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公报 我国经济增长9.9%
作者:
佚名 来源:
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06年03月05日 点击数:
本图文均据新华社电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长1.8%
国内生产总值达182321亿元
粮食产量48401万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增长速度
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经济增长率为9.9%,略快于2004年的9.5%。
据初步核算,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47.3%和40.3%。
公报显示,尽管去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2万公顷,但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全年生产粮食48401万吨,比上年增加3.1%;全年全国实现工业增加值76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继续增加。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继续加快。全年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7.6%。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为8317亿美元。
去年,中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4001个,同比增长0.8%;实际使用金额603亿美元,下降0.5%。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达到69亿美元,增长25.8%。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汽车、家用电器、家具及金银珠宝等耐用消费品的零售额均有两位数的增长。
统计公报也反映了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如城乡差距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标准,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5万人,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仍有待缩小。
统计公报解读
就业人员75825万人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58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2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7331万人,新增加970万人,净增加85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上年末持平。
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89亿美元。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0702,比上年末升值2.56%。
税收收入30866亿元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30866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加5148亿元,增长20.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销售利润率为5.9%,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76190亿元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6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425亿元,增长16.4%;产品销售率98.1%,与上年持平。
能源消耗增长9.5
%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万元GDP能耗1.43吨标准煤,与上年持平。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增长10.6%;原油3.0亿吨,增长2.1%;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7%。
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4.0亿吨,增长20.1%;氧化铝1561万吨,增长21.7%;水泥10.5亿吨,增长9.0%。
汽车产量570万辆,比上年增长12.1%。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手持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至35.3%。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17.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6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集体企业实现利润551亿元,增长32.0%;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7420亿元,增长28.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967亿元,增长6.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975亿元,增长47.3%。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818亿元,增长13.8%;上缴税金1099亿元,增长17.4%。
教育投资增长8.4
%在城镇投资中,分行业看,教育投资增长8.4%;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33.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29.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5.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51.1%;卫生投资增长28.9%。
房地产开发投资15759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商品房竣工面积48793万平方米,增长14.9%。商品房销售额18080亿元。其中,现房销售额占35.5%,期房占64.5%。
对外直接投资69亿美元
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8亿美元,增长27.5%。
私人汽车保有量2365万辆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432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0.6%。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365万辆,增长22.0%。
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868万户
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868万户,年末达到35043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860万户,年末达到39343万户。年末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7438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72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7部/百人。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3亿美元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3亿美元,增长13.8%。全年国内出境人数达3103万人次,增长7.5%。其中因私出境2514万人次,增长9.4%,占出境人数的81.0%。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12亿人次,增长10.0%;国内旅游总收入5286亿元,增长12.2%。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7686亿元,增长12.4%。
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0.0万亿元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0.7万亿元,增长11.8%;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2.4万亿元,增长11.9%。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0万亿元,增长18.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7万亿元,增长12.8%。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84万亿元
全年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2.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51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2.2万亿元,增加1996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84万亿元,增加2444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927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3244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453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230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130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307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151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672亿元。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562万人
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5万人,在校生1562万人,毕业生30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78万人,在校生2409万人,毕业生66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72万人,在校生10864万人,毕业生2020万人。
研究经费支出2367亿元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年国家安排了288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911项“863”计划课题。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个。新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项目16项,累计达到143项。
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7.6万件
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7.6万件,其中国内申请38.3万件,占80.5%;受理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17.3万件,其中国内申请9.3万件,占53.8%。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成功发射卫星5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77个,文化馆2868个,公共图书馆2736个,博物馆1556个。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教育台50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2569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13万户。出版各类报纸404亿份,各类期刊27.5亿册,图书64亿册(张)。
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30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964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470个。卫生技术人员445.6万人。
全年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的22个项目中获得106个世界冠军。全年共有8人2队21次创15项世界纪录。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活跃。
海水水质好转
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293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7.3%,比上年上升17.7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8.9%,下降6.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8%,下降11.0个百分点。
七大水系的411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4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3类标准,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32%的断面为4~5类水质,上升2个百分点;超过5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占27%,下降1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809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8.4%,提高2.8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22亿平方米,增长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0%,提高1.4个百分点。
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2042亿元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42亿元,比上年上升27.4%。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882万公顷,上升4.6%。全年发生特大森林火灾3起,因森林火灾造成受害森林面积7.3万公顷,下降48.4%。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32亿元,增加5.1倍。全年共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854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5亿元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2.7万人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2.7万人,比上年下降7.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70人,下降18.5%;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人数为3.85人,下降6.8%;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2.81人,下降8.7%。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造成9.9万人死亡、47.0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7.60人,下降23.7%。
[链接]2010年我国GDP将居世界第三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2月16日发布一份预测报告称,2006年到2010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将保持8%左右,到2010年后,中国实际GDP将升至世界第三位。
这份《中国经济崛起对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影响的预测》称,中国未来20年经济还将保持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除最近五年保持8%左右外,2011年到2015年将在七至八个百分点,2016年到2020年将在六至七个百分点。
如果以GDP中贸易所占比重来衡量,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之一,也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该预测报告表明,中国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均无法忽视它正在崛起的力量。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会对本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带来威胁,相反将提高世界食物总供给量。中国经济崛起对其他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多数国家是机遇大于挑战。
[世事评弹]
GDP不能承受之重
当前许多关于GDP的争论乃至非议,堪称充满“中国特色”的一大奇观。
GDP是什么?它只是一个统计指标,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新创造的价值。如同其他成千上万的指标一样,每个指标只能有其特定的指标解释。GDP是一个描述宏观经济的指标;但它同描述微观经济的指标具有相同的特性。如同对一个企业而言,收入减成本就是毛利,再减费用、税金就是利润总额,再加减营业外收支就是经营利润。各项指标各有各的用处,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
GDP当然有缺陷。但是,就它要表述的内容而言,已经足够。GDP即Grossdomesticproduct,顾名思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计算GDP,但世界并没有“挤压成GDP的一维世界”,大家只是以一个公认的标准来反映和比较各自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在中国,GDP承载了太多的沉重。只是因为GDP成为我们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年度和五年规划指标,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所以,就有人为了它的增长而不择手段了。一座建筑,远未到使用年限,把它推倒了重建,投资额有了,GDP也有了,增量和增速都有了,但存量并没有增加多少,甚至还浪费了过多的资源乃至能源。但是,片面追求GDP,并不是GDP指标的过错,而是人的发展观、政绩观乃至政绩考核方式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