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范畴的重要形式,“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提出,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一种创新,又是加快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既是我国经济形式的重要补充,又是推动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在CEPA签署后意义深远。信息产业是这一区域的重要经济成份,通过泛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强者恒强,弱者趋强,整体推进,不仅提升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而且会对整个区域经济起到倍增作用。达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促进泛珠三角地区丰富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配置,在于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在于不断提升整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整合区内资源,促进梯度发展
(一)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对泛珠三角地区资源以及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提出有利于泛珠三角地区普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同时及时对接区内各省区正在编制的“十一五”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有牵引力的发展政策,考虑到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涉及面广,政策研究要尽可能把上升到政府层面,对目前各地采取的发展政策进行梳理,以就高原则,促进那些既适应各地发展,又促进泛珠三角地区资源、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的政策的落实,使产业资源、产业能量等各种经济要素,在政策的引导下,在经济规律的框架下,实现合理、有效、有利、有序的移动。
(二)促进梯度发展。梯度发展符合经济规律,是协调发展的主要表现,也是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泛珠江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产业方面差异性也比较显著。由于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信息产业从沿海相对发达省区向内地省区,从大省向发展中的省区的梯度转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也符合客观发展要求。但转移绝不会一蹴而就,只有理性的转移,才会带来持续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致力于建立健全的、可运作的机制。首先在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用“全局意识,开放意识,协作意识”取代“本位观念,地方观念,自我观念”,同时坚持不懈地合力抓好协调机制的落实,共同开发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梯度转移的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协调发展。
(三)增强中心竞争力。竞争力是检验一个区域经济地位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没有竞争力,这个区域就不会有吸引力,就不会有注意力,也就不会有发展力。泛珠三角地区要成为既有重量级,又有号召力的经济组织,应在增强竞争力、培育竞争力中心上下功夫,特别要在条件相对成熟、具有区位优势的沿海地区建设有强大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发展带上下功夫,以形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产业龙头,并成为梯度发展的根本。
(四)加强信息沟通。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实现发展的基本元素。泛珠三角地区实现长足发展,有赖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各省区深挖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基础上,通过协作,加强整合,发展有特色的信息化是一项重要措施。这次联席会议提出的构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信息化及信息产业交流网是及时和必要的,这也是区内各省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共享信息,加强联系的重要平台。当然这个平台,更多的要考虑务实性,真正为政府、为企业、为社会服务。
(五)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这次会议已提出加强在电子商务规划、标准、法规方面的联合研究,推广电子商务数字证书的交叉认证,标志信用建设的启动。除此外,还要建立更广泛的信用体系。在政府层面,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联席会议是政府组织,其制定的规划、出台的政策应在这个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推进,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阻力,而且各地对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性也会有不同的判断,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大协调力度,促进政策措施的落实。在企业层面,应当细化信用机制,加强监督,保证资源、人才、资金流动的安全可靠。
二、畅通对外渠道,充实发展要素
(一)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从区内到区外,进而走向国际化的宣传,使区内各省区政府及各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实情,在制定地方政策时充分考虑到泛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区内企业、区外企业甚至跨国企业更加关注和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开发和建设。通过宣传,提升整体形象,凸显整体的资源、人才、技术以及规模上的优势,凸显区位、文化等各种优势。举办系列的、高层次的论坛和展会活动,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难点,挖掘一些热点,促成一些接点,形成一些沸点。宣传是多样性的、经常化的,目的是使泛珠三角不仅是一个符号,还是一种品牌,一种效应,一种声势,甚至是国际化的经济组织。
