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应高度重视商贸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郭铁民教授、博导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02日 点击数:
[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需要,寓义很深刻,其关键在于流通现代化。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恰逢其时,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如果我省能够通过流通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加快流通现代化发展,做强做大市场,必须大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为加快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必须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 www.fjcio.org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流通现代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其意义何在?实质是什么?它与流通现代化关系如何?如何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省流通现代化,使我省商贸发展更上一层楼,是大家所关心的热点之一,拙文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 www.fjcio.org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相结合、商品市场与物流配送中心、外贸与内贸相结合,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大力推进市场开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集聚。
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需要。“现代市场体系”这一概念是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过程和实践形成的。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了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而且应当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单一的商品市场是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的。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再次指出,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进一步强调,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明确要求,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这个概念,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取向改革实践的总结,特别是对以有形商品交易市场为主要标志和主要内容的商贸发展的深刻认识。有形商品交易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商品市场。www.fjcio.org
为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必须打破各种市场障碍,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实现流通现代化。
我们认为,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关键在于流通现代化。所谓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主要包括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观念现代化和流通人才现代化。①这里所讲的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过程,是指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运用先进理论、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从而形成现代流通产业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产业,革新传统流通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真实快捷,营销与组织方式科学合理,服务体现以为为本的现代流通产业。②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2002年1月21日在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的讲话指出,“推进流通现代化是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现代化的大流通,只有现代化的大流通,才能带动现代化的大生产,现代化流通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www.fjcio.org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商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入世以来,世界500强中的大型商业企业几乎都已登陆我国市场,具有很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我国商贸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效益差、竞争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只有通过流通企业的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专有知识产权,才能可能与竞争对手进行抗衡的手段和力量。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速度为2.3次,略快于工业企业。但整体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国外领先水平。例如,日本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以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的资本周转年平均在20—30次。上述水平的巨大差距,只有通过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才能加以解决。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在流通领域,零售业的充分发展能同时带动上游的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的发展,起到配置资源、调整结构的作用;零售业的充分发展能够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为生产企业创造订单,寻求销路,减少库存,加快周转,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经济与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首先通过流通表现出来。所以,流通产业天然具有调整结构所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够理想,同流通产业受到轻视、忽视和发展滞后有极大的关系。③
所以,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寓义是很深刻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实质,把握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我省商贸的新发展。
二、高度重视商贸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恰逢其时
社会再生产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生产决定流通,但是流通又制约生产的发展,对生产起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流通是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愈是发达的商品生产,愈是要以发达的商品流通作为前提条件。流通过程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必须通过流通过程才能最终实现。同时,流通的速度直接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进行。“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④也就是说,由于流通加快,所使用量的货币资本发挥极大的生产效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利润。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问题是搞好社会主义经济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流通不仅可以引导生产和消费,起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对稳定经济全局和优化资源配置起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流通业的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流通体制的改革和运作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重要的影响;商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整个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基础条件。总之,没有发达的现代化的流通,就不可能有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流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我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买方市场已形成的背景下,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福建已将达到2000美元)整个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居民的消费标志是“百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值百元或几百元。90年代居民的消费标志是“千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为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价格为千元或几千元。那么到90年代至今,居民的消费标志已进入“万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是汽车、房子和高级电器品,其价格都在万元或几万元以上。
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流通领域和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产生新的影响,进而对生产的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我省的流通业没有能跟上这个变化,存在许多不适性,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⑤首先是表现在我国和我省未能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格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依然严峻,特别是内外贸分割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其次是表现在流通主体不成熟,不到位。零售业的集中度很低,大型企业很少,缺少跨国流通集团,没有“领袖”企业,不可能形成大流通和现代流通方式,也就无法带动大规模的生产和现代生产。再次是表现在流通的科技含量低,还未形成强大的流通生产力。尤其是作为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和新的流通方式的现代物流发展缓慢,很不发达,物流成本高。最后是表现在还未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不是没有到位,就是缺位或错位,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在交易过程中信用危机严重,造成流通不畅通,流通低效化。这就严重削弱了流通对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
