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再一次肯定了信息化的重要性,也就是再一次强调了CIO职位在企业和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但从总体来看,中国CIO的职业前景依然面临挑战。与CEO、CFO和总工程师这样的早已在企业和组织中确立了地位和影响的职位相比,中国CIO的职业前景仍然相当不稳定。
与2007年的调查相比,拥有“副总裁”头衔的CIO的比例从8%下降到了3%;拥有CIO“头衔”的比例从10%下降到4%;而更加传统的头衔即信息中心主任的比例,则从2007年的31%上升到了45%。孔子说:“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就是说,惟有名义和工具,是绝对不能借给别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别注重名的氛围下,CIO职位名称的下降,意味着他们在企业和组织中的地位在继续恶化。与媒体上喋喋不休地强调CIO职位重要性的喧嚣相比,中国CIO职业前景远远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灿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回答“影响你职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下列哪项”这一问题时,2007年排在前3名的分别是:“CEO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业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配合程度”和“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2008年的排序与此一模一样。这意味着,经过一年的时间,从中国CIO们的角度来看,自己职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在外部,而自己的综合素质仍然有待提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都是以等待推动为主,而以自己主动为辅的表现。这样的表现,陷入困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中国CIO都面临着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事实上,虽然数量不多,但中国CIO人群中确实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美特斯·邦威副总裁王泉庚、泰康人寿CIO王道南、海关总署总工程师杨国勋等为代表的优秀CIO。他们在企业和组织中的影响与地位有目共睹,当然,这与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精神密不可分。
事实证明,社会的推动是有作用的,但作用有限,CIO们要想使自己的职业前景走上阳关大道,仅靠推动是不够的,主动比等待推动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