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1年8月,Borland在中国建立首家分公司。这是美国总部在几易其名(Borland、Inprise、Borland/Inprise)并最终决定仍沿用Borland这个品牌之后的一个举措。做出这个决定更多是缘于Borland在国内拥有的数以百万计的软件开发人员—这个庞大的客户群体是Borland强大的后盾。此外,Borland高层还发现,由于中国没有分公司,之前的远程操作方式很难跟得上公司在中国日益增长的业务量。之后,Borland中国的掌门人也在有条不紊地寻觅中…… 谁能续写传奇? 建立分公司就意味着公司卖产品的方法必须改进,并且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来主持。因此,Borland总部在设立北京分公司之前就明确指出:这个人必须了解中国文化、深谙渠道策略,而且还要有在国际性大公司运作和管理的经验。在符合这些需求的人选中,刘珍妮走进最高管理层的视线中。 刘珍妮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师从软件泰斗杨芙清、萨师煊,后来负笈美国,又辗转征战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当时,她已拥有15年的IT从业经验。此前是美国BEA公司东南亚地区的地区总监,并且还是BEA开创新加坡业务的成员之一。此外,她还担任过Ardent以及Unisys等IT企业的高级管理职务。因此,刘珍妮顺理成章地成为Borland大中华区总经理的最佳人选。 上任之后,刘珍妮首先在上海和广州设立了办事处,通过大力建设渠道来覆盖市场,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了八九家核心代理。2002年,对于Borland和刘珍妮来说都是在中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步虽然顺利,但大幅度的市场拓展工作才刚刚开始。”刘珍妮深知这一点。 或许Borland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它将演绎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但要在中国续写传奇,刘珍妮认为,一定要有独到之处。 进入2003年,Borland开始推出一整套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产品(ALM),这标志着Borland公司从一个面向个人开发工具的提供商转向面向企业用户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而Borland当时也是全球惟一一家支持Java、Linux以及.NET三种平台的厂商。2004年底,Borland开始提出的软件交付最佳化(SDO)理念让刘珍妮更加如虎添翼,也再一次让她深感在Borland工作的乐趣所在。 三年中刘珍妮将Borland大中华区的业绩提高了五六倍,同时在业界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今年3月,刘珍妮当选“2004年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 虽然取得了好的成绩,但刘珍妮并不懈怠。今年1月,Borland成功收购了过程改进咨询公司TeraQuest Metrics,凭借此次收购以及TeraQuest在CMMI(能力成熟度整合模型)、软件改进、质量保证及风险管理的深入经验及公认优势,Borland将建立并提供强有力的流程最佳化服务团队。正是在这种好的理念和成熟条件之下,刘珍妮开始把SDO、CMMI以及风险管理等引入到中国。 “我们确实能感觉到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在整个亚太区乃至全球都能呈现出最高的状态。Borland对此非常有信心,我们会推动针对中国的发展策略,然后来实现这种增长。”刘珍妮的目光始终盯着未来。 |
| |
Borland与佳杰科技的合作始于2002年,目前双方开始加深已有的关系,扩大分销面向Linux、Windows和.NET的Borland开发产品。另外,Borland通过与神州数码的合作,拓展了更广泛的经销渠道,进一步扩大为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使国内客户不断提高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往的投资,更快地交付更好的应用软件。 Borland大中华区总经理刘珍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