流通现代化发展滞后,流通业的上述不适应性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首先通过市场反映出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一个企业以至一个地区来说,其产品占有率则表明该企业或该地区的经济实力以至综合经济实力。就拿我们福建来说吧,大家都很关心闽货的占有率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实力、综合省力有巨大的发展,其产品在国外、国内、省内的销售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但是,根据有关的研究,福建产品在国外、省外和省内的销售比例大体为3:2:5,与广东的“三三三”制相比较,闽货在国际和省外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即使在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内市场,“闽货”也在省外和国外名牌产品的大举入侵下,有的地方产品正失去优势。
2000年福建省全部工业的市场占有率仅占全国的2.93%,除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制鞋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外,其余产业市场占有率都没有超过10%。电子通信产业是福建省发展最快的产业,但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也仅在5%左右,远远落后于广东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七省的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55%以上,广东一个省的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就占全国的1/10。总体上看,福建省产品竞争力弱,福建的服装、饮料市场竞争不过广东、江苏的产品,高标号水泥市场被省外市场占据较大。钢材市场中,福建省市场占有率不超过4%。
造成闽货市场占有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品层次较低、名牌产品发展不理想、产品质量不高、营销推广做得不够、大型企业数量较少等是主要原因。在全国名牌中,我省仅有8家福建企业生产的8个品牌9个产品,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最终确定为2003年中国名牌产品,闽货名牌较少,与福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相适应。并且,福建名牌产品属于传统产业的居多,如电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服装纤维类产品占38%,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名牌仅占8%,这种名牌构成很不利于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
因此,现在提出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是非常适时的。如果我省能够通过流通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加快流通现代化发展,做强做大市场,必将大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发展。
三、紧紧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促进我省商贸新发展
1、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流通现代化,我国流通现代化正在发展过程中,为加快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很好地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趋势。我这里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作些介绍和分析。主要的观点是,目前,流通产业组织形式的集中化、组织规模的两极化、组织元素的融合化、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趋势日益明显。⑥
流通产业组织形式的集中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企业兼并的新的浪潮,流通企业的并购也进入了高潮。商业集中化正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动向,跨洲、跨国、跨行业并购频繁,强强联合高潮迭起,巨型并购案例增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商业产业组织的集中化,意味着主导商业的大型化、规模化和集团化。
流通产业组织规模的两极化。当今,国际国内市场上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组织规模化呈现两极分化,即大型化和小型化。发展大型化、国际化的流通企业组织形式是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和大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对外开放的局面。发展小型化的流通企业是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整个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新形势;中小企业其实也是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具有蓬勃发展的新的舞台。两者的发展并不矛盾,而正是在两者共同推动下,流通产业组织规模有新的发展。
流通产业组织方式的融合化。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化是流通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这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综合”,更不是“大杂烩”,而是具有质的规定性,是从狭义的商业流通转变为现代化的“大商业”,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具体表现为,“产、研、商”一体化,或者是“农、工、商”一体化,或者是“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科技资本”一体化,或者是“工业、农业、商业、信息业、运输业、金融业”的一体化。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流通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实现了由职能化组织结构向流程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转换,这些共享的信息网络,大大地改变了整个流通过程的应变能力和速度。在网络化的基础上,信息的传递不再是一种垂直的金字塔模式,而是一种网络互联模式。于是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由纵向垂直模式向横向互联模式转变,显现出一种扁平化的特点。为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新的形势,要求流通企业组织由刚性经营方式转变为有弹性的柔性化分散经营方式,流通企业可有针对性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所以,流通组织形式灵活化、柔性化已经成为客观必然。
2、采用综合措施推进我省流通现代化,使商贸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一,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根据国外的实践研究结果,当一个国家人均GDP500—800美元时,可以发展连锁超市;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连锁商业将加快发展。我省人均GDP将近2000美元,可以更快地发展。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但是要使连锁经营有效地发展起来,最关键的是要加强连锁公司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真正发挥其统分结合的竞争优势,实现比较效益。
第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流通创新中最具有积极意义和革命性的课题。它是信息科学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具体运用。它的最大特点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的特殊形态与运行方式,是一种新的流通方式、新的流通渠道和流通组织。因此,我们必须从人才、技术设施、商务规则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具有省情特色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增强流通生产力。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在国外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流通结构的调整和流通业态的创新,从而推动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的成本,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根据比较优势发展适当的有特色的产业和项目,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我省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建立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为结合点的物流体系,加强对我省物流资源的整合,逐步改变目前物流资源相对分散的状况,培育和形成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
第四,加快发展商业自有品牌。谁拥有了自有的著名的品牌,谁就具备了市场竞争获胜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凡大型商业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要有紧迫感,尽快开发适应消费的需要的商业服务业自有品牌。我省早在1994年就提出“立支柱、上规模、创品牌”的工业发展思路。十多年来,我省在品牌发展上取得很大的成绩,为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省名牌的发展并不完全尽人意,今后应加快发展创牌的步伐。我们很赞同实施“创牌、择优、造舰”的战略,这就是把实施名牌战略同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发展以及同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结合起来。⑦
第五、以提高闽货市场的占有率为重点,加快国内市场开拓力度。⑧大力加强营销工作,抓紧市场调查研究,把组建企业集团与创市场名牌结合起来,制定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品牌战略、营销策略;建立健全营销结构,扩大闽货省际输出渠道;配备和培训营销人员,完善售后服务。组织省内企业到省外参与举办各种形式的闽货博览会、展销会、订货会、交易会,千方百计扩大闽货销路。与外省联手打破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培养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全国统一市场,促进我省的优势产品在全国市场流通。www.fjcio.org
参考资料:
①宋则:《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商业时代》2003年第11期第2页;
②傅龙成:《流通创新——商贸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选择》,《商业时代》2003年第5期第8页;
③郭东乐等:《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0页;www.fjcio.org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42页
⑤丁俊发:《重新认识流通》,《商业时代》,2003年第5期第4页;
⑥郭冬乐等:《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37页;
⑦黄瑾:《市场占有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31页;
⑧郭铁民、李立敏:《构建互利共赢得协作支撑体系》,《发展研究》2005年第3期第79页。
选自2005年<海峡商贸-论坛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