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周宏仁: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机遇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信息界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2日 点击数:


虽然我国的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很快,但我国网民的普及率仅为12.3%,与全球平均值17.6%仍然相去甚远,远不及美国(69.7%)、日本(67.1%)、韩国(66.5%),也远不及我国的香港(68.2%)和台湾地区(63.0%),与俄罗斯也有较大差距(19.5%)。就每千人的域名数而言,我国(7.1个)尚不足英国(157.7个)和德国(196.6个)的二十分之一。从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来看,我国的信息化只能说是处于一个比较好的起步阶段。

在我国的地域之间,信息化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域名数(占全国总数的79.9%)和网站数(占全国总数的82.2%)大约是中部(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0.3%与10.3%)和西部(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8%与7.5%)地区的10倍以上。电脑的拥有量城镇达到了每百户47台;而农村仅为每百户2.7台(虽然比2000年增加了5.4倍)。

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杰斯教授曾经提出过“创新扩散理论”,试图从理论上说明人们接受新生事物是有先有后的,并从数量上给予了一个测度。他的研究结果发现,人们接受新思想或创新成果的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五类:(1)创新者,占2.5%;(2)早期接受者,占13.5%;(3)前期多数,占34%;(4)后期多数,占34%;(5)滞后者,占16%。总的看,两头小,中间大,类似于一条“钟形曲线(Bell Curve)”。创新扩散理论说明,信息化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

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很不平衡,但总体向前,发展极快。东部最为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总体而言,已经接近于(3)至(4)的阶段。单位计算机拥有量在90-110%,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接近70%,上网人数比例也超过50%。中部和西部很多地区开始向(2)至(3)阶段发展。单位计算机拥有量在30-50%,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在10-20%,上网人数比例在10-30%。一部分经济欠发达和偏远地区可能仍处于钟形曲线的第(1)阶段,但为数越来越少。

虽然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程度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地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然而,差距就是机遇,就是我国信息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空间。

初步的测算表明,仅就信息化就绪度的基本指标而言,如果我国要在2020年达到美国2005年的水平,即每百人平均的微机数66台、互联网主机数37.29台(2002年数据)、固定电话62.38线、移动电话54.58部、彩色电视84.4台、互联网用户55.6户,则至2020年,中国的微机总数需要达到8亿5800万台、互联网主机总数为4亿8477万台、固定电话总数为8亿1094万线、移动电话总数为7亿0954万部、彩色电视总数为10亿9720万台、互联网用户总数为7亿2280万户。考虑到与这些设备相关的通信、网络、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外部设备及其它相关设备、信息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衍生的各类信息服务,我国信息产业的规模,包括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在内,与2006年相比,至少还有几十倍的发展空间,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仅此就足以说明,国家信息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有多么重要,也足以说明国家信息化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