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是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项目组团建设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坚持创新发展。巩固、发挥和提升产业集群现有的竞争优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对外合作机制,强化专业化协作,通过创新发展,促进集群全面升级。
3、坚持有效集聚。增强集聚功能,把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推进产业集聚。
4、坚持外向带动。主动承接国际尤其是台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工和协作,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
5、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方向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态势、基本格局,发挥福州、厦门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发展壮大闽东北、闽西南两翼,开拓临海港湾产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的紧密对接,加强两岸三地经贸联系,构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临海港湾优势后发、传统产业提升壮大的空间发展布局。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依托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集聚效应,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高性能网络产品、新一代视听产品、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带动漳州、泉州、莆田,建设福厦沿海地区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福厦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辐射泉州、三明、龙岩,壮大汽车产业;发展工程机械、环保装备、高压及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形成东南沿海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光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率先建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临海港湾优势后发。拓展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深水港湾的区位优势、港口配置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以芳烃产业链及石化中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厦门海沧石化基地和以福建炼化一体化、中化重油加工为龙头的化工原料项目的湄洲湾石化基地;建设厦门、泉州、马尾、福安的5-30万吨级沿海修造船基地;推动三都澳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湄洲湾建设制浆造纸和木材加工等产业;积极构筑海峡西岸临海港湾战略型产业基地。
——传统产业提升壮大。发挥泉州、漳州、莆田、龙岩、南平、三明、宁德等市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区位资源优势,抓住重化工业发展趋势和产业调整升级的机遇,促进三个层面区域分工与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功能定位,创新产业发展环境,重点集聚纺织鞋服、农产品加工等轻工业和机械装备、建材、林产、冶金等重工业。促进低成本产业集群升级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国内、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巩固和提升海峡西岸优势传统产业生产基地。
四、发展目标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创新体制机制,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协作更加和谐,品牌效应更加明显,产业配套更加完善,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先进制造业建设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十一五”期间的具体指标是:
——全省形成6-8个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总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总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及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信息、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以上。
——产业集群配套功能更加完善。重点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集群网络(拓展)、中介服务等产业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布局更加合理,各类园区成为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入园进区”集聚度达50%以上。
第三章 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以各类专业园区、产业基地为载体,龙头骨干企业为基础,创新发展为动力,集聚生产要素,实施品牌战略,内生与引进并举,加快产业分工与协作,整合与提升,建立和完善区域协作、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行业协会等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一、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大型项目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信息、机械、石化等一批主导产业集群。
1、信息产品制造业
加快建设福厦沿海地区国家级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技术开发区以及莆田高新技术园区、泉州江南高新技术园区等园区为载体,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增强集聚能力,着力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讯产品及显示器等产业集群,加快完善研究设计中心、监督检验、废弃物回收、物流中心等服务体系建设,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福州显示器产业集群。发挥冠捷电子(捷联电子)研发中心具备完整的显示器(包括CRT、LCD)开发能力以及华映光电是全球品种齐全、产能最大的单、彩色显示管生产基地的优势,重点发展液晶显示器等新型显示产品,提升显示器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快显示器产业园区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带动马尾、福清等地配套企业发展,努力建成在全国独具特色的显示器产业集群。
——厦漳数字视听产品产业集群。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厦华、夏新、万利达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建设液晶彩电、等离子彩电、液晶投影仪、车载便携式多媒体以及高密度光学头、小机芯等重点关键配套件等项目,形成集研发、生产为一体,产业配套较为完整的新一代数字视听产品产业链,争取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视听产品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福厦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戴尔计算机、实达外设、星网锐捷网络设备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发展新引进的厦门友达光电等重点企业发展,重点发展计算机设计、声卡/显卡、光驱、光盘、硬盘、移动存储器、液晶显示模组、多功能打印机以及适应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的网络产品,基于IPV4/V6的高性能路由器、保证QOS的网络融合和互通设备、软交换设备、无线宽带接入设备等一批建设项目和配套产品,形成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链群。
