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榕城,繁花似锦,生机盎然。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结出了一串串丰硕的果实:
——对接项目成果和技术需求多。共对接项目3538项,总投资605.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2%和55.9%。
——落地转化项目多。对接总数中合同项目1435项,总投资256.54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35%和114%。
——大项目对接多。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06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235项,比去年多104项。
——参展参会人员多。今年参会的省内外、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数剧增,是去年两倍。3天来,前来交流、洽谈的社会各界人士超过6万人次。
三天盛会,展示了从去年“6·18”以来项目成果对接的成效,它既是对过去项目成果的检阅,又提供了新的项目对接的机会。这三天,将延续全年、影响长远,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效应的突出表现。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的,“6·18”创新、提升、集聚、合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示,它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正发挥着积极的、卓有成效的作用。
永不落幕的“6·18”
19日,清华大学计算机专家张钹院士与福州南南信息科技公司正式签约。据南南公司总经理张职亮介绍,他们开发的“IDC网络存储平台”已在福州市电信部门运用,准备向厦门、北京拓展市场,急需解决“高性能存储网络分布式文件系统”这一技术难题。张钹院士从“6·18”网站的技术需求发布平台上得知后,在省科协院士办的帮助下,双方经过多次沟通,确定合作。
今年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取得如此可喜的成效,得益于我省项目成果对接工作的日常化。正是因为各级各部门把项目成果和技术需求对接工作常抓不懈,使“6·18”成为永不落幕的交易平台,这才有了交易会上的一个个成功对接。
正是因为各地各有关部门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空白点开展项目成果和技术难题的双向推介,抓重点、抓落实、抓突破,才有一批大项目生成落地,即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院士馆的咨询台前,三天中,福建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始终忙个不停。第一天,就有200多家企业在联系簿上留下自己有意向的项目和联系电话。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一张“对接院士项目,服务八闽企业”的“院士项目联系卡”,并得到“我们将替您与院士联系”的允诺。
省发改委项目推进处的同志告诉记者:这届“6·18”结束,就是下一届“6·18”的开始,接下来我们除了跟踪服务签约项目外,又将开始征集新的项目,进行新一轮的日常化对接。
闽台携手“6·18”
首次设立的台湾馆,成为今年“6·18”的一大亮点。交易会上,闽台双方频频对接寻找合作伙伴。
台湾达德资讯有限公司经理黄致中带来了有关配电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成果,引起了来自宁德、福州的几位供电部门和工业企业技术人员的兴趣。柘荣县供电公司的负责人还邀请黄致中上门进一步洽谈。黄致中满意地说:我下次还会再来,而且还会介绍朋友来。
交易会首日,福州明牌氧气机有限公司与台湾良盟集团签约共同开发生产“溶氧电解法制氧机”,双方下一步将引进台湾新型饮水机、傻瓜上网机等系列产品。公司董事长孙惠玉告诉记者:台湾具有高科技产业的优势,我们的合作将是长久的。公司赖良炫总经理也对双方的合作前景很有信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对我们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本届交易会共对接台湾科技成果62项,总投资24.37亿元。“6·18”正成为闽台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对接的新平台、新契机。
交易会展出的30多个“台湾农民创业园”项目,以及鲜嫩的台湾瓜果,使人们对闽台农业进一步合作充满期盼。
冠捷、东南汽车、华擎电动、华映等一批闽台科技合作的代表成果首次亮相“6·18”,更让人们看到闽台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6·18”使海峡两岸的项目合作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已成为发挥闽台关系“五缘”优势,进一步推进闽台两地“六求”合作的新平台。不少参观的群众都表达了同一种愿望:福建已先人一步引进台湾水果,有了“6·18”这个平台,在引进台湾的项目成果上也一定能够先人一步。
迈进国际化的“6·18”
本届交易会更加凸显国际化特色。三天来,境外馆展区总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13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近400个项目,让福建的企业家们倍感兴趣。
日本艾因株式会社综合研究所推出的全球专利“空心竹塑复合板”和“空心木塑复合板”项目,能够用废旧木材、塑料制造物美价廉的合成木板,我省不少企业都表示出很强的合作愿望。消息传回日本,日方老板决定下个月亲自到北京面谈。
