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熊范纶:我国农村信息化的进展与期待
作者:熊范纶 来源:农博网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5日 点击数:
首届中国数字城乡论坛暨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于12月5日在扬州盛大开幕,农博网进行了图文直播。以下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原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科技委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技术局生物生态协调委员会主席熊范纶先生的发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原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科技委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技术局生物生态协调委员会主席熊范纶

  主持人:现在我们进行第二项议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论坛。首先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研究员熊范纶先生演讲,题目是《我国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与期待》。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研究员熊范纶:很高兴这次有机会,因为我从事农村信息化25年了,在第一线,这次会议对我来讲感受很大,因为这些年来我们也感觉农村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遇到一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所以这次开这样一个论坛也是非常合适的。这次会议强调的城乡信息一体化和城市信息统筹是十分正确的,抓住了我国信息化的重要关键。

  我的演讲内容分成以下几个题目:

  目 录

  一、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

  二、世界各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模式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简要回顾

  四、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取得的进展

  五、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可喜进展

  六、我国农村信息化的问题探讨

  七、对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期待

  八、结束语

  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两大重要方面,它们相互分工,又相互关联。这次会议主题强调城乡信息一体化、城乡信息统筹,是十分正确的,抓住了我国信息化的重要关键。

  一、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相对于工业信息化,是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简称IT)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这里的“农业”,通常指广义的大农业,包括农林、环境、生态等的总称;

  农村信息化:对应于城市信息化,是信息化面向广大农村的实际应用。它包括了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方面面。

  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密不可分,但它们又有区别。农业信息化侧重于行业部门与学科领域,农村信息化则侧重于社会基层与实际应用。

  二、世界各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模式

  综观国际上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各国的模式不尽相同,这与各国的国情和发展历程有关,大体上:

  (一)以美国等为代表的地区,农庄的面积广大,原有机械化程度高,技术设施先进,资源数据库基础较好等,从数据库、基于模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的应用,尤其九十年代GPS由军用转向民用得到普及,推动了基于3S(RS、GPS、GIS)的 “精确农业PA”(或“精准耕作”PF)的发展;

  (二)以日本、欧洲等为代表的地区,城市化程度高,土地资源匮乏,集约化程度高,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温室园艺的工厂化生产。

  (三)以中国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延续传统的耕作方式,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占有小块土地、文化素质较差,基层农技人员严重缺乏等;改革开放后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城乡之间、东西部农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构成了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程式。

  后两种模式,应该说也是利用信息技术从“精准农业”、“数字农业”的思路发展,但具体技术实施上与第一种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简要回顾

  (一)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研究

  ●数据库

  ●数学建模

  ●信息管理系统

  ●遥感

  (二)八十年代初,开始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研究与应用

  此期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这里讲讲智能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得到的应用。

  为适应当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的综合治理”的需求,中科院智能所开始将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合理施肥。

  专家系统技术

  国际上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智能技术。

  它是将专家的知识、经验,加以条理化、系统化,模拟专家(或专家群体)在解决某个任务(如种植、养殖等)所具有的技能,乃至诀窍,供用户咨询,辅助决策。

  (1)1983年3月,和安徽省农科院土肥专家合作,研制成功 “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

  1985年10月在淮北平原10多个县推广应用。指导农民根据土壤条件、作物品种特性、播期、作物生长状况等,科学合理地施肥,简便易学,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看到了专家系统的作用。美国著名的COMAX,由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和全国棉花委员会合作研发的棉花专家系统,也于1986年10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进行应用。

  (2)1986-1990年, “农业专家系统”作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的专题,进行研发。

  这项专题中:中科院智能所的施肥专家系统,扩大应用到十多个省的多种土壤、作物。中国农科院的作物所、植保所、土肥所、蚕桑所,浙江大学、华中工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等分别研发了育种、植保、施肥、蚕桑、园艺的专家系统。

  (3)八五期间,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所的“智能化农业应用系统”,扩大到栽培管理、果蔬园艺、畜禽养殖等方面。根据不同的生物、环境、生态因素帮助指导和咨询变量作业,取得良好效果。反映了专家系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的众多方面。

  尤其是“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发:

  1986年本人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提出“面向农业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研究,1990年研制成功。通过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几轮课题,研发出10多个版本的平台系列,实现构件化、网络化、傻瓜化的开放式平台体系结构。北京农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也研发了相应的开发平台,让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成为开发专家系统的主人,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农业专家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4)各地规模化示范应用

  ●1990-1996年,连续承担的八六三 “智能化农业应用系统” 的课题,效果显著。受到科技部等的高度重视。

  ●1998年底科技部启动了“国家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专项,得到各方支持和努力,22个省市建立了示范区。