——厦门移动通信产业集群。发挥“联想”、“夏新”的品牌优势,重点建设夏新、联想移动通信中高端手机、新威与旺宏合作生产的低端手机、泉州光微电子射频无线电通信系列产品、国家级射频多芯片二次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飞毛腿手机充电器、高意公司密集型波分复用器产业化工程等项目。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手机及系统设备、关键配套件,射频多芯片二次集成电路及微组装工艺开发与产业化,建设国家级手机和微波通信产业基地。
2、机械制造业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快提高产业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以闽侯青口汽车工业园区、厦门汽车城、厦门机电工业集中区、龙州工业园区(龙岩)、永安埔岭汽车工业投资区、福安机电专业园区以及规划建设的福州洪宽台商机械工业园、南安霞美汽车及工程机械配件产业专业园区等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福州汽车及零部件、厦门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工程机械、龙岩运输及专用设备、闽东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推进东南汽车、厦门金龙客车发展,并带动泉州、龙岩、永安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发展。加快电工电器、工程机械及港口机械、环保机械、船舶修造等优势特色产品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
——福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闽台汽车工业十年合作为基础,扩大和提升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并加速与三菱、戴姆勒.克莱斯特等国外汽车集团的战略联合。重点建设东南汽车第三期和第四期扩改工程项目、与戴-克合资生产轻型客车项目以及发动机项目,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汽车零配件产业,完善汽车制造产业链,形成以东南汽车、戴-克汽车为主的东部整车工业集中区和汽车总成零部件西部集中区。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提高适应性开发和自主开发能力;促进青口汽车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厦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厦门汽车工业城为载体,发挥“金龙”品牌优势,做大做强大中型客车整车,巩固和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扩大出口,开发发展低底盘低噪音城市客车、高档轻型乘用车、工程专用车以及电子化、智能型客车,研究开发液化天然气汽车(LNGV)和电动汽车;提升协作配套能力,重点发展对整车质量、性能、成本影响较大的关键总成和零部件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总成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件生产企业,推进客车零部件产品制造向系统化、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建设及国家级客车技术中心和汽车污染排放检测中心。
——厦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厦工股份公司为龙头,以厦门机电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装载机(中国名牌)为主导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开发发展6~10吨级型、智能型、一机多用型、环保型等新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同时发展挖掘机、小型多功能施工机械、工程专用车等工程机械新品种,培育新增长点;吸纳下料、冲压、切削加工、电镀、锻造、模具、表面处理等一批工艺专业化加工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进入园区,建立相对集中的工程机械主机和零部件协作配套生产体系和研发中心;发挥林德叉车现有生产能力,巩固高档叉车优势,提高本地配套协作能力,发展智能型、大型集装箱型、无人驾驶型新产品;建成我国规模最大、专业化协作程度最高、工艺设备先进、物流体系完善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龙岩运输及环保等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龙岩、长汀经济开发区及龙州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载货汽车和专用车,开发发展中型重型卡车、农村客车、改装车、挂车及城市清洁车、高压清洗车等环卫车辆,并带动配套零部件业发展;以龙工集团为龙头,依托其上海基地技术研发能力,重点推进装载机扩建、齿轮、铸锻件等项目建设,带动桥箱、液压油缸等工程机械配套业发展;以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发展环保设备产业,重点发展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研发推广电袋复合型高效除尘器、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成套装置、大功率高频高压电源、脱硝技术与设备、高压脉冲电晕除尘脱硫一体化产品、CMCX矩阵清灰式袋式脉冲除尘器等先进产品,开发电除尘器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等机电一体化产品。
——闽东电机电器产业集群。
坚持“以质取胜、打造品牌、规模发展”的发展方针,对700多家主导产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水泵、汽油柴油发电机组、电子保健医药器械、家用电器组成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进产品上水平上档次,争创自有品牌、区域品牌和国家级品牌;以坂中、秦溪洋、赛甘、湾坞等四个专业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产业重组和整合,发展规模化生产和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吸引主材、主要配件生产及原材料企业向当地集聚,同时进一步提高本地专业化协作水平和配套能力;在业已形成的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质量检测、融资担保、中介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领域。
3、石化产业
以福建炼化一体化和翔鹭PX项目为依托,促进石化中下游产品向周边区域辐射延伸,推进苯、碳四、碳五馏分利用、重油加工、催化裂解和聚烯烃后加工以及精细加工项目建设,延伸石化产业化链。重点建设湄洲湾和海沧石化基地,逐步在全省建成乙烯、丙烯、芳烃等产品及中下游产品生产基地。
——湄洲湾石化产业集群。以环湄洲湾南北岸诸多的天然深水良港为基地,建设福建炼化12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80万吨聚乙烯、47万吨聚丙烯、26万吨苯、70万吨对二甲苯等装置,发展配套的中下游产品;依托中化公司500万吨/年重油加工项目,扩大石脑油、乙烯、丙烯、石油焦等产品的化工原料生产,延伸聚丙烯、丙烯腈、丙烯酸等中下游产业链;力争开工建设1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以重质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等产品。湄洲湾龙头项目的建设和现有的湄洲湾氯碱工业有限公司、福建华星石化有限公司等一批石化企业的加快发展,带动和集聚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发展。
——厦门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在翔鹭石化、翔鹭化纤、柯达、正新轮胎、明达塑胶等主要企业已形成的芳烃--化纤、感光精细化工、橡胶轮胎和塑料加工等石化产业集群基础上,加快翔鹭芳烃公司80万吨 PX、翔鹭石化150万吨PTA及腾龙树脂公司35万吨非纤维级聚脂项目建设,形成对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PTA)—聚酯(PET)—涤纶、合成纤维产业链,延伸芳烃产品产业链;促进聚酯产品的品种结构调整,发展聚酯膜、聚酯熔体树脂、聚酯工程树脂等非纤维聚酯产品;推进正新海燕公司250万条子午线轮胎及柯达公司感光材料项目建设。
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以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为抓手,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鼓励创建具有公共属性的行业品牌、区域品牌,促进结构调整,通过建立产业专业园区等,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传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1、纺织鞋服业
