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壮大产业链 区域联盟创新优势
作者:
吴沿 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01日 点击数:
18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撤镇而建的市――福建石狮市诞生。
18年来,石狮的发展令人惊诧。这个仅有30万人口、160平方公里的年轻城市,充分展示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特有精神。1988年9月28日,石狮市正式成立。细数家底,只有500万元“嫁妆”,1826万元财政总收入,2.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8个公务员。今天的石狮财政总收入较当年增长近100倍,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百强县(市、区)第24位,连续8年位列福建省十强县(市、区)第二位。
石狮的发展靠什么?请听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狮市委书记黄源水这样讲述。
壮大服装产业链
石狮是服装的海洋,2005年,该市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192亿元,占工业产值的62%,对GDP的贡献率达65%以上。黄源水对石狮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有独特的概括:“卖――做――卖”大回归,即从卖服装起家,到办纺织服装厂,再重返纺织服装“卖场”。黄源水自豪地说:“如今,我们这规模和销量居全国面料市场第二的鸳鸯池布料市场、新兴的亚太纺织面料市场和南洋路布料商业街,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及全国各地1000多家布料供应商,年销量达20亿米以上。塔前服装辅料市场和洋下、灵秀路等辅料专业市场街的近500家店面,辅料、配饰应有尽有。占地百余亩的石狮市纺织服装机械专业市场,吸引了上百家国内外针车、织机等纺织服装机械商家。”2004年,该市已有两个“大手笔”:年产60万吨PTA的化工项目,投资15亿元的石狮服装城。前一个生产纺织服装产业急用的上游原材料;后一个是纺织服装的消费市场,与布料、辅料、服装及纺织机械市场结合,形成石狮完整的服装产业市场链。
石狮纺织服装业虽大,但不是无序竞争,内部分工非常明确、有效。凤里街道是“中国童装名镇”、蚶江镇是“中国休闲西裤名镇”、灵秀镇是“中国运动休闲服装名镇”、宝盖镇是“中国服饰辅料名镇”,它们突出特色,各展所长。
科技与环保并重
为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石狮成立了“中国石狮服装高科技促进发展中心”,推动企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服装CADCAM(服装电脑辅助设计服装电脑辅助制造)服务中心,引进新技术,在面料设计和后整理工艺上下工夫,提升服装附加值。另一方面搭建服装ASP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集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
科技含量提高了,钱也大笔大笔进账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漂染业污染怎么办?“石狮需要发展漂染业,但一开始我们就把它放在环境保护的大局上来考虑。”黄源水坚定地说。上世纪90年代,该市就建成了全国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区――祥芝大堡集控区。此后,又相继建成伍堡集控区、锦尚集控区,并在三大集控区建设了4座工业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工业污水总量为22.3万吨。“环保基础建设超前的大投入,换来了纺织印染产业的大发展。”黄源水说。石狮纺织印染行业在国内虽起步最晚,却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中国四大纺织印染基地之一,其针织休闲面料和全棉梭织休闲面料的产能在全国首屈一指,且已有3家印染企业通过“生态纺织品认证”。
区域联盟创新优势
黄源水坦言,石狮市已经享有“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盛誉,但如何将其持续下去却是石狮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此,石狮规划编制了《石狮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和《石狮纺织服装物流规划》,促使产业发展规范化、规模化。建成亚洲最大的服装城――石狮服装城,该服装城从“打造中国服装专业市场旗舰,使之成为全球服装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展览中心”的战略构想出发,不仅为采购商提供一个大平台,还创造了一个以产业基础、交易市场、物流市场、展览中心、信息中心为核心,整合入场经营的上下游资源,集聚上下游厂商和商品的辐射圈。在纺织服装物流规划中,石狮的“高标准”是建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国际接轨,对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对接我国台湾地区市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纺织服装物流枢纽中心。
黄源水介绍,石狮正从区域产业的视角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建立区域产业联盟,以联盟促进互动,互动促进合作,合作促进发展。通过建立区域产业联盟,带动区域产业进行互动,只有产业互动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联盟是石狮服装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也是对石狮服装产业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