  ●2003年12月“农业专家系统在中国”获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奖,得到国际社会好评。

  (三)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得到全面快速发展

  (1)党中央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均将农业信息化作为支持重点,强调信息化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2)农业信息化科研项目纳入国家和各省市的科研计划等,涉及面宽、投入较大,尤其重点放在面向农村的实际应用;

  (3)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农业高校普设信息技术学院或计算机学院,有助于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4)农业网络发展突飞猛进,各地涉农网站如雨后春笋,数千上万;

  (5)许多部委(农业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组部、商业部、广电总局、全国妇联、计生委、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扶贫办等等)面向农村建立示范工程或立专项,有力推动普及应用;

  四、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取得的进展

  (1)精准农业

  我国东北与西北地区大型机械化农场以及北方少数有条件农场,近年来开展了基于3S的精准农业的试验与示范(北京农科院、八一农垦大学、新疆建设兵团等)。同时对某些专项精准技术,如车载农田土壤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农田作业机械智能导航控制技术等进行了研发,包括许多基于变量作业的“精准农作”技术与装备。

  (2)农产品跟踪与可溯源技术

  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产地认证数字化管理技术,生产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及安全预警技术,农产品个体标识与编码、电子标签中间件等数字化管理技术和产品质量可溯源技术,建立快速溯源系统,构建质量安全全程跟踪与溯源技术应用示范系统等

  ●肉猪工厂化生产质量监控与可追溯系统(养殖场系统、屠宰加工系统与销售系统);

  ●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系统;

  ●奶牛及乳产品可追溯(RFID奶牛管理系统、无公害牛奶质量追溯系统);

  ●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与信息管理系统;

  ●粮食储粮安全管理系统,等。

  (3)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技术

  ●农产品运输、仓储的物流信息有效管理,协调产、供、销。

  ●农产品企业(尤其龙头企业)的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销售管理实现综合集成。

  ●畜禽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

  ●鸡蛋、肉鸡可追溯系统与企业ERP的结合。

  (4)远程监控技术

  ●基于Internet的远程监控系统;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检测与远程监控,等。

  (5)知识网格技术

  ●构建支持知识共享与服务的农业知识网格;

  ●研制以农业领域知识为主体的知识获取、管理与服务系统;

  ●实现基于语义的分布式知识检索与知识发现、面向多合作伙伴的知识集成与共享。

  (6)虚拟植物生长技术

  ●虚拟植物

  ●虚拟昆虫

  ●虚拟养殖

  (7)机器视觉

  ●农副产品、食品的品质检测、分级处理;

  ●病虫草害的监测;

  ●作物的营养诊断;

  ●农用机器人视觉,等。

  (8)农用机器人

  ●水果采摘机器人;

  ●果树喷雾机器人

  我国应重点研发代替重复性、重体力劳动,如:温室的移栽、嫁接机器人,果品监测生产线机器人等。

  (9)农业智能系统

  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目前国际上很重视。

  我研究团队在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基础上,近十多年来,又对农业智能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智能系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运用各种新的智能技术建立的系统,统称为智能系统,有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机器学习、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智能计算(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生命(群体算法、免疫算法等)、虚拟仿真、网格计算等技术构造的系统。

  我们进行的工作有:

  ●面向农业的知识表示策略系列;

  ●相应的综合推理机制;

  ●知识获取方面,基于Agent引导的人工知识获取;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自动知识获取;”面向农业的知识发现系统开发平台”的研发;

  ●基于Web的信息提取与智能搜索引擎;

  ●基于虚拟生长的作物管理;

  ●基于群体智能的人工生态系统;

  ●知识网格和本体技术的农业应用等。

  五、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可喜进展

  在众多部委与各省市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下,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大力推动示范普及应用,农村信息化有了飞快的发展,表现在:

  ●建立涉农信息网络;

  ●三电合一;

  ●远程培训;

  ●农民信箱;

  ●信息大蓬车;

  ●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等等

  全国已涌现了不少好的案例。这里仅列举我最近接触的几个实例:

  1)服务热线 (12316)

  辽宁省农经委信息中心统计:全国已有19个省(市、区)、295个地级市、1732个县开通“12316”服务热线;

  2)农村电子政务

  广州番禺区村务管理

  ●人口信息管理

  ●治安视频管理

  ●村宅基地管理

  ●村容村貌展示

  3)食品安全管理(广州市番禺区)

  案例1反映了农村信息化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采用的一种实施方式;案例2、3反映了我国东部、南部富裕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概貌和发展思路。

