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为何从广东登陆?玩具、服装、电子等出口型行业为何率先受冲击?对此,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认为,广东经济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埋下了病根,这是广东“两头在外”经济模式的缺陷所致。
原因1 “重外轻内”易受伤
《信息时报》报道,王先庆教授分析,金融海啸对外向型企业造成深远影响,根本原因是政府和企业的集体性错误理念指导所致,也是产品技术缺少创新的恶果。
“流通业滞后是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最大软肋。过去把精力都放在外国了,固执地依赖出口和代工,不真正发展自己的产业和产品,不重视国内消费市场。”王先庆表示。
王先庆以东莞为例指出,东莞有成千上万家制造企业,却没有几家像样的流通企业,都是“两头在外”型经济模式,“广东的问题应该才刚刚开始,将来形势会更严重”。因为,随着传统产业的大衰退,劳动力大转移,人口大流失,购买力也随之流失,将来受到波及的不仅仅是制造业,多米诺骨牌还会倒向酒店业、餐饮业、租赁业、中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原因2 中小企业问题多
除了外部的经济环境以及先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外,面对全球经济衰退的综合环境,广东省经贸委及中小企业局在今年3月份就开始进行专项调研,先后赴省外四川、重庆以及省内深圳、东莞、肇庆、云浮等地进行了调研,同时对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发展民营经济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比,直面广东省中小企业自身的病根,寻求“过关”良策。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调研发现,当前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差距。
由于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是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广东省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走还是留,中小企业却是进退两难。留,就会面临原有所在地土地、劳动力、用水、用电等成本的不断增加。走,企业不仅对转移政策的信息掌握不充分,且搬迁成本高。
此外,中小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的第三产业和加工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例如,许多国际著名品牌虽然是广东造,但极少有本土品牌。以鞋、皮具箱行业为例,产量虽分别占全国的1/2和2/3,占世界的1/3左右,但知名企业品牌却屈指可数。这些不用自己名字的广东货,大多以贴牌的形式变成了外国货。
然而,在众多问题之中,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原因3 财政扶持力度仍不够
在财政支持力度上,重庆市的力度比广东省大。从2003~2007年,广东省每年安排2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占地方财政资金的0.7%。而重庆市2008年安排了8000万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占地方财政资金的1.02%;此外,市和区县政府也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长。而广东省2008年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尚未落实。
在信用担保方面。近年来,广东省努力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设中小企业信贷品种和降低融资门槛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尤其是担保体系建设取得了起步晚,但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成绩。但在财政出资成立担保机构等方面,重庆市的力度较大。重庆市与国开行合作,由市财政和市国开行各出资1亿元成立了市级信用担保机构。而广东省财政目前还没有安排过资金成立担保机构。
政府管理要求提高而服务不到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作为市场经济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本应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但由于服务不到位,中小工业企业仍难以从政府得到足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