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由低到高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以企业内单项业务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以企业内业务集成应用为主的中级阶段、以及以企业间供需链整合为主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为:
一、我国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初级目标
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单项业务中的简单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基本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的初级目标。我国大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其标志是推广与普及企业财务电算化。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从基本指标来看,我国15000家大型企业中的98%以上的企业,以及90%左右的中型企业已经实现了财务电算化。
二、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得到充分重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我国对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给予充分重视,企业内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成为当前建设的重点内容。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863计划”加大了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力度,促进了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先进理念在我国的推广;2002年前后,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全面启动,全国27个省市、46个重点城市和近2000家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ERP/CRM/SCM/PDM等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开始进入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已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建设或正在建设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三、企业间电子商务开始兴起,供需链的整合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行业供需链电子商务已经兴起,但实施比例一般低于10%,尚处于起步阶段。汽车、钢铁、电子等行业实施电子商务比例较高,建筑、有色金属等行业企业间电子商务比例较低。各行业电子商务比例一般低于10%,表明我国各行业供需链上电子商务总体水平不高,尚处于起步期的发展阶段。
大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电子商务整合供需链发展的先导力量。我国企业电子商务高级应用的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大型企业以供需链为基础在电子商务整合企业间服务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为我国电子商务高级应用发展的先导力量。例如宝钢、中国石化、联想、方正、海尔等企业集团,在企业内部ERP管理基础上,通过企业门户,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上采购、供需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吸引众多中小型企业形成网上行业贸易区。
四、专业性的电子商务门户有所升温,成为未来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正在走出“互联网泡沫”的阴影。我国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门户类网站在经历了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的低估后,最近有所升温。2003年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总量为4213个,比2002年增加10.8%。其中有影响且持续运营的有1657个,比2002年增长了8.1%。随着投资者的理性不断上升,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也不再仅仅追求概念炒作,而是在图书、小商品销售、企业市场中介等方面提供一定增值服务,少数成功的网站已经具备盈利能力,如阿里巴巴、卓越网等。
行业垂直门户网站得到一定发展,但普遍规模尚小,盈利模式有待创新。建立垂直性的行业门户网站,则是满足众多中小企业拓展市场营销与销售渠道的重要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供需信息及中介服务,是未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但当前这些垂直门户的规模较小,市场生存能力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在传统产业改造、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起步阶段,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电子商务政策环境亟需完善,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突出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宏观缺乏总体指导,微观缺少系统规划,电子商务整体上尚处于探索式的自由发展状态
从宏观上讲,我国尚未出台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虽然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等部委从不同角度推进电子商务进程,在环境建设、对外交流、应用试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电子商务在整体上尚处于探索式的自由发展状态,市场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整体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深化。
从微观上讲,我国企业对未来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普遍认识不足,缺乏企业信息化长远发展规划,消极对待信息化与盲目冒进跟风式的发展信息化的两个极端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普遍尚未建立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业务流程重组推行困难,信息化的潜在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信用、认证、标准、现代物流、法律法规等支撑体系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尚未形成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力支撑体系,包括信任、认证、标准、现代物流、法律法规等在内。商务部发布《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3年)》从企业角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外部环境的不成熟。重要性列前五位的因素中,环境因素占四个,分别是电子合同执行和监督难,传统物流发展滞后,互联网接入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不足,电子商务相关法律不健全。相比较而言,反映企业内部能力的因素排名比较靠后,如资金问题、现有业务流程不合理的问题、互联网接入和使用费用负担过高的问题等等。
由于基础支撑体系的不完善,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尚处于信息发布、收集、交流的阶段。从事网上采购的企业仅占4.1%,能够网上销售的企业仅占3.4%,大多数订单与合同的正式签订,以及支付、配送等活动主要还是在网下进行,电子商务的作用范围变得十分有限。
三、中小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低下,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问题
我国大中小型企业有千万家,其中99%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基础薄弱,普遍投入不足,使得这些企业既有信息化的迫切需求,但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管理基础等方面又难以承担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工作。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下,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小企业,信息化基本尚处于初级水平,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亟待强化整体基础。
四、我国电子商务的外向型程度亟需提高
我国企业借助电子商务促进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亟需加强。我国电子商务距离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摘自“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重大课题研究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相互关系与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