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总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与效益分析
陈金雄 吴爱萍 鲜荣华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福建福州 350025)
摘 要:本文着重从11个方面介绍了福州总医院数字化建设情况,并展望了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指出未来医院数字化建设要全面提升医院人性化服务、要适应国家军队医疗改革、要不断深化信息的深层次利用和要逐步拓展区域网建设等4个方面。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 现状 展望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是一所有1300张床位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军区总医院,98年以来,以推广应用国家金卫“军字一号”工程(军队医院信息系统网络软件)高级版为龙头,按照数字化医院要求,集中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推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全面建设。目前已有115个子系统在网上运行,管理范围覆盖全院所有科室和机关,基本建成了数字化医院[1]。
1 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
在“九五”全面实施国家金卫工程“军字一号”工程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按照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医护人员为主体”的建设理念和“就医流程最优化、医疗质量最优化、工作效率最高化、病历实现电子化和办公实现自动化”的建设思路,医院数字化建设取得全面突破,目前已有115个子系统在网上运行,管理范围覆盖全院所有科室和机关,基本建成了数字化医院。
1.1总后下发的所有子系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
我院在2001前就全部实施总部下发的12个分系统52个子系统并得到很好的应用。1999年开始我院所有医疗统计报表、成本核算、帐户管理、药品消耗品管理、检查和检验报告等就全部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完全取消手工。这些系统的实施为下一步全面数字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自主或联合开发研发并应用了多个子系统。
近几年我们根据医院对数字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自主或开发了63个实用的应用子系统,特别是开发并实施了以门诊医生工作站为核心的功能齐全的门诊信息系统,这样病人到我院就诊从挂号到出院全过程取消手工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
这些系统与门诊自费病人预交金收费模式、军队医改持卡就医模式相结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流程,病人特别是门诊病人的就医流程得到大大优化。
后台摆药系统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先收处方后发药的工作模式。
1.4 开发并实施了全院性PACS
医院2001年元月率先开发建成了国内综合性医院第一个全院性PACS(FULL- PACS)并开始运行,全院基本实现了无胶片化管理和图像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医院PACS已将国内外10大厂家生产的、具有5种接口的PET-CT、CT、ECT、MRI、计算机摄片(Computed radigraphy,CR)、数字放射(Digital radiolgy,DR)、彩超、病理等20多台影像设备顺利与HIS融合。将医学图像以全数字化的方式传输到全院各工作站,实现了医学影像全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与传输。
1.5实施了条形码双向功能的检验系统
2002年底,医院建成了条形码和具有双向传送功能的医学检验系统。现在我院的检验项目直接从住院电子医嘱和门诊医生站中提取,取消了手工化验申请单。具有条形码识别功能的检验设备直接通过试管上的条形码读取医生申请的化验项目,当检验结果出来后即保存在LIS服务器上,临床和门诊医生即可通过各自的医生工作站调阅病人的检验结果,还可以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门诊病人马上可通过门诊导医台电脑的刷卡查询或打印各自的化验单。整个检验流程除了住院病人需要归档和门诊病人要带走的化验单外全部实现无纸化和自动化,工作量减少50%以上,大大缩短了检验结果的报告时间。
今年,我院的检验信息系统又与医院引进的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结合,检验的流程的速度更为便捷。
1.6 实施了手术麻醉和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
2005年实施了手术麻醉和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这两个系统实现与HIS的完全集成,不仅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如原来手术后麻醉医生都要花1个多小时书写麻醉记录单,现在实现麻醉信息自动采集,只要点击鼠标打印出来即可;而且科主任和医生在办公室就可浏览所有病人的手术和监护情况,而辅助报警功能会提醒病人的病情变化,医疗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