加强自主创新,培育知名品牌和区域品牌。优化纺织原料结构,实现原料多元化,拓展产品新领域。在重点产业集群建立质量检测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跟踪世界纺织服装和制鞋发展最新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快产业集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高档面料、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以及高档化、功能性、舒适性鞋类和辅料配件,提高纺织服装鞋类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升纺织鞋服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发展泉州、福州、厦门、莆田纺织鞋服产业集群,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和山海协作步伐,培植闽西北轻纺产业集群的发展。
——泉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泉州纺织服装已形成从化纤原料、棉纺织染整、服装以及面辅料、服饰配件生产的完整生产体系,拥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国家、省级知名品牌。要加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自主品牌建设,建立和完善纺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面料开发、检验中心和生产基地,落实建设好石狮服装城、新丝路(晋江)国际服装面料(泉州)创新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集约化经营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进一步强化纺织产业重心区的作用。
——长乐纺织产业集群。长乐纺织产业集群已形成一条从原材料(棉纺、化纤)到织造业(经编、纬编、机织)、印染业再到服装服饰业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长乐棉纺和经编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知名度。进一步发挥长乐(金峰)纺织市场,长乐纺织产业信息研究中心、长乐纺织行业协会及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的作用,强化其在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资金措施等方面的功能,做大做强棉纺和特色经编产业,巩固我省最大的棉纺生产基地地位。
——泉州鞋业产业集群。晋江、石狮、惠安鞋业产业集群的主导产品为运动鞋、旅游鞋、休闲鞋,已形成从皮革,鞋材、化工原料、鞋机到数字制模等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拥有一批知名品牌,较为完善的专业市场和规模大、国际性强的专业展会。要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进一步强化“中国鞋都”的地位,推动鞋业产业集群向周边地区扩展,形成专业园区,同时吸引台湾鞋业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加工基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建成集开发、制造、展览、贸易、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性鞋业中心。
——莆田鞋业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鞋业交易市场,创建省级技术开发基地,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标准保证体系,强化鞋业产业集群的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工业园区、创建品牌产品和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促进鞋材、鞋模等配套产品的发展,进一步增强莆田鞋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2、轻工业
依靠技术进步,加快调整和升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福州塑胶、德化工艺陶瓷、泉州箱包及原辅材料、漳州家具等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发挥轻工业在扩大就业、发挥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反哺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农副产品的转化和增值。
——福州塑胶产业集群。以福建亚通新材料和福建振云塑业为核心企业,加快福州福清、晋安塑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建材、电子、汽车等产业用和日用高档塑胶制品。依托我省“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拓展下游产品空间,加大高分子新型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开发力度,加快推进福州生态塑胶工业集中区和大型塑胶专业市场建设,争创区域品牌,增强塑胶产业集群竞争力。
——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发挥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巩固现有的陶瓷生产规模和出口基地的地位,以构筑现代化瓷都为目标,坚持“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的发展思路,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以工艺瓷、艺术瓷雕及高档日用陶瓷为重点,积极开发环保型、低能耗品质的生产技术,积极研发特种陶瓷、氧化铝陶瓷等高技术、高附加值陶瓷新产品。以德化陶瓷学院为依托,加快标准检测、技术开发、人才培育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功能。
——泉州箱包产业集群。建立行业产品设计中心,积极发展为主产品配套的拉杆、纤维布、珍珠棉、拉链、箱扣等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泉州箱包城项目建设步伐,逐步建全箱包原辅材料产业和专业市场建设,发挥其集聚产业要素的功能,创建箱包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进一步做大箱包产业集群。
——漳州家具产业集群。依托工业园区和家具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卷压板、钢管、五金件、皮件、粘合剂等配套产品,完善家具产业链。促进产学研联合,建立家具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人才引进,不断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推动龙头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新型家具材料和新产品开发步伐,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漳州家具的整体品牌营销力度,不断提高漳州家具产品质量档次和知名度。
——厦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分布于厦、漳两地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外向型特征明显,已初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制罐、包装、营销一体化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要发挥银鹭食品、古龙罐头等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山海合作,建立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原料基地,加快闽台农产品加工产业对接,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推进农产品加工向集约化、系列化、精深加工转变,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以晋江、惠安为主要集聚区,加强原料产地和原料供应链的监控体系建设,采用挤压膨化、微波膨化、烘焙膨化、真空油炸等先进技术,重点发展方便、绿色、营养、健康的糖果、果冻、饼干、膨化、水产品等休闲食品。加强专业园区建设,建立包装、产品开发、销售等专业信息服务平台。
——福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利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食品原料资源,提高粮油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以适应市场和百姓生活需要,加快发展水产、果蔬、茶叶、食用菌等产品的储运、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