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登上青藏高原,固然与他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视察过青藏铁路施工现场有关。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青藏铁路日渐延伸的过程,正是“新发展观”日趋成熟的过程。挑战极限、自主创新、绿色发展、执政为民、全民富裕、和谐世界等新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在青藏铁路上均有卓然体现。可以说,青藏铁路的竣工典礼,是中国新发展观的奠基仪式,标志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和外交战略将步入“天路”。
细节反映执政新风范
青藏铁路破土动工之际,正是亲民、爱民执政理念星火燎原之时。尽管“把铁路修到西藏去”是中国好几代领导人的梦想,但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工程管理者很怜惜工人的生命,没有为“大干快上”而不顾人的死活。他们采取缩短作业时间、放长假、轮岗、定期体检、在沿途设立医疗站等方式,首先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其次才是工程进度。
铁路的大部分施工地带均在4000公尺以上,高原缺氧和变幻无常的天气,给人带来的生命威胁是极度严峻的。笔者曾在青藏高原牧羊数年,深知高原气候的狂放与乖张,而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工人死亡,在我看来是比建造“云中铁路”本身更大的奇迹。
无论多么宏大的执政策略,落实效果都可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中体现。青藏铁路的车站、桥梁造型,都带有浓郁的藏文化色彩;每列火车都配备医疗人员,每节车厢的每个床位都配备助氧设施;就连垃圾处理也很讲究,采用真空吸压技术来保障环境质量和车厢清洁,每周还要开一趟“垃圾收集专列”将沿线垃圾运送到格尔木集中处理。
把人命视为关天大事,对少数民族文化予以足够尊重,在日常生活提供人性化服务,通过筑路让藏民富裕起来,都是“执政为民”筋骨上的血肉。无血肉,骨必枯!
就在青藏铁路开通前一天,胡锦涛用四句话把今后工作重点归纳成“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这实际上是青藏铁路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各级官员的要求。如果有人不明白为官之道,那么不妨先自费考察一趟青藏铁路。越过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车站,你会觉得唯利是图、贪赃枉法、弄虚作假、说大话摆派头、谋高位逐奢华等,统统该送上开往格尔木的“垃圾收集专列”。
新发展观的最佳例证
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也是中国发展“新政”建构的过程。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民共同富裕”,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到科学发展观,从“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推进论,从技术引进为主到自我创新为本,这些转变进程与青藏铁路的施工进展几乎同步。同样,青藏铁路也扎实地为“新政”作了例证。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西部开发战略的一部分,而西部开发旨在平衡东西差异,谋求共同繁荣。不过,与诸多西部开发项目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青藏铁路全面整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动物迁徙等多重因素,而不是诸如“要致富先修路”之类的单一目标。
技术上的自我创新和环保上的精心布局,最举世瞩目。青藏铁路在突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上所作出的技术创新,是史无前例的。看科研人员在电视镜头上的津津乐道和细致入微的图示解说,任何人都能读出其中蕴含的创造的快乐、探索的艰辛和攻关的自信。
很多环保细节尤其令人动容。比如在施工中把草皮或表土先铲下来存放在一个地方,待工程完工后铺回原处;每逢藏羚羊迁徙季节,主动停工让道;为让藏羚羊顺利通过铁路,设计了缓坡式、桥洞式过道,并在铁路隧道上方加设救命围栏;为保护湿地以桥代路;禁止把施工废料等有害物质堆放在河流和沟渠道水体附近,将生活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场进行处理等等。
这种对环境的悉心照料和精心保护,在中国似乎是前所未有,在西方也算凤毛麟角。西方媒体将青藏铁路称为“敢为”精神的范本,这个“敢为”绝不仅仅指在世界屋脊建起了一条铁路。今后,许许多多外国人一定会乘火车前往神秘的西藏雪域,浏览沿途美景,体验别致的藏文化。到时他们也许会感叹,“青藏铁路是中国新发展观的窗口”。
和谐世界的通道之一
中国新发展观中重要的一条是建立和谐世界,与全球各国建立和睦友善、和平发展的关系。如果视野超越国界,我们可以看出青藏铁路是通往南亚的和谐之道。
中国和印度过去曾爆发过战争,现在又有竞争伙伴的意味,经济、科技、军事和战略上的比试十分激烈。但是,青藏铁路的建成,将打通中国与南亚各国和谐相处的通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只要能做生意,多做生意,就能减少冲突和战事。
中印目前正在恢复中断40多年的边境贸易,连接西藏、锡金和印度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开通。广东的佛家也已沿唐玄奘西行取经路前往印度,考察和理解印度人的文化心态。而青藏铁路的开通,把中国和印度及南亚各国的贸易行程缩短了约1200公里,中国与南亚各国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互达的纽带也将随之拉紧。
铁路意义上的“天路”已经竣工,新发展观意义上的“天路”才刚刚动工。青藏铁路从设计、决策、施工到正式通车近乎是完美的,那么,中国的新发展观,是否也能像青藏铁路的建设一样,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