书院的一角,有一处毛泽东的寓居旧址。

1917至1919年间,在他的老师兼岳父杨昌济先生的安排下,青年毛泽东利用寒暑假在此寄居了约半年。他不是正式的学生,却以“旁听生”的身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旧知识,并在此创办《湘江评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之声。

图说:这间朴素的屋舍,见证了一位伟人思想的萌芽。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就藏在这些安静的角落里。

尊儒:一座文庙,传承千年信仰

与书院的白墙灰瓦不同,文庙是鲜明的红墙黄瓦,这是古代官学的规制。这里是祭祀孔子与儒家先贤的地方,也是书院“藏书、讲学、祭祀”三大功能中,精神信仰的核心。步入其中,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对中华文化油然而生敬意。

图说:一入文庙,色彩与氛围的变换,让人瞬间感受到从民间治学到官方祭祀的庄重。这里是书院学子尊师重道的精神家园。

守望:一栋书楼,守护智慧之光

沿着中轴线走到尽头,便是藏书之所——御书楼

这里是书院的图书馆,历经战火,于1986年重建。如今,它依然为湖南大学的师生们提供着服务。楼顶屋脊上,龙之九子“螭吻”口吞屋脊,利剑穿身,这并非装饰,而是古人防火避雷的巧妙智慧。

图说:御书楼静立于此,守护着千年的文脉。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知识的渴求与珍视,永不褪色。

走出岳麓书院,身后是千年的历史尘烟,眼前是湖南大学充满活力的校园。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完美交融。

它是一座真正的“千年学府”,生命力不在于砖瓦,而在于不曾断绝的教育,在于那份“实事求是”的风骨,和“惟楚有材”的自信。

如果你来长沙,一定要来这里走走。

在这里,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回响之上。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参观记录

时间: 2025年9月11日   地点: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本次参观深入了解了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千年历史、建筑特色、教育理念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千年,至今仍在进行教学活动,是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堪称“千年学府”。

一、 历史沿革与地位

  1. 创建与命名:书院于公元976年创立,因坐落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的岳麓山脚下而得名。古代书院负责人不称校长,而称“山长”。

  2. 皇家认可:北宋宋真宗皇帝亲赐“岳麓书院”匾额,并赠予书籍,使书院声名大噪,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完成了从民办书院到“985”级别学府的跨越。

  3. 教育延续: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虽屡有兴废,但文脉不绝。1938年长沙会战时被毁,1986年完成重建。现为湖南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仍在培养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二、 建筑布局与核心景观

  1. 中轴对称布局:整体遵循典型的中轴对称格局,依次为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

  2. 大门:悬挂宋真宗御赐的“岳麓书院”牌匾。门口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集句而成,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彰显了书院在近现代史上人才辈出的辉煌。

  3. 赫曦台:位于大门正前方,原为朱熹在山顶所建的观日台,清代重建于书院门口,作为演出的戏台,体现了劳逸结合的教育思想。

  4. 讲堂:书院的核心教学场所。

    • “实事求是”匾:由民国时期校长宾步程题写,青年毛泽东在此旁听时深受影响,后将其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思想路线。

    • “朱张会讲”:讲堂内的两把椅子纪念南宋时期朱熹与张栻在此展开的学术辩论,开创了不同学派交流会讲的先河,也因此有了“把门打开”搞学术的开放精神,成为湖南大学没有围墙的历史渊源。

  5. 御书楼:书院的藏书阁和图书馆,至今仍为学院师生使用。其屋顶上的螭吻与宝剑装饰,蕴含了古代建筑防火、避雷的智慧。

  6. 文庙:采用红墙黄瓦,为古代官学建筑规制,用于祭祀孔子及其“四配”(颜回、曾子、孔伋、孟子),是书院三大功能(藏书、讲学、祭祀)之一的重要体现。

三、 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

  1. 理学大家:朱熹、张栻在此会讲,奠定了书院在理学传播中的重要地位。王阳明也曾到访,其“心学”思想由弟子在此弘扬。

  2. 晚清名臣:培养了曾国藩、左宗棠等晚清重臣,以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

  3. 近现代革命先驱:

    • 时务学堂:梁启超、谭嗣同在此任教,培养了蔡锷、杨昌济等学生。

    • 毛泽东与书院:杨昌济(毛泽东的岳父和老师)在此筹备湖南大学,毛泽东于1917-1919年间,利用寒暑假在此寓居约半年,作为旁听生学习,并在此撰写《湘江评论》等重要文章。

四、 现状与传承

  1. 湖南大学的一部分:书院目前是湖南大学的一个学院,门票收入归湖南大学所有,用于维护和发展。

  2. 开放式校园:受“朱张会讲”时“把门打开”的精神影响,湖南大学至今没有实体校门和围墙,与城市融为一体。

  3. 文化地标:作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不仅是教育场所,更是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精神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