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包括桩基(桥墩)在内的大桥下部结构已经完成了70%,全部390根桩基只剩下33根,预计到2010年9月可以竣工通车。”福建平潭海峡大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郑海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座跨海大桥的总造价达12亿元,大部分投资来自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
平潭人做梦都想有一座通往大陆的桥,但眼前这座跨海大桥,或许仅仅是平潭开始进入国家战略的起点。
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支持海西发展若干意见后,福建省、福州市相继出台实施意见,准备对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的平潭岛进行整体开发,并决定将平潭岛定位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综合实验区。
开发未动,政策先行。在各地优惠政策均被严格管控的背景下,国家于此时为平潭开出的“筹码”不可谓不丰厚。
据了解,平潭县原隶属于福清市,该市只是大福州地区的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而业已成立的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其管委会主任由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杜源生兼任,同时整个实验区还享有设区市管理权限及部分省级权限,级别之高,可见一斑。
“综合实验区的最后方案将在年内制定,目前已确定的首期基础设施投资不少于200亿元。”平潭县县长、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波在厦洽会上表示,未来平潭县综合实验区将在现有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变的基础上,享受国家对平潭实行的10年内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留的财政体制,即省、市两级有关部门列支列收的规费全额返还给平潭。
“其中50%将返还给到平潭投资的企业,对一些具有带动性质的重大项目,则给予全额返还。”陈文波还透露。
更重要的是,就在厦洽会召开当天,海关总署也派员抵达厦门,与福州市有关方面就境外贸易方式交换了意见。海关总署希望年内在平潭启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如此一来,未来台商在平潭生产、存储货物将与在台湾本岛一样可以自由出入了。
平潭县委办公室新闻科科长丁瑞武向记者透露,规划中的平潭将包括6个主体功能区。“目前最成熟的是物流园区,马上要在流水镇兴建一个5万吨级码头,未来可能达到30万吨级。”据了解,台湾大荣集团旗下的嘉里大通已经有意入驻。
“海防前线”的尴尬
一直以来,福建省高层都在为整个福建发展的“南强北弱”现象而头疼。福建南部是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由泉州、厦门和漳州组成的“闽南金三角”是福建经济颇为得意的一笔。但作为沿海省会城市的福州地区——包括福清在内,却一直是整个福建经济的薄弱环节,即“相对的洼地”。
如何振兴“闽东北”成为福建省历届政府的重大课题,也是整个海西经济区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平潭这一棋子更是牵一发动全身。
从地图上看,平潭岛是除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和舟山群岛之外的中国第五大岛,其最东端与台湾新竹港仅相距126公里,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行政县。在历史上,平潭一直是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要地,堪称海上贸易中转站,早在宋嘉佑年间,平潭就开始与台湾通商,两地互设商行,沿岸一片繁荣。
不过,在两岸关系趋紧的那一段漫长的时期,“距离台湾最近”这个显著的地理特征,却成为平潭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潭县作为首批福建“对台开放”的四个点之一,在澳前镇建立了观音澳台胞接待站,民间的商贸往来才得到恢复。“当时经常有两岸的渔民在渔船上做买卖,比如几十斤黄花鱼换一块台湾手表。”丁瑞武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台湾的渔业公司还在海上招收大陆渔民,在台湾渔船上捕鱼。
然而1996年的台海危机再次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受困于不明朗的两岸关系,平潭社会经济不仅没有因为其区域优势而得到发展,反而变得封闭起来,这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工厂,“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一戴就是20多年。
“白纸”上的经济蓝图
如今,仿佛一夜之间,令周边城市垂涎欲滴的诸多优惠政策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让习惯了默默无闻的平潭人很有些手足无措。“上个月境内外成批的记者来采访。现在正忙着给海关总署写报告,马不停蹄地忙。”丁瑞武如此形容县政府当下的节奏。
但在船工陈兴福看来,这个岛县繁忙的未来似乎已经与他无关了,为平潭服务了几十年的他很快就要退休回到福州老家了。有时他甚至觉得,娘宫村渡口管理所这一百来号人的命运,已经被令人眩晕的节奏甩回到了上个世纪。
平潭曾以东南水产大县而闻名全国,平潭岛东南的牛山岛往西和往南绵延数千平方公里的牛山渔场,曾经吸引着来自台湾、江浙地区甚至东南亚国家的数万渔民每年长途跋涉前来捕捞海产。
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沿海污染,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牛山及附近众多渔场的资源几乎消耗殆尽,渔民们想有所收获就不得不远涉南海以西的菲律宾、印尼一带。远洋运输的需求日增竟然为平潭带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小小的县城一度在长途海运市场上叱咤风云。
“即使现在,平潭县每年的海运能力也能达到760万吨,附近江浙一带经台湾海峡到南洋以及相反方向的货物运输,几乎都让平潭人包了。”吴金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一个毫不夸张的事实是,平潭可以占到全国海运市场分包业务的70%以上。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隐性的亿万富翁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诞生。但大多数人赚了钱后并不想花在自己的家乡平潭岛,而是早早地在福州买房置业,再寻找机会把户口也转移过去。据说,福州近几年房地产业的发展至少三分之一的业绩是平潭富人贡献的。
“去年(2008年)整个平潭县实现财政收入仅仅3.2亿元,在全国12个岛县里排名倒数第二,仅比得上广东的南澳岛。”吴金泰表示,以至于县政府本打算在建县80周年之际修建一座跨海大桥的提议,被整整推迟了17年。
而一湾之隔的福清市由于东南汽车城的落户和海外侨乡的关系,去年实现的GDP是平潭的将近10倍。在平潭有这样一句俗语:“福清的一个工厂等于整个平潭县,平潭是先保吃饭再保建设。”言下之意,平潭的经济发展水平只能让当地民众“勉强达到温饱线”。
“福建省选择平潭这个经济落后得像‘一张白纸’的地方作为综合实验区,意图很明显:要在整个海西经济区制造出一个亮点来。毕竟白纸上好做规划,实施起来变化也会比较明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政府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