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上拉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科技动力。在宏观上,已经有了全局把握的方针;在微观上,政府又该如何发挥出它在信息化中的作用,特别是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电信专家刘红,请她谈一谈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记者: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推动信息化,最终取决于三种力量:市场、社会和政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而政府应如何发挥它区别于市场和社会的作用?
刘红:首先,需政府直接推动市场和社会协同共创。只有以政府的政策作为指引,提供资金作为支持,充分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将信息化进行有效地推进。
农村信息化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例如,在宁夏,农民对电视资源、现代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的需求,不是由某一家公司提供的,而是价值链多方合作的结果。由广电提供信息源,把现有的电视资源通过电信宽带网传送到农村。
同时,中组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内容也全部接入新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实现了互联网经营网站、互联网文化网站、互联网培训网站,包括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数字化图书馆、互联网电影院全部集中于新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上,初步达到了多网融合、共建共享的目的,形成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宁夏模式”。
而政府如何发挥它区别于市场和社会的作用?
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首先,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都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在推进当中发挥主导作用。国内“宁夏模式”是最好的例证。
在国外,1994年韩国推出《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加大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投入。
日本政府制定了21世纪农村信息化战略计划,特别是在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的“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战略”计划中提出,要大力建设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充实农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如铺设光缆等,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
其次,政府对农村信息化的支持政策力度普遍较大。
美国政府的农村政策目标就是要引导和促进美国农村与美国现代社会的同步发展。美国政府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例如,利用农村许可证管制灵活性促进农村电信设施发展和提高农村消费者无线接入水平,大幅度降低电信公司的门槛,让其有更大的运作无线宽带业务的灵活性。
再次,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提升农业科学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