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之痛:中小企业信息化如何进行
2005年及未来几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面对增长迅猛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IT厂商需要重新审视中小企业IT投资市场,需要采取新的经营方式。
中小企业的“草根”特征、快速成长的前景、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投资回报观,使其在IT投资方面必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担心。
投资无收益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加注重IT投资的回报率和回报周期,表现出非常谨慎的态度。在硬件投入方面,他们不仅希望IT产品能够带来办公的便捷、高效和时尚,并且希望能够使其管理、经营再上新台阶。中小企业业主最担心的就是,硬件产品年年更新,而其贡献只局限于办公自动化的实现。
所以,IT企业在培育中小企业市场和推进其信息化过程中,不应该站在卖方的角度推销产品,而应以咨询顾问或者合作伙伴的身份,介绍大型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勾勒出其IT投资的回收办法和周期。
规划无标杆
尽管中小企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发展水平各异,管理层次也参差不齐,但是中小企业的模仿意识和模仿能力非同小可。这不仅表现在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模仿和学习,更表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标杆企业的迫切需要。由于对中小企业细分不够,对其商业模式、商务交流研究不够,IT厂商没有及时确立信息化的标杆,导致中小企业IT采购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面对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竞争和挑战。IT厂商一方面要引进国际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建立细分领域、本土化的信息化标杆。
更新无止境
总结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可以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先是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然后是OA、协同、ERP、CRM,进而又是数据仓库、商业智能,还有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测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信息应用问题层出不穷,企业的IT投资不断追加。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其承受信息化风险的能力远不如大型企业。
一步到位的方案是不存在的。IT厂商在给中小企业上信息化系统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在规模和业务上的快速变化,必须保持其系统的高度可扩展性。比如机房设备,中小企业或者没有专门的机房,或者机房相当狭小。一旦企业规模扩张,包括服务器、电源、布线等工程必须推倒重来。如果我们构建一个可扩展性的数据库、机房等,将为中小企业减少大量的资金浪费。
应用太烦琐
“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悖论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IT系统缺乏本土文化基因,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易用性。一方面,ERP等IT系统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来源于西方文化基因,而中小企业根植于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之中。在管理手段上,西方强调的是工具和精确,而东方强调的是伦理和和谐。特别是“无为而治”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制胜的法宝,甚至一些家族型企业,家族文化的权威明显高于企业制度。所以,以工具性、数据性为特色的IT管理系统,很难为中小企业所接受。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IT企业,IT企业必须从中小企业的文化特征、知识层次出发,提供简约、易用的标准化产品,而不是照搬国外经验、大企业模式的所谓个性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