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福建的探索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福建劳务派遣的特色,给人的感觉有些官方条文的味道,他们是这样说的:“派遣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依法维权”四位一体。
还是看看相关的数据,我们更容易明白福建为什么极力倡导劳务派遣这种新型就业模式的理由。
现在,美国有20多个城市200多万人是靠劳务派遣实现就业的,英国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使用劳务派遣人员,日本的劳务派遣分支机构多达4600多个。福建在此领域的改革已有成果。他们在一年多时间内组建了74家劳务派遣公司,至今年3月,派遣就业9万多人。他们期望在全省三四百万的就业人口中,未来五年有10%的人通过派遣实现就业,派遣人数争取三十万以上。
福建两年前的状况是:全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00多万,350万人需向非农产业转移,另有外来务工者150多万,大批量的下岗工和毕业生同样面临就业的压力。
“就业难”的另外一头是“招工难”。前年,闽南众多企业就遭遇了“工荒”的难题,在这“左右为难”之时,“劳务派遣”为福建所用。
“就业难”和“招工难”
“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反而激发了福建走上劳务派遣这条就业新路。其做法正好吻合了中央提出的“积极就业政策”的本意。
福建的这个“战略选择”还出于以下客观背景。
一是福建从1998年组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至2002年底止,大部分已出中心,60%以上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了再就业问题。因此,前年福建宣布关闭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下岗职工直接进入市场竞争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实现并轨。但并轨后,这些群体再就业难度更大,弱势倾向更明显。
“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召开供需招聘会、开展春风行动、五月关怀行动,找岗位、送岗位,每次活动期间,效果明显,能成功地帮助不少人找到就业岗位。但过后不久,相当一部分职工又回归到原来的起点,就业的稳定性较差。”省劳动保障厅长王克益介绍说。
“为什么?”
“客观地说,他们的就业都是单个的分散的,难度更大。从主观上讲,多数下岗人员年龄偏大,技能陈旧,先前在国有企业‘主人翁’的心态反而使一些用工单位对他们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4050’者困难更多。”
二是福建的自然条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闽西北山多人多、尚有350万农村富余劳力需向非农产业转移,另有外来务工者100多万。这些农民工特别是失地农民在“转移”过程中,大多数人盲目无序。副省长李川说:“所谓盲流即盲目流动,现在福建的外出务工者,30%自找职业,40%投亲靠友,30%借助中介。这当中,很多人打短工游淌街边。农村剩余劳力的出路何在?这是我们政府理应考虑的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地位的确立,发展势头明显提速。一批新的发展项目纷纷上马,然而“缺工”现象不仅存在于沿海县市,部分有项目、发展快的山区市县同样出现“招工难”的状况。
三是在多元化的经济成分中,有些企业不但拖欠工资,员工发生了职业病也不愿及时送医,为职工办理医保社保更是随心所欲。如何遏制这些侵害职工权益不法行为,早为社会所关注。
“比如说清欠工资,春节前声势浩大,春节后呢?”王克益强调说:“只有依法维权,方可标本兼治。”
四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缺乏从事非农产业就业技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劳动力市场信息尚未延伸到边远村镇,山里人不能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企业主惟利是图、屡屡侵犯劳动者权益,使求职者望而却步,避之不及,使他们很难在一家企业长期干下去。
面临这些背景,福建和全国一样,承担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副省长李川直言这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他说,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省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省外入闽劳动力五股力量聚合,对福建的就业构成新一轮压力。同时,由于省内南北部与东西部差异的客观存在,将出现省内外大量劳动力的相互转移,就业格局必须分层次适应就业差异。
如何解开这些问题的症结?如何变“左右为难”为“左右逢源”?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省里在前年上半年就和劳动保障部交流劳务派遣的思路,并派人赴日本考察,几经论证之后,省政府就开专题会议研究此事。觉得这个办法能解决我们的两难问题。”王克益介绍说。
去年12月,福建以省政府名义发文,对劳务派遣做出具体规定,在全国“先行一步”。