1.7 实施了心电图信息管理系统
2005年我院在全面运行医院信息系统、FULL-PACS、LIS、CIS和数据仓库等基础上率先建成了国内大型综合性医院第一个全院性心电图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各种心电图设备的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和诊断,改变了传统心电图的运行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医院的数字化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为构建具有完整病人诊疗信息的电子病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 建成了无线查房系统
2002年底,我院成功地在2个科实施了无线查房系统,科室医生在笔记本电脑上就可调阅病人的病历、医嘱和各种检查、化验以及护理等信息,而且我院的无线网络现在已达到100M,可以非常快速的调出病人的各种医学影像信息,这样彻底解决了医生的查房问题。
1.9 开发了医院决策支持系统
借助于数据仓库技术,我院又建成了全国首家医院决策支持系统,我院的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医院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
2 我院数字化建设效益分析
经过七年多的努力,我院研究开发并建立了功能完整、内容齐全和范围广泛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基本上可实现“无纸、无片、无线”的数字化医院,提高了医院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建设数字化医院,医院主要取得以下效益:
7.1 加速信息反馈,提高决策水平
首先,提高了管理环节的调控力度。依靠数字化医院建设,医院的管理由过去的终末管理向现在的全程管理转变。管理人员能实时查询所有门诊、住院病人的就医信息,医嘱和计价单、药品流向信息、医院的经费管理信息以及各种统计报表,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实施必要的调整和控制,大大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其次,提高了医疗质量的监控水平。如对单病种的诊断标准、治疗效果、时间费用多少等进行有效的干预调控。
第三,提高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医院现有床位1300张,但由于各科室病人多少不一,有的科室床位利用率低,有的则要加床、借床。通过床位利用率信息和科学计算,医院适时调整了床位的设置,使全院床位使用率大幅度提高。
7.2 简化工作流程,方便医患人员
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了病人就医流程,缩短了办理各种手续的时间,特别是实行后台自动计价增加了医疗收费的速度和透明度,就医过程更加方便、快捷。
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前,病人只能在挂号室挂号,取药也要经过医生开处方、门诊药房估价、收费处收费盖章然后才能到药房取药四个环节甚至排四次队,遇到门诊缺药或病人费用不够时情况就更复杂了。在医院实施信息系统特别是实施门诊医生工作站后,病人既可以在挂号室挂号,也可通过INTERNET 登陆我院网站进行预约挂号,免费和已预存预交金的病人还可以直接在医生站挂号就诊。
在病人就诊时,医生通过计算机录入处方和检查单等,一方面,医生在录入处方时就能知道库房情况,病人在看病的过程中随时可了解费用支出和剩余情况,若遇到缺药或费用不足时医生可以直接修改处方或检查单,避免了过去在交费时才知道因而需要来回跑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在病人交费时,收费处可以直接调入医生的处方进行收费,大大加快了收费的速度。特别是采用预交金模式的病人,在医生开完处方和各种检查治疗单后,可以直接到药房取药,到检查和治疗科室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刷卡计价,优化了病人的就医流程,大大缩短了病人的就诊时间,门诊病人的“三长一短” (注:门诊、化验、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7.3 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信息系统通过规范录入、信息共享、自动计算、自动统计、自动打印输出等措施,极大地减少了重复操作和手工劳动,大大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l 医疗文书:过去一名医师一天只能完成3至5份入院病历的书写,现在应用模板不但规范而且可完成10份。过去麻醉科医生每台手术后都要花一个多小时书写麻醉单,现在术后点个鼠标整份美观整洁的麻醉单即打印出来。
l 检验科室:过去每天要花二个小时来输入病人信息、登记检验结果。现在病人信息全部来源于HIS,而检验结果则直接发回HIS。
l 医嘱处理:过去3名护士要用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医嘱转抄和校对。现在2名护士只需1小时就能完成医嘱提取、整理、把关校对工作。
