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中国电信运营商积极寻找突围之道
作者:王婷婷 来源:信息周刊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18日 点击数:

随着电信业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开始面临全新的战略抉择。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中国电信领域的购并可谓此起彼伏。熙熙攘攘之间,国外的电信巨头们纷纷叩响中国市场的大门,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关键抉择。

自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联通)发出引进合作伙伴的信号之后,韩国SK电讯株式会社(下称SKT)、日本第二大电信公司KDDI公司以及美国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Sprint)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在中国香港最大的通信服务供应商电讯盈科有限公司(PCW,下称电盈)核心资产股权的争夺战中,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Bank)和德州太平洋旗下的新桥投资集团(NewbridgeCapital)纷纷出高价竞购,最后因为第二大股东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网通)的极力反对,不得不铩羽而归。
至此,外商企图借道中国本土运营商,突破政策障碍,进入潜力巨大的中国电信的意图已是昭然若揭。
“狼”终于来了。攻还是守?引进来还是走出去?这些似乎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
财大气粗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移动)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市场,一直在海外市场寻找目标。此前尝试收购Millicom公司(Millicom International Cellular,下称Millicom)一举,就是中国移动在为走出国门布局。但双方购并谈判的最终破裂,使得中国移动延缓了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
而中国网通去年以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电盈20%的股份,为走向国际市场铺上了一块跳板。此次电盈控股权的旁落,显然让中国网通的国际化策略受到不少影响。因此,BDA中国有限公司分析师张宇认为,出于战略考虑,“不排除中国网通日后增持电盈股份,掌控电盈的可能。”
中国联通则选择了借助外力,通过引进SKT改善CDMA业务,以便在数据服务和3G方面增加优势,努力拓展国内市场的策略。
不过,不少分析机构同时认为,中国电信运营商关键策略的制订,不仅要看自身实力、国际国内市场机遇,还要看各种条件是否已达到全球化拓展的标准。张宇直言不讳:“走出去的战略不一定能给中国移动带来多少商业利益,海外购并的高额成本,以及是否有能力管理海外多国业务等等,很多现实的因素都需要考虑。”
在中国移动收购Millicom一案中,即便最后购并成功,双方的整合也将会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中国移动的组织架构是“区县营业部——市公司——省公司——集团总部”,而Millicom业务分布在全球16个国家,运行流程和架构都不同于中国移动。诺盛电信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杨大鹏表示,中国移动怎样管理Millicom原管理层,是否有能力实时获取分布在16国的各个子公司的运营状况,都是全新的挑战;另外,目前中国移动与电信设备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尚未涉及到全球供货问题,即便购并完成,通信设备的全球采购将对中国移动的供应链形成直接冲击。
反观国内市场,庞大的用户数并不代表市场已经完全饱和。美国知名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公司近日表示,明年中国手机用户的总数将突破五亿大关,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7%。另外,前不久对亚洲五个国家的球迷进行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约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国球迷表示会通过手机来关注世界杯的进程,这一数字为其他国家的两倍。
如此看来,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不管是基础电信服务,还是增值服务,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3G应用的势在必行,也将会给运营商们带来新机会。
是冒险走出去,还是固守阵地把握机遇?中国电信运营商们最终选择哪种方式突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