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桌面软件的巨无霸正雄心勃勃地打通内部和外部的经络,冀望以Vista为载体构建全新的商业版图
Vista来了
现在,这个微软开发代号为Longhorn(长角牛)的家伙,在种种争议中已经日见长成,名字也从可爱的Longhorn变成了正式的Vista(展望)。即使与欧盟有关垄断的多轮口水战,也不能阻止微软对Vista上市的缜密步骤。可靠的时间表是,2006年12月,Vista操作系统的6个版本将正式向全球同时发布。
“它不会让用户失望。”9月27日,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在提及Vista这个包含5000万行代码量、比Windows 2000多70%的庞然大物时充满了自信。
按照陈永正的解释,Vista耗费了微软5年心血。微软已经对Vista从界面管理到应用开发工具、从移动办公到网络安全方面都做了精心筹备。
“Vista对微软的意义并不是Windows纯粹的升级版本,与其说微软花费心思完善Vista的性能,不如说其在精心布局全新的商业战略。”计世咨询资深软件分析师徐斌说。
10年前,Windows平台的诞生给微软带来了巨变。当时,微软希望将浏览器等应用工具实现与桌面系统捆绑,这样微软在提供桌面软件产品时更具竞争力。但现在微软的思路已经变了。“从Vista的战略可以看出,微软更希望借助第三方开发商形成的联盟力量覆盖市场。”徐斌说。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两年前,全世界就有1000多家公司采用Vista开发程序。今年5月,微软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吉姆·奥尔欣在公司开发商网络网站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声称,如果软件提供商想借Vista系统的东风破浪远帆,最好的选择就是在Vista正式发布时同步推出自己的应用软件。
在定位于平台提供商的年代里,Windows序列号以及Office等应用作为纯粹的产品销售,是微软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是现在不同,在Vista发布后,微软加快向互联网和服务转型。“微软为Vista所建构的外部商业环境意味着,其已经成为面向互联网环境的软件价值链的推动者,而不仅仅是桌面系统提供商。”徐斌说。
其实,在互联网应用开发初期,大多数开发商最先采取基于Linux开发的J2EE,原因是在开放的计算模式中更容易开发出重复性的Web Service。微软是向互联网转型的早期先入者,当微软借助于Vista系统,并依赖于其.Net战略希望获得更多利润空间时,微软当然希望集聚更多厂商立足微软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模式,开发出普遍使用的应用工具。9月27日,陈永正向媒体公开介绍Vista性能时仍不忘提及:“从开发工具到制造模块,Vista给应用开发商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使更多中国本土开发商更加便利地参与到Vista系统中。”
陈永正介绍说,在2007财年,微软将有投资超过400亿美元的研发成果进行密集发布,Vista将成为连接微软技术创新的桥梁。这意味着,Vista对微软更深的商业意味是,它正成为其打造技术和商业共同体的“集成创新”载体。
“从微软的现实策略而言,Vista将推动微软内部各个战略环节的互动。”徐斌说。
早在5月时,微软高级主管戴维德·哈雷特就曾指出:“整个Windows Live和Office Live战略,将随着Vista开发进程而变得越来越紧密。”在2005年末,微软将其7大产品线合并为三大事业部:平台和服务事业部、商业事业部、娱乐事业部。陈永正说:“Vista作为非常整合式的系统平台,将有助于微软各个业务环节的协同作用。”
在商用市场,2006年8月,随着Windows Studio新版本推出,并配合微软的.net战略,Vista已经应用到制造、金融和政府行业等中国大型客户解决方案之中。与此同时,微软也已借助Vista加快进入SAP、Oracle等应用软件厂商市场领地的速度。
在游戏机、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终端娱乐领域,微软则借助Vista的发布,配合其Windows Live战略,实现“信息你指尖”的愿景。
打通中国经络
鲍尔默向来否认Vista是纯粹的Windows升级版本,同样,当微软借助Vista发布加速建立面向互联网的内外部商业环境,微软对中国市场的战略也不再是Windows时代的简单升级。
“微软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和很大精力以打通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徐斌说。
翻开陈永正任职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的历程,微软中国战略变革的时间曲线,似乎恰恰与Vista的开发进程同步。
三年前陈永正刚刚从摩托罗拉过档微软之时,普遍的疑问是,陈永正将和他的前几任一样,受到业绩指标的严峻考验。但现在看来,在Vista研发的三年时间中,微软中国没有因为Vista新操作系统的迟迟发布而受到负面影响,相反一直在加速.net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中国市场已经由纯粹Windows销售量不足全球1%的边缘化市场,向微软全球战略要地转型。
这种转型的直接结果是,微软中国成为全球战略型“种子”市场。担任微软(中国)总裁三年之后,陈永正获得了微软总部的空前信任,陈永正介绍,他和微软(中国)团队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获得微软总部的认可,2006年,微软(中国)获得了微软全球的“最佳子公司奖”,这在微软进入中国十几年来还是第一次。今年初,联想、清华同方、方正、TCL等中国PC企业与微软签下了超过20亿美元的巨额采购合同,4月,信产部、国家版权局、商务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今后没有预装正版操作系统的PC产品将无法上市销售。受此影响,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所销售的PC中,约48%安装了正版Windows,比去年第四季度的25%大幅增长,一直困扰微软的盗版难题得以明显缓解。当Vista日益成熟时,中国也成为微软全球无差异的参与者。
按照微软(中国)副董事长兼微软中国技术研发集团总经理张亚勤的介绍,Vista作为微软重量级的系统平台,Vista中文版不仅全球同步发行,中国工程院、微软亚洲研究院也共同经历了Vista全球同步研发进程。据不完全统计,Vista系统中数项重量级功能是在中国研发完成的。
