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从中兴到没落:中国IT分销商生存状态分析
作者:马丁 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1日 点击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电脑市场刚刚发育,曾经诞生过一个分销商流金时代,最早发财的是来自新加坡的林氏兄弟,当时他们拿到了康柏中国的总代,正值康柏金牌386疯狂销售的时节,在那个时节只要您是康柏、惠普,甚至AST的总代,您准能发大财,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那不是一个理性消费的时代,当时的计算机、显示器、主板统统需要批文,走私渠道没有打通所有的市场,计算机渠道销售占用的资金巨大并且存在巨大风险,当时计算机市场时常出现奇货可居的情况。

  哪怕您在一个省级市场拿到一个计算机或者打印机的总代,您一定能够发财。

跳楼动荡改变规则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早期的计算机公司大多是些皮包公司,公司实力不够赊账是家常便饭,厂商赊给总代,总代赊给国营企业、政府机构,单位信誉好问题也不大,但后来出现一些假冒国营、政府单位的骗货买家,跳楼使总代损失巨大,不得不自己跳楼溜之大吉。

  后来,厂商就与更加有实力和更加规范的企业合作,这个时候地处中关村的联想等企业似乎比竞争对手有更好的条件,他们既有生产或者组装电脑的能力,又有销售电脑的技术和售后服务的本事,很多产品的总代非联想科技等企业莫属了,当时中关村很多科技公司都把“贸、工、技”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则。

互联时代规则再易

  新世纪的曙光是与互联网的辉煌联系在一起的,而互联网似乎与分销一开始就势不两立。过去厂商的要求很低,只要您先垫款,价格低一些我也给您总代,但是现在信息沟通更加便捷,厂商的选择更多,一些过去没有机会崭露头角的诸侯纷纷向总代挑战,为数不多的分销寡头纷纷丧失了全国唯一总代之专权,不得不与众多的区域代理竞争。

  分销商的日子过得越发艰难起来,有人提出分销要向零售接轨,有人提出分销要创造增值服务。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处境

  没有亲生儿子的母亲和没有自己产品的企业有着同样的尴尬,带大了别人的孩子跟人走了,卖火了别人的产品跟人去了。

  这本来不是分销商的错,但是分销商必须承受这样的苦果。现在的分销变成了厂商把您当成零售商之一,用户把您看成只能做销售不能做服务的公司。

  分销商做零售没有零售企业的终端资源,这是分销商的短板;分销商做集成同样不具备地方铁碗集成商的资源优势,只能与草根集成商去拼抢市场,但是分销商曾经是IT产业链上的贵族,他没有草根集成商为生存而拼命的动力,其在管理上也没有草根集成商的灵活机制,所以天和地与他们都存在比别人更远的距离。

  没落、挣扎、朝不保夕是他们当前的生存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