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榕城,繁花似锦、处处生机盎然。规模越办越大、对接越来越广、影响越做越大、朋友越交越多的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即将隆重开幕。尽管只有3天会期,但“6•18”交易会所富含的创新、提升、集聚、合力的涵义,在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日益彰显,“6•18”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组委会主任刘德章。
记者:全国目前专门以“科研成果与项目”为主题的交易会并不多见,福建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场活动呢?
刘德章:进入新世纪以来,福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等矛盾与问题。举办项目成果交易会旨在借智成势、借势登高、借力兴业,为省内广大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搭建起一个信息交流、项目成果转化的公共平台,集聚生产要素,促进产学研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合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项目支撑。
三年来,三届“6•18”已推出国内外各种项目成果2万多个、企业技术难题2200多个,成功对接7000多个,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通过这一平台,全省累计有4500多家企业与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
记者:福建是如何建立以项目对接为核心的长效机制,把“6•18”项目落到实处的?
刘德章:项目对接是“6•18”的主线。举办第一届“6•18”伊始,省委、省政府就要求“6•18”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项目成果对接和企业需求解决来展开。最近省委卢展工书记又指出“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借势登高,项目带动”。黄小晶省长强调“6•18”要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平台,“6•18”要注重对接,注重效果,注重持续,建立长效机制。各级各部门把项目征集、推介、对接、转化及企业技术需求的解决贯穿于“6•18”全过程,注重日常对接,使三天盛会成为一年项目成果转化工作的总结和新一届的部署,确保永不落幕、影响长远。三届“6•18”对接的7000多个项目中,已有60%的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20%的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主要做法有:
不断创新对接方式。各成员单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创新对接形式,通过组织企业到高校、科研机构上门和邀请专家学者深入企业洽谈,一年来举办了近40场“6•18”茶会等多种形式的项目对接会、恳谈会,建立了日常对接和长效工作机制,强化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对接了一批项目,转化了一批成果。截止目前,全省共对接项目2428个,总投资429亿元,其中合同1013个,总投资198亿元,协议意向项目1415个,总投资231亿元。
完善项目跟踪机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对接项目跟踪管理系统,组织人员开展对“6•18”对接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协议意向项目促升级、合同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投产。目前,对接项目的跟踪落实已成为省直有关部门和各级发改委系统的日常工作。截止目前,第三届“6•18”合同项目中已开工建设或投产的有837项,占合同项目的68.7%,由协议、意向升格为合同的项目911项,升格率50.6%,总投资5000万以上的项目已开工建设的有112项,开工率达67.5%。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为推进项目成果的转化,从第一届“6•18”开始,福建就出台了促进项目成果转化的扶持办法,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扶持技术先进、带动能力强、能延长我省产业链的优秀转化项目。三年来,福建省已累计扶持优秀成果转化项目679个,安排扶持资金2.2亿元。此举调动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对接的积极性,带动社会投资超过45亿元。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今年“6•18”的重点与特色?
刘德章:第四届“6•18”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又一次盛会。随着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国务院侨办、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加盟,本届交易会实现了多部门联办,高层次洽谈,国际化衔接。交易会突出自主创新的主题,突出闽台产业和技术的对接,突出国际化,规模、范围、层次达到了新的水平。
海内外科技界精英云集。各主办单位发挥各自的资源与联系优势,积极邀请海内外专家与业界人士。今年应邀前来参加“6•18”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达1700人,为历届之最。其中两院院士59人,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侨界人士500多人。欧盟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会主席、芬兰科技研究中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埃奇•列巴瓦利博士,莫斯科动力学院副院长罗加列夫等一批著名专家都携带项目前来参会。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1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也应邀参会。荟集海内外先进、实用技术成果与各领域科技界各种人才,使本届“6•18”成为一次海内外科技精英的大聚会。“6•18”已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并迈向国际化。
项目与技术、资本、人才结合更加紧密。本届“6•18”共征集项目成果1万多项,经筛选适合福建省产业发展的项目6500多项。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深化拓展“6•18”的内涵,着力促进项目、技术与人才、资本的有机结合。省人事厅与泉州市政府、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将联合举办大型中高级人才招聘会,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专业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团省委与省发展改革委等将联合举办有90多家创新型企业和20多家省内外创业投资企业参加的“海峡创业投资论坛”,在我省第一次组织创投公司与创新型企业供需直接对接,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尝试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 此外,省经贸委还将组织由150家企业组成技术成果采购团,开展项目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双向对接,选购企业需要的适用技术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注重小发明、小创造和更适宜直接产业化的项目成果征集。本届“6•18”,首次举办“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邀请了海峡两岸拥有发明成果的职工参会。目前,已征集到8个省市和台湾职工小发明、小创造成果676项,参展项目成果200项。参展项目中有65%以上为贴近生活的项目,76%以上项目申请了各种专利。同时,我们还着力加强了军民两用技术、项目成果的征集与转化推动工作。今年将有200多项军民两用技术首次亮相“6•18”,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将组织12家研究所38名专家队伍参展参会,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也将组织大量先进、实用的项目成果参会。这些项目和技术都具有更适宜产业化的特点。
加强闽台产学研结合和互动。本届“6•18”,突出了闽台的科技交流和合作,着力推动闽台产学研的结合和互动。组委会在项目成果馆专门设立了台湾成果展区,邀请10多所台湾高校的22名专家及同业公会代表共50多人参会,并筛选推介72个项目参展对接。举办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与两岸青年科技论坛”、“两岸青年领袖论坛”、“海峡两岸青年创业投资论坛”,“海峡两岸科技中介服务论坛”等多项活动。届时,将有台湾有关方面知名人士和同业公会的代表前来参会,并签订合作备忘录。
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本届“6•18”在办会指导思想上突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专门增设了发展循环经济5个展厅。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型技术、污染防治等领域,征集、筛选出一批性价比优秀,经济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集中展示了全省近几年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技术成果和技术需求建设成果。
“6•18”是高新技术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的广阔平台,也是以张扬自主创新精神为灵魂的卓有成效的成功实践。“6•18”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把书斋里的智慧、实验室中的成果直接与企业、与生产的实际需求引领到一起,同时把相关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经济生产要素囊括其中。这就不但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快捷的通道,也为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力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