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企业6·18上找“台阶”
作者:
佚名 来源:
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05年06月04日 点击数:
福建圣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接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开发的太阳能热水器近日正式投产,年产量将达6万台。下一步,双方将进一步合作开发生产太阳能光电产品,使圣元跻身国内太阳能行业前10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杜云贵高兴地说:“是‘6·18’给了我们这个山区企业一个发展的良机,使我们从单纯贸易企业向生产领域进军。”
像圣元公司这样通过“6·18”找到好项目的企业,在南平不在少数。闽北是我国的毛竹之乡,但竹资源总体利用率偏低,附加值不高。在首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建瓯颖食物产公司与浙江大学对接成功“毛竹笋废弃物提取黄酮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综合利用技术”,从毛竹笋废弃物提取黄酮素、植物甾醇、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目前这一项目已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圣农公司是华东首屈一指的养鸡大户,每天要宰杀10万多只鸡。以前他们只知卖鸡肉,下脚料都当作废弃物处理。通过参加“6·18”,这家公司与福州大学共同研发,用鸡羽毛加工生产多肽氨基酸,使鸡毛价上涨十倍。
“6·18”不仅为南平提供了大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项目成果,而且通过推动要素聚集和政府的跟踪服务,促进了项目生成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大批项目成果得到在闽北转化落地,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据了解,两届“6·18”,南平市共对接项目602项,居福建省前列,项目动工率达60%。
前年“6·18”,福建圣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成功对接的“透明导电薄膜和减反射薄膜喷涂技术及其应用产品产业化”项目近日投产,预计年产太阳能真空管500万支,太阳能热水器6万台,产值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