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上海物流信息化负重前行
作者:凡晓芝 来源:计算机世界 发布时间:2004年03月30日 点击数:

从上海公平路码头附近的金岸大厦窗口俯瞰,几百辆重型集装箱卡车懒洋洋地趴着晒太阳。SARS之前,这些A物流公司的车都是赚钱机器,现在却成吃钱的机器了。由于“物” 不能“畅其流”,接下来诸如客户不满意、货物积压、运输梗阻、资金吃紧等等问题就接踵而至。心急如焚的当然不只是A物流公司一家,因为SARS的影响,几乎所有做国内物流的企业都在遭受惨重的损失,很多物流企业正在体验“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滋味。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资金少、规模小的物流企业已经关门大吉了。信息化并不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工程。用“危难之际显身手”来形容目前物流信息化的作用稍有夸大之嫌,但是那些不惜巨资建立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公司老板,终于欣慰地看到,信息化不是花架子,在这样的非常时期确实帮上了忙。实际上在此之前,很多物流企业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始投资建设物流系统,而对于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蜕变的公司来说,物流信息化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从上海公平路码头附近的金岸大厦窗口俯瞰,上百辆重型集装箱卡车懒洋洋地趴着晒太阳。这些车都是A物流公司老板张总的,他指着这些庞然大物对记者说:“这些车停在这里一天,我们真的是损失巨大啊,以前他们都是赚钱机器,现在却成吃钱的机器了。”由于“物” 不能“畅其流”,接下来诸如客户不满意、货物积压、运输梗阻、资金吃紧等问题接踵而至。心急如焚的当然不只他一个人。因为SARS的影响,几乎所有国内物流企业都遭受惨重损失。路上通关的时间无法控制,车子返空率大幅上升;再加上货源急剧缩减,很多物流企业正在体验“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滋味。据透露,一些资金少、规模小的物流企业已经关门大吉了。

用“危难之际显身手”来形容目前物流信息化的作用稍有夸大之嫌,但是那些不惜巨资建立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公司老板,终于欣慰地看到,信息化不是花架子,在这样的非常时期确实帮上了忙。事实上在此之前,很多物流企业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始投资建设物流系统,而对于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蜕变的公司来说,物流信息化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命根子

上海中海物流在SARS期间也面临艰难的处境。惟一值得庆幸的是,客户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较好的保证。该公司营销部副总经理董义荣说:“我们物流管理系统一直向客户开放,客户可以实时查询货物的状况,虽然送货时间常有延迟,但是客户都能表示理解;另外由于所有货物的历史记录都保存完好,纵使现在货物积压严重,运输受阻,但是几乎没有出现什么乱子。”

“如果企业没有一套物流管理系统,去参加一些大型项目的竞标,肯定没戏,可以说连竞标资格都没有。” 董义荣介绍说,很多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不再把该公司有多少仓库、有多少车辆作为考虑的重点,而更多地看重物流公司管理和IT系统建设情况,因为这关系到与客户自身的供应链系统联接是否通畅。

中海物流公司从2002年开始规划建设物流管理系统,首期信息化建设成功以后,他们顺利地拿到了健力宝公司第五季饮料和海信电视两个大单。董义荣说:“我们现在和健力宝、海信的合作好比结婚,一旦系统对接以后,大家就会很认真地维护这段婚姻,离婚就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互相渗透很深,如果解散,肯定是两败俱伤。所以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谁的信息系统建设快,谁能和客户达到最好的信息沟通,谁就最有优势。”

华宇、虹鑫物流都是上海鼎鼎大名的物流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过程中,管理是其最大的瓶颈。为了摆脱残酷的低价格竞争,这些企业需要提高分点管理能力、配送能力、响应能力等,对企业内部信息流通要求很高,而这些管理必须依赖于IT系统来实现。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仲英教授说:“信息系统和管理是紧密结合的。实际上IT能够引起物流变革,比如路径怎样优化,仓储如何下降,这些都要靠计算机来进行控制。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过程中,IT是推动其管理变革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中海物流这样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不得不建设信息化系统的话,那么海贸(上海)货代公司则是未雨绸缪。商务部经理袁峻介绍说,美国海关从今年2月起,要求进口的货物必须将所有信息资料在装船前24小时通过电脑EDI格式发送到美国海关,得到认可以后才可以装船启运,否则予以上万美金的重罚。袁峻说:“如果我们当初没有这个系统,就必须把所有客户资料都交给船运公司,不得不泄露商业机密,那么船运公司可以轻而易举得到我们的客户名单,他们可能绕开我们,直接和客户谈生意,我们就面临生存危机。”