业内人士的解释是,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普遍趋势,微软又在进行以互联网和服务为主体的商业战略转型,因此必然要对中国这个信息化应用的主战场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布局。
上任初期,陈永正曾经与美国总部的中国顾问委员会重新设计了一套针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重点就是协调微软(中国)公司、微软亚洲研究院、各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等资源,从而更有效地使微软服务于中国客户,获得中国政府、合作伙伴更多的认可和辅助。
此后,总计62亿元的投资,与教育部的基础信息化合作框架、软件架构师和工程师培训、与国家发改委的合作、成立Windows平台实验室等,都成为影响微软在中国市场举措的关键。在一系列密集的投资计划中,微软完成了对创智、神码、中软、浪潮等国内四家软件公司的注资,并在中国各省成立了17家技术中心。
与此同时,在微软中国公司的网站上,出现了“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与客户、股东、合作伙伴和员工共同成长”等表述,这似乎代表着微软价值观的某种改变。
在徐斌看来,微软的转变是必然的。“在Windows时代,桌面软件提供商的定位决定了微软与中国本土厂商之间是以产品销售为主的关系。”他说,但在以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为主导业务之时,必然决定了微软不可能再将自己的前途寄托于某一个具体产品或者操作系统上,“微软需要的是在产业链中的共赢,自然其中国战略部署就会转向创造有利于微软在中国长期发展的营商环境。”
按照陈永正的介绍,在2007年的新财年计划中,微软将继续其在中国的大手笔投资,今后五年内微软将向中国投资1亿美元,而微软今年已经总共向创智软件、东软集团和浪潮集团等中国软件企业投资了6500万美元,微软技术中心也将由17家增至21家。据张亚勤介绍,现在拥有1000人左右的微软(中国)研发团队在今后五年内将达到3000人,而微软越来越多的产品将被放在中国研发。除此之外,微软还将在中国召集风险投资会议,寻找在中国软件和行业应用的新投资机会。
同时,密集的培训计划也是Vista发布后微软在中国加速渗透互联网和服务市场的润滑剂。按照陈永正的介绍,微软在中国已经协助培训了2万名架构师,最新的培训计划是增加10万名基于微软平台进行开发的工程师。
表面上,这种培训似乎与微软在中国的业务并不直接关系。但是技术路径和外部性将与微软平台的商业化路径成正比。“这些工程师习惯于利用微软的平台开发,将最终决定微软与中国本土技术伙伴共同成长的动力。”微软(中国)公司一位前任高层说。
事实上,除了在外部的一系列举措,微软(中国)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在技术研发方面,成立了微软中国技术研发集团。“这是除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功能最全的研发机构。”张亚勤说,“该机构不仅对Vista,更对微软面向互联网的技术、移动产品开发、嵌入式平台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9月28日,微软亚洲研究院理论研究组正式成立,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计算机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支持。专项技术研究主要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技术中心完成。微软亚洲工程院则承担微软在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商业化项目,推动微软平台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按照张亚勤的解释,从基础研究、专项研究到商业应用开发的连动技术体系,将在Vista发布后,有助于微软在系统平台、娱乐和移动平台中加快面向互联网应用的技术开发。
在销售模式方面,早在2005年末微软将7个部门重组为三大业务部门时,虽然中国架构一度维持了2003年时以产品线为主导的销售模式,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在Vista研发进程中,微软(中国)公司内部的销售模式也进行了一系列变化:配合.net战略,以行业为主导,并借助于地区性技术中心,发掘市场机会,正成为微软在中国销售主体。这样做的目的是借助于Vista的应用优势瞄准大型政府和行业客户。与此同时,在微软(中国)内部也更强调面向合作伙伴关系和项目的拓展,以及以技术整合应用为主体业务团队。
今年2月,鲍尔默发布了一份《全员就绪白皮书》,该白皮书的主旨是“员工是实现公司价值的主体,当员工能推动企业发展时,公司本身就会变得卓越”。“对微软(中国)而言,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强调从营销到技术研发的整体环节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微软的一位高层说,与之前微软强调适者生存相比,当微软面向互联网和服务时,更加强调团队的作用,这样员工也可以理解多元化的工作目标。
微软的“无缝计划”
在外界看来,微软从技术到营销的战略性重新布局,都是为了避免Windows时代作为桌面软件提供商纯粹追求销售量所带来的窘境——微软(中国)在这方面也有着太多的教训。现在,微软更希望以Vista为载体,配合其他平台和系统,将业务延伸到电脑领域之外,以互联网为基础推出一系列服务和基于Web的基础应用,对抗Google带来的竞争威胁。
模块化的应用功能开发与商业化速度并重,这是互联网时代以服务为主体的软件发展特点。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微软强调以项目为主体的业务团队,并充分调动员工创造力,以产生更灵活的组织效能,这一切变革都符合微软向互联网转型的方向。
然而微软的问题是,当Vista可能被作为历史上最庞大的、最完整的操作系统版本推向市场时,其模块化做得并不理想。鲍尔默曾经在公开场合默认这一点。因为Vista开发过程一方面要考虑那些大型企业用户的要求,一方面又承载着各种终端信息传递的任务。这就意味着,当Vista成为微软从桌面系统提供商向互联网业务转型的载体时,难免再次重复Windows时代所面临的销售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如果Vista在企业中的普及率没有达到微软的目标,微软在2008财年将损失4亿美元的收入,2009财年更将损失20亿美元。
不过,幸运的消息是,微软已经加速了其脱胎于MSN的Windows Live与Vista的策略并进。而英特尔和思科又重新成为微软的战略同盟。这对微软加速推出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显然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