  六、我国农村信息化的问题探讨

  (1)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由于贫富程度与文化素质的差距,很不均衡

  近半年我在10多个省进行了调研:

  ●东部与沿海地区

  ①乡级政府与职能机构,电脑有数十台(多达五六十台);

  ②行政村政府也有几台;

  ③农村30%以上农户有电脑(但基本不是为农业信息化购置)

  这些地区政府与职能机构的基础设施充裕,普遍用于电子政务、信息查询、农技业务活动等;

  ●中西部地区

  ①乡级政府与职能结构,项目示范点配置充足,有的乡达到十多台,而一般乡镇只有几台;

  ②村级政府有一二台。

  这些地区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

  现在农村电脑是多了,还是少了?有的地方多了,有的地方还很少。关键还是利用率和效果。

  (2)大量涉农网站无序上马,多个信息孤岛,难以共享

  (3)信息的质量(尤其准确性与及时性)不高

  还存在信息内容过时,实用性不强,可信度不高等现象。

  (4)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形成,难度大

  多年来在“最后一公里”上作了大量努力,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中国农村的现状,信息送到农村和农民,和他们接受的困难比较大。

  七、对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期待

  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历程,应该用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近些年来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应该有一个大的跨越。尤其希望:

  (1)组织面对农村迫切需求,显著度高,且能带动全国、影响较深远的重大专项;

  (2)组建实用性强、权威性高的信息服务体系,尤其将信息化纳入到农产品市场交易、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普体系;

  (3)加强资源整合,农业的信息、知识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大,但甚为迫切;

  资源整合是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瓶颈,必须解决,否则农业信息化难有成效。

  (4)加强城乡数字统筹、信息一体化工作,推动城乡信息资源整合和系统协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走出中国自己的“数字城乡”共同发展的道路。

  为此,农村信息化实现中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信息与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数据信息标准化、信息结构规范化

  ●数据信息采集的连续性与规范化

  ●知识资源的有机整合

  (2)社会资源的整合

  “示范工程”可能是我国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形式,自上向下带动,尤其在初期具有明显作用,但

  ●目前有的地方有多个示范工程,多头操作,整合性欠缺;

  ●缺乏扎实的长远信息资源收集与积累的机制,等

  能否考虑:在县政府下有一个综合办公机构,协调统管各方,综合规划,统一实施,实现“多部门合一”、 “多部门整合”。这样,集中有限资源,真正持久做出有效果的成绩。

  (3) “最后一公里”与“开始零公里”一齐抓

  “最后一公里”依然是我国农村信息化的要害,要继续重视;同样,目前应该抓好“开始零公里”。“开始零公里”的提法是强调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整合的重要性。

  目前,在市场价格信息、供求热线、畜产品信息跟踪与追溯、食品药物残留信息等方面,从对生产技术的指导,到市场需求的驱动,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等,均为信息资源的提供打下可靠基础,是我国农业信息化走向稳健发展的好兆头。

  (4)围绕食品安全的信息跟踪与追溯下功夫

  食品安全已成为目前国家和全民关注的热点,应抓住机遇,作为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基于

  ●果蔬、畜禽、养殖的信息化,有很强的需求;

  ●信息资源基础较好;

  ●应用前景广阔等,

  食品安全是实施“开始零公里”、“最后一公里”的理想平台,是农产品信息管理中,生产链与供应链,信息流与物流的统一和协调,是资源整合的有效起步,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顺其自然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鹿奶粉”等事件,反映了信息跟踪与溯源“开始零公里”的紧迫性。

  (5)加速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高校的信息、计算机学院等应该成为培养这样的人才基地。各地宜重点放在农村、企业等基层的信息采集、系统操作等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稳定。

  (6)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不仅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信息标准规范等,都很紧迫。

  (7)加强农业信息产业化的运作

  ●市场运作,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积极参与,发挥技术、产品、服务的综合优势,确保农业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发实用性强的硬软件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各类网站、短信服务商等,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

  目前已出现从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的成功企业,逐步会成为农业信息化的生力军。

  八、结束语

  ●城市信息化难,农村信息化更难,而中国的农村信息化则特别的难;

  ●加强城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信息网络与系统的相互协同,城市信息化带动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推动城市信息化,实现城乡信息一体化;

  ●农业信息化初期,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强力推动是必要的,但到一定程度,应该顺应需求、紧密结合市场去发展;

  ●应该看到,“三农”迫切需求的高潮正要到来,目前要注重稳步、健康发展,尤其把各方面基础打好,其中也包括城乡信息统筹一体化的基础工作;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土地规模化经营,将给我国农村信息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带来福音,我国农村和农业的信息化大有希望,我们也一定能走出城乡信息一体化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