上海博科公司副总裁王颐中说,“现代物流要求建立物流网络,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这些都必须依靠信息系统才能得到有效保证,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的命根子。” 而华东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无疑将对物流信息化市场形成巨大拉动。 物流看上海。上海是全球金融贸易中心、制造基地和国际采购中心。而以上海以点华东地区为面的整个长三角地区航运和陆上交通都比较发达,它已经不只是临近地区货物集散地,还辐射到西南、西北、华中等地方,承担着内地货物的进出口岸。“上海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其物流中心地位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 王熙中说。

物流企业:规划不当 咨询缺位

大多数人对传统仓储的想象是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偏僻的地方,披着军大衣的老头枯瘦的手推开一扇锈迹斑斑的门,仓库里面灯光灰暗,尘土飞扬。而对于物流企业的印象几乎也是在几间破旧的平房外面,游荡着几个神情散淡、首如飞蓬的粗鲁的家伙。但是如果你走进位于上海公平路码头的金岸大厦,你的印象会完全改变。这里聚集了超过200家物流企业,在这个高档的写字楼里面出入的都是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而他们的销售工具已经不只是靠一张 “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还有诸如笔记本电脑和脑子里面的无数时尚管理理念。

业内人士认为,物流是继网络概念以后的另外一个投资的热潮,热潮之中难免沉渣泛起,单单“供应链管理”这个名词,就足以让许多刚刚摘掉“运输队”或者“储运公司”帽子的企业老板半天回不过神来。办公环境的变化、身上行头的变化是容易的,但是诸如管理模式、业务流程、观念的改变才是最难。SAP中国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雪峰说:“在国外一家企业要上一套管理系统的话,需要解决的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但是在国内,首先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做。”

物流企业业务不是十分定型的情况下,软件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很不成熟。张雪峰说: “如果我们列出一个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可以说制造业90%以上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市场上总有一家厂商去对应他的需求,而物流企业最多能达到50%左右。” “缺乏规划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是目前华东物流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仲英教授直言不讳地如此评价。

缺乏整体规划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本身业务没有定型,所以对于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同济大学孙涛博士在对华东众多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除了少数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达到了整合以外,相当多的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发挥的作用不是太大,只是很初级的用于处理简单业务,跨地区、跨组织的工作流运作比较弱。另外的原因是诸如观念问题、投资所限、管理模式的不成熟等等。张雪峰说:“就如同体检一样,所有人都知道应该每年都做一次体检,但是有的人对此根本不屑一顾,有的人掉以轻心、而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这笔钱。”

与信息化规划中的“短见”相对应的是“好高骛远”,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没有学爬就学走”。王颐中与物流企业打了十多年的交道,对此就深有体会。“一些企业一开口就要找国外的公司,买国外的软件,也不知道供应商提供给他的东西是不是对症下药。这就好比一个刚学会走的人,就给他穿上高跟鞋,肯定适应不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一家著名的连锁零售企业在2001年投资了近两千万元建设

物流信息化系统,找了国际著名的IT公司做系统集成,但是系统还是以彻底失败告终。王颐中说:“一些客户眼高手低,到国外考察以后,发现很多想法很好,希望也能照着这样做。但是实际上他没有考虑清楚,这样的软件是不是和我的管理实际吻合,结果是投一百万的系统和投一千万的系统效果相差无几。”

SAP中国北方区总经理公司展舸说:“很多企业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贪大求全,使得系统实施的时间长,投入的精力也特别多。”所以他建议:“他们应该从外面请一个顾问,帮它理一下,清楚它的需求在哪里,在这个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整体业务规划,然后进行相对应的细节上的管理,分段去实现。”

咨询顾问相当于是医生,而产品供应商就好比是药店,按理说,应该是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以后才能对症下药。物流行业的咨询包括战略咨询,还有业务流程的梳理以及信息化的咨询和规划。但是现在专门针对物流信息化的咨询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软件供应商临时充当了咨询顾问的角色,但往往是半路出家。王颐中说:“懂物流、懂规划、又要懂硬件、软件,还要有这样实战经验,这样的人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软件供应商:定位困难 尚等成熟

