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一五”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专项规划
2007-5-9 | |||||||||||||||||||||||||||||||||||||||||||||||||||||||||||||||||||||||||||||||||||||||||||||||||||||||||||||||||||||||||||||||||||||||||||||||||||||||||||||||||||||||||||||||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六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十五”发展成效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发展成效
二、存在主要问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方向
四、发展目标
第三章 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三、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四、加快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五、构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强化组织实施
二、深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三、强化资源保障,创造发展环境
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完善劳动保障体系
五、加强环境保护,推广清洁生产
专栏索引
专栏一: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概念
专栏二:福建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
专栏三:产业集群的评价要素
专栏四:“十五”末全省主要工业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专栏五:“十一五”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一览表
附表
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推介的产业集群重大项目表(略)
附图
附图1 福建省产业集聚总体布局图(略)
附图2 福建省重点产业集群分布图(略)
前 言“十一五”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一五”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专项规划》,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的编制,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为依据,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战略意图、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推动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安排产业集群相关项目建设和投资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产业集群以制造业集群为主,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
第一章 “十五”发展成效及存在主要问题一、发展成效
“十五”期间,我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工业发展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机遇,发挥沿海区位优势,产业集聚趋势显现,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了我省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五”末,全省工业产业集聚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约70个,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其中年工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的有15个,总产值规模约3000亿元;年工业总产值在20~100亿元的有37个,总产值规模约1800亿元;年工业产值2~20亿元的有17个,产值规模约200亿元。产业集群所涉及的工业企业约3.6万家,吸纳就业人员超过210万人。
2、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明显提升。从2005年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调查反映,面对成本上升、产业转移、贸易壁垒的障碍,产业集群仍保持效益稳定,亏损面、两项资金占用等均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好于其它工业;其次是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增速高于全省工业产值平均水平,也促进了新企业的成长;三是产业集群结构升级提升,趋向重型化,成为我省三大主导产业的主力军。四是品牌创建取得新进展,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有19个市县镇获中国区域名牌。
3、产业集群的集聚空间进一步拓展。产业集群从原来集中沿海一线向全省拓展,分布于9设区市,涵盖了我省主要工业行业。福厦泉是我省产业集聚明显、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余地市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通过承接周边区域的产业转移和龙头企业带动,也形成了若干产业集群。一些发育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强了产业集群的配套功能,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拓展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
4、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外向度提高。全省产业集群出口总额占全省一半以上,外向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据重点产业集群统计,2005年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其中厦漳视听、福厦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莆田鞋业、闽南石材、福安电机、泉州箱包、莆田电子、漳州家具等产业集群出口比重超过50%,呈现出较高的外向度和竞争力。
5、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产业集群骨干企业为依托建立产学研联合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组建行业检测中心,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利用集群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举办各类产品的博览会、展销会,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发展和物流平台的形成;建立了政银企会商制度,对接金融资讯,创新信贷品种,建立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担保机构,培育企业信用制度,发展产业集群金融信贷;在重点产业集群成立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中介组织在技术交流、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栏四 “十五”末全省主要工业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单位:万元
二、存在主要问题
我省产业集群相当部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集群多是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大部分产业集群属传统产业,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基础上。二是产业集群大部分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集群内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以加工装配为主。三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弱,不利于集群的升级。四是专业人才不足,高级管理设计技术人才普遍紧缺,熟练员工普遍不足,企业招工难度大。五是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大多数产业集群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六是产业集群的外部约束日益严厉,如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环境治理压力增强,产业集群的产品面临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外,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产业集群认识存在误区,往往把各种工业园区视为产业集群的升级版,并当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抓手”,却忽视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不善于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中发现机遇,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