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高效先进。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操作新型设备。
鼠标一点,企业集团的销售、库存、财务等业务信息的统计、查询几分钟即可完成。厦华电子建设的企业信息平台,为公司年增经济效益1700万元;大金龙的“可定制化客车生产CIMS系统”,则实现了设计、管理、生产的协同及信息的集成,交货期缩短了30%;厦船重工的造船周期有效缩短,企业从一年交一艘半船发展到了一年交三艘半船……
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点城市,厦门大批制造业企业通过信息化科技工程,实现了从设计、生产、销售到管理流程的现代化转变,企业经营管理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国际、国内竞争力日渐增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已成为厦门制造业快速发展“助推器”。
高效、提升、优化
>>“十五”厦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绩斐然
2006年2月20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厦门市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进行验收。验收组专家认为,厦门严格按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要求,在“十五”期间,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建立了以市科技局为主、市经发局、市信息产业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密切配合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了《厦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安排科技计划项目经费3900多万元,并争取到科技部、省科技厅等部门1920万元,支持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58家企业、单位63个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ASP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带动企业投入3.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比3,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十五”期间,市科技局通过扶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推动厦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有25家企业被评为福建省示范企业,其中厦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示范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许多企业纷纷加大对信息化投入力度,绝大多数企业已建立了独立的信息化部门,二维CAD、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已得到普及,相当数量的企业实施了三维CAD、CAPP 、PDM(PLM)、ERP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主要信息系统的集成功能,逐渐向全面实现信息集成的数字化企业方向发展。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工程,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厦门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快速、高效、低成本生产。“十五”期间,厦门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CAD技术从二维的普及应用向三维设计应用发展,推广应用CAD、CAE、CAPP、CAM,产品的三维数字化定义,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源头。
示范企业在产品、工艺流程和各类生产设备的设计、加工、制造上,普遍采用CAD、CAM、CAE、CAPP以及并行工程、虚拟设计等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节约原材料和工程费用,实现设计自动化和最优化;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FMC、FMS)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推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管理系统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制造成本和能耗,实现产品高效、可靠、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要求,满足客户日益强烈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2、企业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管理信息化。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企业信息化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开发企业信息资源的同时,示范企业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在业务管理方面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如生产、采购、销售、客户、供应链、财务、人力资源等都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MRP II/ERP软件,信息化基础好的企业已经向更高级的集成发展,即进行过程集成和企业间的集成。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人力、财力、物流、生产、供应、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理顺企业内部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企业资源的集成、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形成市场响应快速、服务优质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3、建设企业信息网络系统,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示范企业通过采用Internet技术,建立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对企业生产过程和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管理;企业借助互联网将自己的设计系统、制造系统、管理系统在技术上和功能上向外延伸,在企业之间组成动态联盟,发挥各自的设计和制造优势;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十五”期间,市科技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制造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帮助企业挖掘发展的潜力、提高产品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
集约、协同、服务
>>“十一五”厦门制造业信息化再上层楼
深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十一五”新的发展期,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继承和发展“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果,坚持“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和“企业是主体,机制是保证,技术是依托,服务是手段,效益是根本”的工作原则,立足自主创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使厦门市制造业信息化在广度、深度上跃上新台阶,增强我市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厦门科技局将目标任务具体化和细节化。包括:支持2家骨干企业的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开展设计制造一体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为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及经营管理业务的集成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企业综合业务的协同;支持12 家企业开展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甩图纸”和16家企业开展经营管理信息化的“甩账表”示范工程,辐射带动50家企业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支持2-3个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每个平台为20家以上企业提供分销管理、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等专业化应用服务;支持1个面向新产品开发的快速响应制造平台建设,为10家以上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设计与制造技术服务;支持3-5家物流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开展港口物流信息化,有效提升物流行业的操作效率和协同效应,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资源整合;支持3-5家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开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300家企业提供信息化系统评估、规划、设计、实施、监理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制定了翔实的目标,再加上全方位的完善保障,厦门制造业信息化“十一五”的新跨越将再领风骚。
组织保障先行
市科技局首先调整、充实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和专家组,加强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机制作用。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起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全面开展协作体系,促进厦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建设的相关制度、标准、规范、评价体系,加强示范企业数据调查统计工作,把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纳入市科技计划项目统一管理,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项计划。
资金保障紧随
“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继续以科技计划项目的形式予以支持,选择不同行业企业应用示范,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和公共平台运营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计划投入科技经费3000万元-4000万元,并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的资金支持,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技术保障力挺
市科技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集成应用促发展,以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水平。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攻关课题,组织、帮助企业、高等院校等申报国家、省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
服务保障到位
市科技局组织技术服务机构和应用软件供应商参与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和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应用软件。
人才保障铺垫
培养和吸引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完善人才培训机制,鼓励和支持开展系统化的信息化技术知识培训,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批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和服务的专业人才、专业队伍、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业和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交流保障充实
密切关注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动向,建立与先进地区信息化交流合作机制,构建海峡两岸制造业信息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在总结“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市科技局将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将根据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支持发展厦门现代服务业。在2007年,市科技局将组织力量,对全市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并予以推广应用,对成功的应用示范企业,将在2007年下半年予以授牌。(文/记者 孙丽萍 通讯员 许长水 图/记者 梁伟 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