招商迪辰客户经理杜素鹃颇为无奈地对记者说,现在任何一个物流项目招标,都有一大堆软件公司来乱抢一通,“反正拾到篮子都是菜”。最近记者获悉,江苏玉柴机器物流信息化项目有70多家企业参与投标。博科是参加投标的企业之一,在王颐中看来,其中的很多企业只不过是滥竽充数而已。“人家一看你十万、二十万的报价,肯定一脚就踢掉了,因为知道你肯定做不了。这样的物流项目最看重的是公司实力、开发能力、人才素质、咨询能力而不单纯是价格。”

物流行业以现在的容量本来是可以勉强维持在这个窄小的领域耕耘的专业供应商,但是随着众多商家的涌入,搅乱了环境和市场,使得大家的生存变得艰难。招商迪辰上海公司总经理朱建忠用“鱼目混珠”来形容目前的竞争情况。“很多供应商为了接单无限夸大其辞,无限制地画饼,本来客户的需求就不成熟,结果东家说西家说,客户脑子也被搞乱了,常常在各种产品与方案之间摇摆不定,对企业自身的需求也非常迷茫。”

王颐中说:“不少物流管理软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客户要求,对功能上的细化问题考虑不周,缺少一定的行业性。”物流企业面向的客户群体是多边型的,物流软件公司不能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必须专注于某一个行业领域,比如快速消费品、分销、仓库、集卡运输等,不可能一家公司通吃。

软件商事实上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定位于细分很小的市场,可以做得很精,但是由于市场过于窄小,不足维持生存,就要冒很大的风险去接单,去承诺一些本不该承诺的需求,结果可能被项目拖入无底洞,陷于无休止的项目开发泥沼。

朱建忠说:“目前情况下,软件商定好位,也就是迟死和早死的问题。如果沿着专业化的方向走,是可能成功的一条道路,但是可能没有熬到市场规模扩大的那天就已经早死了;如果四处出击,肯定是死路一条,只不过苟延残喘的时间会长一点。”

物流软件供应商面对的是一个尚处于摇摆不定中的企业市场。很多物流企业都处于转型期间,自身业务都是不稳定,比如,中海物流目前接的单子有饮料、电视、汽车等,横跨领域很大,企业业务不稳定,也缺乏运作规范,很难形成一个核心竞争力,而物流软件供应商如果只是尾随其后,势必越走路越窄。

一方面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是用户对于选择国产软件缺乏足够的信心,这对于成长时期的物流软件企业来说是颇为尴尬。昆山飞力国际货运公司主要客户是仁宝、伦飞、华硕、神达、富士康等台商客户。

该公司信息中心总监雷志远介绍说,“IT系统要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目前国内软件供应商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了解不深,所以设计的系统不能体现全球物流运作。”该公司在搜遍全国供应商以后,发现没有一家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最终他们选择了一家新加坡的物流软件供应商。永乐家电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规划物流系统,经过半年多艰苦的筛选,现在还是没有结果,对此永乐公司信息副总监成杰非常苦恼。一家公司承诺可以为永乐“量身定做”,但是成杰还是很犹豫:“现场开发是有风险的,我们还是希望有一套成熟的系统,而不是一点一滴的开发,但是现在还没有找到。”

同济大学刘仲英教授说:“现代物流的业务流程和原来不一样,各个企业的运作模式也不一样,现在供应商开发的软件要依托于企业的背景才能开发得好,然后不断地个性化。国内这些软件公司大多数是刚刚起步,要马上拿出成型的完善的产品给物流企业还是有难度。物流软件就目前来说,还处于一个成长阶段。”

国外的软件供应商在产品功能和成熟度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土不服、费用高昂等等问题。因为管理模式不一样,管理思想、战略思想、人员素质等都有很大的差别。另外,由于国外的物流软件费用动辄几十上百万美金,咨询服务费用都非常高昂,不是一般物流企业所能承担得起的。不过张雪峰认为前景仍然看好,SAP最近中标上海烟草物流项目,张雪峰说:“有远见的公司会将他的未来和我们这样有实力而且有承诺的公司绑在一起。SAP的优势在于我们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对市场有承诺,所以客户愿意和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