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向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冲刺
前言:“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一个崇高而又光荣的称号,它展示了一个地方科技发展实力,体现了一个地方总体形象,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对我市实行的人才强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繁荣我市经济从而更好更快地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技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奔腾向前。近几年来泉州的科技工作可以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做最恰当的注释:去年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0个,下达经费3184万元;培育出10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成包括1家国家级示范中心和2家省级重点中心在内的1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25.8亿元;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8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9家,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总数达45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数量增至8家,市级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74家;去年全年专利授权2137件……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由此可见。
科技创先是平台
一直以来,我市都把科技创先活动作为搭建科技进步平台、营造良好科技工作环境的重要载体来抓。可以说,科技创先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市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投入的到位,强化了科技工件基础,为全面推动全市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泉州市已连续四次获全国科技进步(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晋江市、惠安县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鲤城区获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洛江、泉港、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德化县(区、市)获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安溪、永春县获2001-200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立足我市经济和产业布局特点,我市还抓紧科技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进一步增强科技工作的前瞻性、实效性,以增强泉州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科技的灵魂在创新
我市认真做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以科技信息网、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为骨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结合。
泉州市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经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独具风格的网络框架和服务体系,包括市科技信息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市知识产权网、海峡技术交易网、农村科技信息网、各县(市、区)科技信息网。2003年与省科技网合作共建大型数据库,2004年与泉州市政务信息网联网,实现政务信息在政府部门间的共享,为企业和科技人员提供大量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
建成了包括1个国家级示范中心(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2家省级重点中心(石狮市、南安市)在内的1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充分利用人才、信息、政策的优势,组织技术创新工程专家顾问团季谈会,开展专业展览、企业咨询与诊断、ISO系列培训、CAD/CAM技术推广应用、企业管理信息化培训、高新技术项目孵化等,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12月被科技部列为全国10家“国家重点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单位”之一。同时,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科技进步为目的,我市还建立了45个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2家。据对12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统计,2004年创产值60多亿元。
大投入迎来科技大产出
我市还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投入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格局。
1992年设立泉州市科技发展基金、1999年设立泉州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资金。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财政的科技投入,2003-2004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为1847万元、2516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分别为1.87%、2.21%。为强化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2001年起实施泉州市级重大科技项目,截止2004年底,泉州市级共投入重大科技项目财政引导经费1800多万元,吸引企业、社会投入近亿元经费。2004年起对泉州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扶持资金将加倍,达到100万元,再加上各个县区的财政配套,政府3年内将会投入1个亿的引导资金,吸引企业进行更大的科技投入,争取企业自筹6个亿科研经费。这样3年就有7、8个亿,这些资金将为12个县区的重大科技项目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市政府积极组织科技成果参加各种交易(展洽)会,多方争取科技投入。在前2届福建省“6·18”项目交易会上,我市都取得了优秀成绩,企业、个人投资者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的项目达443个,投资总额102.5亿元。此外,还组织我市优秀项目成果申请福建省项目成果转化资金。两年来,已有神州电子的DVB-T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项目、浔兴拉链的纳米技术应用于PET改性项目等35个项目获得1225万元省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扶持资金。
人才是第一资源
科技的根本在人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多方面的有力措施。
在用人选拔上,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身份、年龄和地域限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科技人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保持最佳配置、最佳组合,发挥最好大效能。200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为引进人才提供了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2004年市委组织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提高市优秀拔尖人才生活津贴的政策,市优秀拔尖人才的生活津贴由原来的每月100元,提高到每月500元。2005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2年来,我市先后引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层次人才86人;目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先后有23位博士后在工作站工作;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选拔确认市优秀拔尖人才28名,着力培养造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百千万工程”人选,2004年有2名专家经省政府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专家被列为省“百千万工程”人选。
规范开展职称评审工作,两年来,经批准确认高级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829名、中级任职资格人员5188人。积极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称评审工作,经市本级批准确认初、中级任职资格的非公有制从业人员有1075人。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两年来组织22万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截至2004年底我市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数为328人。
政府当好“后勤部长”
市委、市政府还切实树立服务科技进步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切实当好科技工作和科技工作者的“后勤部长”,确保科教兴市战略落到实处。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我市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市场资源,着力解决科技进步中的问题。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对科技中长期规划制定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科技政策措施。同时,重视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的环境,并进一步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健全科技法规体系,严肃科技法制纪律,严格科技执法监督,强化科技执法力度。此外,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科技体制和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下,我市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路子,实现了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形成了泉州特色。我市已连续四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正向“五连冠”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