“国内的科研成果为我所用,世界的科研成果也应为我所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我省企业家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与国际先进水平项目“高位嫁接”,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福州美达林环保工程公司与加拿大美达林公司携手,使国际治理室内空气污染的先进技术“O.S.T臭氧消毒室内空气净化”首次落户福建;福建农林大学与荷兰瓦尔林根大学签订科技协议,联手攻克“荔枝贮藏保鲜技术”和“水葫芦治理技术”……越来越多的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开花,“6·18”正在成为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便捷通道。
美国五个州组成两个代表团共13名成员前来参会,其中11位是著名企业的总裁、董事长。他们认为,福建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先进技术对接的能力与条件。
“我们希望近期就能到福建来!”德国GBN机械加工制造有限公司代表Christopher Nerille认为,福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这次展会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机遇。
如果说,去年“6·18”开设境外馆是打开了国际化的大门,今年则是迈开了步伐。它正为福建企业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益的国际项目成果交易平台和交流通道。
务实创新的“6·18”
本届交易会进一步突出项目成果与技术需求的双向对接,大大增强了交易会的实效性,提高了对接成功率。
连中“三元”。准备建立能源材料基地的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岳庆光在交易会上如鱼得水,分别签下了“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高容量合金粉开发”等三个项目的合作协议。
连签三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志刚教授带来的“钴酸锂电池粉生产设备”“气流粉碎机”等系列成果,同时被我省从事食品和中草药生产的几家企业相中,沈教授当场签署了三个合作意向。
项目才签约,市场找上门。永安市兴国人造板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先发惊喜连连:刚与南京林业大学校长、院士张齐生签约“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生产”项目,就有一家香港公司在内地的代理商闻讯而来,表现出对这一产品的极大兴趣,有意合作。
今年,大会重点突出的8场项目对接会,场场火爆,收效显著。正是由于专场对接会,有更多的项目持有者不再满足于挂展板,他们纷纷登台演示推销自己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有更多的企业老板亲自赴会,因为好项目大家抢着要,他们要当场定夺。
“面对面太重要了!”厦门大学副校长张颖率90位老师赴会“寻找对象”。老师们说,“6·18”不但推介科研项目,还能够了解全省各地企业的技术需求,了解省内外、国内外同行的项目研究情况,这么好的平台我们是不会放过的!
“面对面太重要了!”长汀县委书记黄福清亲自带着50位企业家赴会“集体求婚”。企业家们说,能够与平时见不着的院士、专家现场交流、洽谈,共同探讨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么好的机会我们是不会错过的!
不断创新的项目机制,更加务实的工作方式,带来的是“6·18”越来越显著的成效,越来越响亮的品牌!
“6·18”一年办得比一年好
今年“6·18”的丰硕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举办“6·18”的思路不断创新,服务日益完善,功能更加齐全,“6·18”一届比一届办得好!
且看这一组数字:第一届“6·18”共推出5032个项目成果、近1000项企业技术难题。对接成功的项目成果达2119项,总投资295.6亿元,对接成功的企业技术难题达246项。
第二届“6·18”共推出5656个项目成果、300项企业技术难题。对接成功的项目成果达2050项,总投资305.34亿元,对接成功的企业技术难题达606项,总投资82.75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数据又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么多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成果在福建集聚,不但直接推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还使福建成为海内外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地,通过“6·18”这个平台向海内外扩散、传播。
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6·18”是福建极具智慧的举措,集聚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高新技术与人才及雄厚的资金,不仅推动了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还在两岸间成功地扮演了技术、人才与资金融合、项目落地的“红娘”,更凸显了福建在促进祖国统一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