(二)加强与区外省市的对接。与泛珠三角地区相邻的周边,有的省份如江苏、浙江等信息产业具有相当的实力,泛珠三角地区要开辟更多的渠道,畅通物流,承接先进地区的梯度转移。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不相邻居的省市,如京津沪,也要采取跨越对接的方式,加强联系,促进交流。特别是通过提升泛珠三角地区的内核吸引力,在互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对一些信息产业还不发达的周边地区,要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合作,通过技术辐射,产业辐射,置换资源,促进同步发展。
(三)加强与境外合作。泛珠三角地区有很长的海岸线,又有港澳作为对外的接口,这些都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有利因素。通过发挥整体优势,集聚区内优势,转变低水平的、重复性的招商为高层次的、专业性的招商,转变向内招商为向外招商,转变单一的省区的招商为捆绑招商,转变项目招商为产业链招商。通过建立外向型企业联盟,鼓励企业嫁接外资,嫁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企业强强联合,携手到境外寻找适合发展的空间。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促进泛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充分改造和升级,快步走向世界。
(四)争取国家支持。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即包括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区,还包括中西部省区。泛珠三角经济的一体化,促进发达的省区加入到西部大开发的行列中,特别是发挥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这符合中央的精神。因此不仅是中西部省区,泛珠江地区可以向国家争取一些促进泛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梯度发展的政策扶持,扩大西部开发的政策受益面。泛珠三角一体化应当引起国家重视和支持,今后信息产业方面的会议可邀请相关部领导参加,会后形成有针对性的意见向国家报送,争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加强闽台合作,为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铺路搭桥”
福建作为台湾信息产业向大陆转移的首站,背靠泛珠三角地区,是泛珠三角地区对外的重要通道。加强福建对台的合作与交流,对泛珠三角地区有效地承接台湾产业的梯度转移意义显著。
闽台信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已有较好的基础。两地地缘、血缘相近,习俗、语言相通,经贸、科技的合作与交流十分密切。目前,福建省台资企业产值占福建全行业总产值的46%。台湾信息产业转移大陆,克服了岛内人才不足、科技力量较弱、市场狭小以及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利用大陆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雄厚的研发力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这也是闽台合作发展的动力之所在。今后福建将充分利用与台湾一水相连、一脉相亲的关系,继续探索加强闽台信息产业合作的有效途径,为泛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贡献。
(一)着力打造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目前,福建正努力实施3618工程,即,强化三条产业链建设(移动通信手机产业链、计算机及其外设产业链、数字视听产品产业链)、重点扶持六个产业园(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莆田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园、漳州灿坤工业园、泉州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福州快安新型元器件产业园)、发展一个IC(包括设计、生产、封装、测试)产业群,建设八个产业专项(软件、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信息化、光电产品、数码相机、新型元器件、网络产品、公共配套专项),争取以更强的实力对接台资的转移。同时福建还大力推进“数字福建”工程建设。这些都将为闽台信息产业的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继续扩大与加强民间学术、技术交流和科技界、企业人士交往,利用举办产品观摩展示会、学术研讨会和实地互访考察等机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就双方关心的发展动向和合作问题进行商谈。主动工作,加强与台湾科技界、企业界的联系,促进闽台两地经贸和科技的经常性沟通和交往活动。
(三)积极筛选和推介具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重点产品和关键配套项目,争取有更多的台资企业参与福建的产业链建设。鼓励福建民营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闽台信息产业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引导福建现有台资大企业扩大投资,发展急需的信息技术产品,主要是有关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的信息产品。
(四)汲取新竹科技工业园成功办园的经验,促进闽台双方合作共建福建省的高科技开发园区。不断扩大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和其它产业园区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让台湾的科技界、企业界更大程度上参与园区建设;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虚拟园区的概念,争取更多的闽台两地企业联手开发产品和开拓海内外市场。
(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福建省的福、厦、泉、漳等地均设有台商投资区,同时在“数字福建”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各地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信息产业建设项目,如厦门信息港、“数字福州”、“数字泉州”、福州“百亿电子城”、泉州“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莆田“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漳州信息产业发展基地、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等,出台了不少鼓励台商投资政策,要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为台资企业落户和技术引进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可以采取“以项目带政策、一项一策、个案协调”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开辟闽台合作的“绿色通道”,拓展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