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一:要有建立“大软件”的意识,以大企业带动软件大产业的发展。
——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国税总局评选了172家能体现一个地方软件实力的“国家规划布局内软件企业”,厦门没有一家上榜。
——信息产业部2005年宣布,目前我国共有北京、上海、大连、成都、西安、济南、杭州、广州、长沙、南京、珠海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厦门未能入围沿海软件产业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最近决定在上海、大连、深圳、天津和西安五城市建设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厦门名落深山。
——厦门的软件业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省份,厦门现有的软件业无论是投资规模、产值及影响力都与厦门在国内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9名的地位不相符合。(厦门信息产业局负责人语)。
【IT168 专稿】纵观今日厦门软件业,的确颇显“软”态!据悉,1998年厦门软件协会成立之初,全厦门从事软件开发和服务的企业只有160多家,到2006年,已经增加到3000家左右,但其中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不到30家,上亿元的仅有2家。2005年厦门软件产业总产值增长很快,突破45亿元,但同比深圳产值300亿元、上海250亿元、杭州90亿元、珠海50亿元,厦门软件业总体的质量和规模都未形成大气候,仍在起跑阶段。当然客观而言,这跟厦门腹地小(市区不到一千平方公里)、人口少(全市人口仅2百万)、起步晚也有一定关系。
为何厦门软件业难于“硬”起来?厦门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傅鹏博士一语中的,直指 “病灶”——资源分散,未能有效整合;高端人才匮乏,结构不够合理;缺乏足够资金,难以规模化发展,形不成聚集效应。
软件业是信息化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动力,“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面对症状与窘境,厦门软件业如何“硬”起来?国内其它城市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法则一:要有建立“大软件”的意识,以大企业带动软件大产业的发展。
厦门和深圳同属首批经济特区,深圳和厦门一样,没有入选国家11家软件产业基地,但是又有谁否认深圳号称中国软件之都的地位?2003年深圳软件总产值就已达291亿,厦门才18亿,2004年厦门软件销售收入31.6亿 ,而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已是84.7亿(FJCIO: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应该界定清楚吧?),仅此一家公司就是整个厦门的两倍多。业界分析认为,深圳软件业有这样的成绩,其中与中兴、华为带动整个城市软件业的发展、其软件占了全市软件总产值的很大一部分大有关系,现在深圳金碟、科陆等软件企业也在不断壮大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在亚太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国际合作部长峰会暨企业家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政府将从六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软件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实施大公司战略,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企业。
因此深圳经验值得厦门学习。厦门软件业产值上亿的企业仅有两家——厦门恒信网元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和厦门东南融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厦门近3000家软件企业中,在国内各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寥寥无几,产业总体的竞争力、市场规模、品牌影响力都未形成气候。目前全国各地为促进软件业发展,可谓不遗余力。北京通过实施软件产业“长风计划”,支持中软、神州数码、用友等重点软件企业,把北京努力打造世界重要的软件离岸研发中心、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开发中心,使软件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深圳根据国务院的18号《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精神,出台了一批强有力的软件扶持政策,比如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深圳每年投入软件2亿专项资金,对一些重点软件企业和项目进行扶持建设,去年,深圳再次提出了要建立全市概念的软件园、大概念的软件产业基地,进一步推动深圳软件业“全面升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厦门如今正在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都为厦门软件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厦门应该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迅速出台一系列具有实质意义的文件和措施,否则,厦门软件业有可能落入 “一流的硬件、二流的人才、三流的企业”的窘境。业界专家认为,厦门未来只有培养和发展一批像华为、中兴、金蝶、海信那样的国内知名大型龙头企业,形成大规模化协作发展,营造产业聚集效应,厦门软件业才能真正实现质的跨越式的发展。
目前厦门软件产品主要为应用软件,占软件收入的95%。其中金融业务、邮政管理、电信业务、交通指挥、办公自动化等18类软件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如厦门东南融通金融软件遍及全国银行业,产品销量全国第一,合强ASP协同办公系统在全国多个省市运行,市场规模全国第一,等等,尤为可喜的是,厦门的一部分软件已经进入了欧美、日本、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市场。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厦门软件业自身的特长,有选择地重点投入,在基础核心软件、支持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以及动漫游软件几大项上,加大核心软件尤其是嵌入式软件的发展。根据2005年的数据,嵌入式处理器芯片世界市场有100亿美元的规模,嵌入式系统的软件、硬件有2000亿美元,而嵌入式系统应用产品则高达10000亿美元,而我国的嵌入式系统产业却存在多个断点,芯片生产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断点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厦门软件业可以以此为契机,整合政府和企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创新之路,提高厦门软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抓住嵌入式软件发展机遇,重点发展有前景、核心的软件,缩小厦门与其它城市信息化差距,为厦门软件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法则三:制定各项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本土软件企业大胆“走出去”,培植出口型软件企业。
上海因其优越的投资环境及政府积极的政策导向,宛如一道巨大的屏障,吸引北方的软件投资落户到那里,成为东南的软件中心,就连福建很多软件人才及企业都流向上海。而在南方,随着港澳的回归,珠三角经济的提升以及产业链配套的完善,使南方的软件人才及企业也纷纷投奔珠三角;厦门与台湾虽然仅一水之隔,但台商到大陆一定要经过香港和澳门,这样港台的软件投资也普遍遭到了长三角、珠三角的强力狙击,很难到达厦门。因此培植出口型软件业,加大向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地区软件输出,是厦门软件业避开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提高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一个必要举措。
合强软件公司总裁何洁冰认为,政府即要当“媒婆”,也要当好“家长”,要制定适合软件出口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及管理办法,支持、鼓励、帮助厦门软件企业走出去,提高厦门软件业在全国、国际的地位。厦门华商盛世网络集团CEO姚锦程说,厦门不少IT企业缺少资金、经验与胆识,没有走出去主动和国外专业的风险投资或者创业投资机构沟通,因此丧失了不少的机会。盛世集团由于瞄得准抓得紧,最近收到美国硅谷的一笔风险投资资金,用于发展下班网的厦门运营。其实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推动软件出口国际贸易,共同做大海外市场。比如大连、珠海软件出口就比较早,它们成立了出口软件联盟,也值得厦门学习。在加大出口力度方面,也应该向印度学习,学习他们软件企业管理和软件外包方面的经验。
要让厦门的软件业“硬”起来,政府要尽量多争取软件业的对外资源,比如,可以通过更优惠的政策,把一些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吸引到厦门来,借助它们国际网络,把产品再打向世界主流市场。这也是另一种国际化,另一种意义的出口。
当然,所有一切,一个根本就是厦门软件企业自身必须要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才能能做出国内国际领先的软件产品,才能真正走出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非常可喜的是,2006年上半年厦门市软件快速发展,据厦门软件协会统计,2006年1-6月产值就达46.8亿元,超过2005年全年的总产值(45.5亿),2006年厦门软件业总产值预计将有可能突破80亿。厦门这片美丽鹭岛,这只巨大的软件航母正在起航,属于厦门的“软件梦工厂”正在离世人越来越近!厦门正在向软件大城强城大步迈进!(注:厦门软件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吴堂松对本文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