l 医嘱摆药:过去上班后摆药护士等医嘱,医嘱开了后,科室护士在中心摆药室等药品。现在科室医嘱经护士核对后直接传入中摆,“中摆”根据医嘱迅速摆好药,科室护士一到“中摆”就能及时取到按当天医嘱摆好的药。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优化了人员组合。过去,药剂科有3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药品消耗数据手工输入工作,现在已不再需要。整个药剂科的药品发放总额由1998年的5600.8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61亿元,而全科工作人员数量由从47人增加至52人。
全院在工作人员在没有大的变动情况下,随着医院数字化建设的进行,工作效率已大幅度上升(见表1)。尤其是2005年与1998年相比,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已由18.4天降至14.16天。
数字化医院建设前后医疗指标、收费对照表(表1 )
|
医护人员数 |
门诊人次 |
出院人次 |
平均住院天数 |
1998年 2005年 |
1050 1137 |
253210 701108 |
15451 30231 |
18.4 14.16 |
7.4 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护差错
过去,医嘱书写、转抄、摆药失误等发生的差错比较多,通过数字化医院建设实现了检查预约、检查报告和检验结果的自动传送,取消了医嘱转抄,直接对电脑摆药,从而减少了医护差错。过去,手工传送各种医疗护理、检查和检验报告单容易造成丢失,出现问题后造成医、护、患之间的推诿和矛盾。现在,网络传送,这种现象没有了。实现了微机联网后,护理文书中除交班报告和特护记录外,都实现了一次输入后自动打印,使医嘱本、医嘱记录单、体温单等护理表格合格率达到了100%。
7.5 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医院数字化建设,医院于1999年初开始实施全成本核算,包括院务系统的营房折旧、水电消耗和车公里费等都列入成本。按照“优质、低耗、高效”的原则,通过管理,堵塞漏洞、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通过成本核算进行科室经济效益分析,达到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同时根据效益进行奖励,以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了成本管理:一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提供医院收入、成本支出、效益数据的统计、查询、报表等信息。加强了医院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科室的微观管理;对医院领导、上级部门领导,促进医院的各项建设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提供了科室核算信息查询的对比图、分布图等,直观感觉好。三是由于各种成本实行源头录入方法,为医院或科室提供成本核算的多种选择,如单科室多项目,单项目多科室等选择。四是核算准确及时,如军队、地方五项收入比、住院天数比等成本分摊方法,过去要逐科进行计算,既费时又费力,现在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五是成本核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高了。现在,科主任可以从网上直接了解本单位的收入、成本、效益数据,有利于科室进行微观管理,受到科室的欢迎。
提高了经济效益: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现分别从堵塞漏洞、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三方面举例来说明。
7.5.1 堵塞漏洞
1997年医院对检验单进行核查,发现“人情检验单”达5%以上,仅此一项,医院每年就会流失30多万元经费。医院数字化建设可减少2.9%的管理漏洞和材料消耗。按此推算,去年我院年医疗收入为5亿元,那么医院数字化建设将相当于为医院一年增加1450万左右的纯收入。
7.5.2 降低成本
数字化医院建设除了在堵塞漏洞上发挥重要作用外,在降低成本上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实施PACS以前,每个病人检查要冲洗两张胶片,一张由病人带走,另一张医院保存。现在医院保存的胶片可完全取消,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医院节省100万元左右,这还未包括储存胶片的房子和密集柜所消耗的费用。
7.5.3 增加效益
前面已经分析,通过数字化医院建设和管理措施的增强,我院的平均住院天数由1998年的18.4天降到2005年的14.16天,下降了4.24天。2005年我院的出院人数达30231人,30313*3.17=96092.21,即相当于增加了128179.44人天的床位,128179.44/365=351.2,即相当于医院增加了351.2张床位。这样病人因为减少了住院天数而减轻了负担,医院也因此增加了收容量,可以为更多的患者的提供服务,同时也增加了效益。
参考文献:
[1] 傅征、任连仲等.《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
[2] 陈金雄、刘雄飞、王庆森. 我院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体会.《世界医学杂志·管理》2004;8:82-85
[3] 陈金雄、刘雄飞、王庆森.数据仓库与医院管理决策.中国医院. 2004;8(10);12-14
[4] 李包罗,我国医院信息系统新进展及面临的任务中国医院杂志,200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