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信息安全企业的人才软肋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09日 点击数:
有人说:信息安全是中国企业最后一次掌握IT控制权的机会。然而,国外IT巨头大举进军信
息安全产业,国内企业却陷入“产品价格低——无资金引入高技术人才——产品在低端徘徊
”的怪圈!中国信息安全企业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高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足意味着企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也意味着企业核心竞
争力的丧失。而信息安全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人才也极度稀缺,无疑极大影响企业的健
康发展。

物以稀为贵,信息安全人才的极度缺乏,使人才行情迅速看涨,这成为企业最大的成本。

数据显示,到2004年时,中国专业的信息安全人才才有3500人,即使经过一年多的培训,目
前的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安全企业和用户的需求。

从企业来看,人才的成本不仅仅是工资的成本,还有其他的隐性成本。一位国内防火墙设备
厂商的老总曾经为记者算过一笔账:以一个月薪6000元的技术人员为例,在付给薪水之外,
企业还需要负担由此产生的养老保险1200元、医疗保险600元、事业保险90元、工伤保险18元
、住房公积金600员、午餐补助220元等,累计福利2728元,相当于员工月薪的45.5%!这还是
信息安全领域最基本的工资水平,为了留住优秀人才,企业还在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使企业
人力资源成本剧增。而企业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必然要引入海外高技术团队,由此引
起的成本增加,不仅是薪酬水平的增长,还包括办理各项手续的时间和精力的耗费。

当然,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一样非常高,甚至远远超过中国企业。但是,它们的产品的
市场售价相应也高。中国企业的人力经营成本高,但产品的市场售价却不能高,因为,在国
内采购的思维定势中,国内产品就应该比国外产品便宜。此外,市场竞争的严酷性也使得国
内产品无法抬高价格:从用户层面看,一个怪现象就是人们一贯采用“价低者中标”的做法
;而从国际竞争上看,国外厂商在高端产品上具有技术垄断优势,可以将价格抬得极高,而
在低端产品方面,国际国内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于是它们不求利润,而采取了倾销策略,
致使国内厂商只能在电子政务等几个有政策限制的关键行业中倾轧,在电信、金融等高端市
场,则很少能看到国内厂商的身影。而在这些关键的行业,则因为对国内技术不放心而设置
了多道“认证”、“评测”门槛,这就造成了另一个怪现象:国外信息安全产品在中国只需
要拿一个进入证书,而中国的信息安全厂商要拿多达十几个认证证书!国内企业却陷入“产
品价格低——无资金引入高技术人才——产品在低端徘徊”的怪圈。

真是雪上加霜啊!

一般来说。国外软件企业的利润率为35%~40%,软件加硬件类企业的利润率为25%左右,而中
国信息安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才达到12%~17%,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极低。

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不久前,在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分会不久前主办的信息安全环
境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呼吁政府应尽快在用人政策、税收政策上给中国安全企业以倾斜,扶
植发展国内信息安全企业。具体而言,就是尽快制定出引进人才的政策,并制定新的高技术
企业个人所得税的退税政策;对于企业从海外引进专家,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比如
对外国专家的资格认证等相关规定、管理办法和奖励政策等等。

当然,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企业不能一味等待政府的帮助,因为,毕竟政策的研究需要一
个过程,而企业不能等,市场也不容许等。另一些专家建议,信息安全企业应该多学学华为
、中兴等通信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控制企业成本,走出国门,在国外杀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