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现代化
截至2005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已达到4242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随着群体不断壮大,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社会就业、繁荣城乡市场、实现助农增收、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它们即将面临着自身升级换代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急需信息化手段支撑,实现自身信息化与相关产业信息应用的对接,提升市场拓展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成为中小企业面对竞争和挑战时的必然选择。
对中小企业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长足发展,为了生存,他们比大企业更加需要信息,需要信息化手段。信息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视野与能力,特别是当中小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时,及时、有效地捕捉微观信息,通过关键变量感知和预知企业环境和行为的变化及其趋势,可更好地应对不确定因素及各方面的改变,发现并挖掘商机;可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客户的差别信息,及时掌握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实施个性化的服务。
信息化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效能提高中发挥显著作用,它将协助中小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帮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同时,在改造企业传统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上,信息化手段将让中小企业减少流程环节和层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质量,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运作成本,以使企业占用最少的社会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中小企业信息化需要突破五大瓶颈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网通总裁左迅生表示,中小企业信息化任重而道远,需要突破以下五大瓶颈。
突破认识瓶颈
部分国内中小企业仍然认为,能够有基本的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终端(PC电脑、传真机等),就算是实现了信息化;重硬件,轻软件,认识不到通过信息化应用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突破投入瓶颈
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占总资产的8%~10%,我国只有0.3%。中小企业规模小、利润低,对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目前国内ERP、OA、CRM等信息化软件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高昂的软硬件成本初始投入及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中的系统维护、更新和管理费用,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这导致信息化方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大型、巨型企业有实力斥巨资自己搭建信息化平台,享用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在竞争中更具优势;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高昂的信息化成本而愈加处于竞争劣势。
突破时间瓶颈
企业投资建设信息化系统的周期一般比较长,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思路却经常发生变化。有时系统建成了,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思路变了,系统不适用,白白浪费人力物力。
突破人才瓶颈
信息化系统建成后,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维护和二次开发工作,都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薄弱,缺乏专业IT技术人员。
突破管理瓶颈
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相对粗放,缺乏与信息化要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难以对信息化进行科学的规划,无法将信息化和改造管理基础联系起来,致使信息化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造成资金浪费。
据记者了解,中国网通的企业信息化品牌“宽带商务”自2001年正式推出以来,经过不断深化,已经从早期的接入服务发展成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整合的通信和信息应用服务,成为“全方位的通信服务专家”。今年下半年,中国网通还将在北方十省所有城市和南方所有城市和重点发达城市组织培训,全力支持百万企业上网培训计划。
中小企业信息化,电信运营商先行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既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环境,也需要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工作重新认识并拿出科学规划,更需要电信运营企业与IT厂商的网络、技术、业务支持。作为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发起者,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在发布会上致词时表示,希望能够打造一种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通过整合软件、硬件、服务等各类优势资源,提供综合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产业模式。据王晓初介绍,中国电信已经投资2亿多元在全国各地搭建起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与联盟伙伴不断推出适应当地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电信运营商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的是主导者的作用。
搭建公共平台
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偏小的特点,不可能投入大额资金和精力自建信息化系统或购买信息化服务。同样由于规模的原因,剔除一些IT类企业,中小企业都十分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只能采用外包方式将信息化项目交给外包公司去做。如果外包公司没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就很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亟需一个具有相当实力和行业经验的主导者来集中力量建设公共平台,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企业,拥有完善的通信基础网络、良好的服务品牌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在传统通信服务领域,而且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都具备丰富的经验,这些优势使得他们可以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的建设者。
整合产业链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这一体系中,存在通信运营商、应用提供商(AP)、服务提供商(SP)、硬件设备供应商及中小企业等多个主体。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产业链主导者的推进,联合上下游厂商和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出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产品,并且提供长期、完善的服务,才能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电信运营企业具有良好的产业链合作基础,与主要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应用开发商等各环节都有着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链整合者的作用,建立广泛的信息化战略联盟,实现全方位的合作与共赢。
提供分类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的数量很多,行业分布很广,而且发展变化的速度又非常快。这决定了其信息化需求的灵活性、通用性和扩展性。基于成本和资源的限制,电信企业不可能像服务大型企业客户那样为每一个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一个解决方案,但分类满足是完全可行的。通过合并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同类项,设计适合某特定行业的解决方案,进行分类定制,既能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又解决了规模化推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