他们的劳务派遣公司帮企业招工,可以解决企业招工难;对招来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可以解决劳动力市场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务派遣协议、与派遣员工签定劳动合同,可以较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证他们的工资按时领、保险按时上、纠纷有人解。从目前的实践看,劳务派遣有望为福建解决“两难问题”另辟蹊径。
不过,福建方面还有更深层的考虑。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海外移民链的现实诱惑,又有活跃在当地的为数不少的非法劳务中介,致使福建的正规劳务输出与偷私渡的比例反差甚大。政府希望通过“派遣大军”加强国际间的劳务合作,从源头上预防严重的偷私渡问题,从而改变长期以来福建偷私渡的不良名声。对此,他们解释说,劳务派遣就要在这条路上“开明渠,堵暗道”。
与中央“共鸣”
福建的想法几乎与中央的声音不谋而合。
2003年8月3日上午,福建的三位官员乘厦航波音从福州飞北京,去参加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他们是时任省委代书记卢展工、副省长李川、劳动保障厅长王克益。
此前,因福建正在酝酿和调研劳务派遣的“命题”,所以在两个半小时的飞行途中,三人围绕这个话题讨论得兴致勃勃。
王说:“劳务派遣的特点是‘管人单位不用人,用人单位不管人’,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和就业模式,可以实现招人、用人和政府三方满意。”
“我们要把期货和物流的概念引入劳动力市场,推行劳务派遣有利于解决发展和就业,劳动关系和和谐社会之间出现的问题。但在前期,政府要积极引导。”李如此说。
卢同样感到“此路”不错。他告知两位,他在全国总工会工作的时候,有一回往东北调研,那里的下岗职工期盼就业的情景久久留在他的心里。交谈中,他动情地说:“就业工作太重要了,这是民生之本,劳务派遣可以缓解‘两难’问题,它体现出政府的责任,它的发展方向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符合福建的实际,对人民有利的事,我们就大胆地做。”
他们从国外谈到国内,从理论谈到实践,真是心动驱使行动。在飞行快要结束的时候,卢交代两位说:“回去之后,尽快拿出个规划方案,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
由于三人分别是地方首脑、分管副省长和部门官员,如此“机上议案”就这么初定下来。次日在京就会,分组讨论时,卢提出福建将以新的观念,新的机制,着重探索劳务派遣的设想。
福建的思路引发与会者的共鸣。然而让卢没想到的是,共鸣的声音还来自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胡在他的书面发言中谈及“劳务派遣”,他说:“我们要积极发展劳务派遣和其他类型的就业服务组织,指导分散单个的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为他们实现再就业提供组织依托和帮助”。
此后,福建的实践按计划进行。一年之后,全国就业工作的年度会议照例在北京开幕。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黄菊听取福建有关劳务派遣的专题汇报,劳动保障部盛赞福建的做法是全国就业工作的“十大亮点”之一。随后,十几个省市先后派员往福建考察调研,琢磨福建的经验。
“引导”不等于“包办”
事实上,开展劳务派遣,福建并非国内首创。然而他们坚持“派遣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依法维权”四位一体的运作思路,体现“省内规范派遣、省外有序流动、境外合法就业”的三条就业通道,按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法制化轨道”发展方向彰显福建的特色。
“这种复合型、有层次感的就业新模式大大增强求职者的就业率。因此福建劳务派遣能走在全国前列。”王克益如此介绍。
2003年9月3日,以福建省劳动保障厅作“后盾”的福建省劳务派遣公司掀起“盖头”,副省长李川到会“捧场”。此后,省委书记卢展工也到劳动保障厅调研,并在省委省政府会议上多次强调劳务派遣的意义和作用。
福建的意愿首先是以劳务派遣解决就业问题,其次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在具体细节上,他们是通过两份协议建立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即务工者与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书》,派遣公司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书》,实行雇佣和使用分离,并明确三方的责任和义务。
对此,福建劳务派遣公司总经理钱瑞智对该省的“运作思路”作如下解读。
“派遣就业”。即派遣公司从各地农村招募来员工,通过有组织地向用工企业输送,解决了农民就业愿望和信息闭塞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农民就业从无序到有序,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闽西有位县级领导评论说,如果十年前就发展劳务派遣,中国农民的“盲流”现象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严重,每年的春运压力也会减缓许多。
在福建的就业困难群体中,不仅存在农村剩余劳力就业信息闭塞和就业技能缺乏的问题,国有下岗职工特别是“4050”者的就业同样面临困难。这些下岗人员长期在国营企业工作形成的习惯,存在着对直接到劳动力市场应聘颇感生疏和不适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