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介入者们大都清楚地看到,谁能最先把整个产业链条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把技术力量与客户的需求结合起来,谁就能把商机迅速转化为财富,但移动商务产业的七个环节目前依然四处散落。
“不用再为遍布全国各地的零售点配备电脑,每天的销售数据可以通过手机发回,并直接进入企业的ERP系统;交警可以直接用手机拍下车辆违章的场景,通过手机将照片及相关数据传回后台系统,并直接打印罚单”。类似的场景已经不再停留于IT厂商的描述,越来越多的用户正通过移动商务解决以前一直困扰企业的难题。
8月12日,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在移动商务趋势论坛上发布的报告为业界展示了移动商务巨大市场机会的到来。该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企业移动商务应用市场规模为78.2亿元,2008年中国移动商务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30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7%。而根据Forrester和IBM的分析,到2005年底,全球企业移动数据市场可能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亚太区将拥有1.29亿用户,市场规模将达到560亿美元,有望成为仅次于欧洲的第二大市场。
正是这一不可忽视的市场空间让移动商务成了“香饽饽”,且介入者均志在必得。
从参与者来看,移动商务产业链条上共衔接着七个产业环节:基础设施供应商、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终端设备制造商以及用户。不过,目前用户的需求依然并不清晰,起主导作用的电信运营商没有服务企业的能力和经验,平台软件提供商还在不断地完善其产品,应用开发商还没有真正地了解客户需求。类似的诸多问题阻碍着移动商务的大规模推进。
“每个环节都还不成熟”。这仅仅是移动商务发展的阻碍之一。虽然业内人士大都清楚地看到,谁能最先把整个产业链条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把技术力量与客户的需求结合起来,谁就能把商机迅速转化为财富,但移动商务的七个环节目前依然四处散落。
遭遇热捧
2005年5月8日,曾先后在康柏和惠普工作将近十年之久的黄大伦闪电现身诺基亚,并出任诺基亚大中华区企业解决方案部副总裁。在康柏和惠普工作期间,黄大伦一直负责与企业计算有关的业务。就在黄大伦踏进诺基亚的前夜,诺基亚已经将中国从亚太区单列出来,专门成立了大中国区,并将企业移动解决方案业务列为重中之重。
8月6日下午,黄大伦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诺基亚已经就企业移动解决方案业务成立了专门的事业群,并且在全球每个大区设立了市场营销、销售、技术支持等架构体系来专门支撑这项业务,而中国区相应体系架构的成立较其他大区晚,但大中国区的业务发展却被诺基亚总部赋予了更多的期待。诺基亚内部认为,电信行业在整个世界范围来讲都已经趋于成熟,市场日益饱和,而诺基亚下一个增长点将是面向企业的移动解决方案。事实上,从移动应用最成熟的西欧来看,在运营商的收入当中,企业的语音和数据应用比例要远远大于个人应用。虽然语音业务还有扩展,但是数据增值业务尤其值得重视。
作为终端设备制造商,诺基亚希望自己在移动商务领域还是平台软件提供商。下一步,诺基亚将重点发展移动电邮。而在移动商务链条的其他环节,不少厂商也开始大力介入。比如,高维信诚和亿美软通正开始大规模地介入企业移动商务领域。
在国内,亿美软通是比较有名的移动商务推动者。为了区别于传统的SP
,亿美软通把自己定义为MASP,即在电信增值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企业移动产品和解决方案,并独创“卖三次”的商业模式。北京亿美软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表示:“亿美软通的模式是向客户卖产品(软件)+服务(移动商务解决方案)+运营(按企业短信流量计费),而很多厂商只注重其中一部分。”这种模式为亿美软通吸引来了大批代理商。
高维信诚在做移动商务之前是国内著名的SAP企业管理软件实施商,与亿美软通相同,有着行业应用背景的高维信诚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行业用户对于移动商务的渴求。宝洁公司曾为散布在全国各地几千个柜台的销售数据无法及时上传而苦恼,而这却给了高维信诚灵感。当得知这一情况之后,高维诚信马上召集软件开发人员开发了能够让销售人员将当天销售数据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至后端数据库的应用软件。随后,高维信诚将自己的商业模式概括成为“挣三次”,即卖软件挣一次、卖服务挣二次、卖短信挣三次。这与亿美软通的“卖三次”实属异曲同工。
另外,一些管理软件厂商也介入了移动商务应用。早在1996~1997年,SAP就开始开发移动商务应用的原型,2000年进入了大规模开发。而用友也于今年8月份发布了UFmobile(用友移动商务),
UFmobile整合了一系列企业移动增值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包括短信控制平台、移动彩铃(商务彩信)、移动财信、短信工资条、OA、CRM管理等功能模块,支持短信群发、双向信息传输、一对一数据通路、移动审批。在这些管理软件厂商的眼中,移动商务解决方案实际上是ERP和CRM等核心应用向移动终端的扩展。
移动商务市场的热闹也吸引了风险投资商的关注。据记者了解,从去年到今年,IDG已经先后两次向亿美软通注资,其中第一次为1000万元人民币,而第二次便升格到1000万美元。
从2005年的种种迹象来看,移动商务似乎被真正激活了。各方蜂拥而至的力量显示出,移动商务确实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松散的产业链条
虽然移动商务自2005年以来,火爆气氛日甚一日。但记者目前还没有看到关于移动商务的统一、标准的概念。移动商务现在的界定还非常宽泛,而企业移动商务同时又被理解为企业移动解决方案,一般是指通过移动终端利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或者其他移动技术所进行的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所有数据业务。
计世资讯高级分析师曹开彬将移动商务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即基于现在的信息系统,不需要做任何的技术改变,只需要在服务器端加装一个信息接受软件,就能接收和处理来自于手机终端的数据;
第二阶段则是移动终端更加智能化,而且不限于手机,这时的终端都有一个相应程序来保证能够连接网络进行特定的信息输入和查询,并能对信息进行增删;第三阶段,即由具有足够计算能力和安全保证的移动终端通过WAP或者3G与企业的CRM、
ERP等核心数据进行联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代替PC终端。
据计世资讯对150家国内ISV、SI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只40.7%的被调查厂商已经为用户部署了与移动商务有关的应用,而其余的ISV、SI的业务中还没有涉及到移动商务应用;而实施了企业移动商务应用的行业主要是政府、制造、流通、金融、娱乐和物流等;在已为用户部署移动商务的应用中,有60.7%采用的是短信这种移动商务解决方案的初级阶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有的被访者虽然都对移动商务非常看好,但同时也对移动商务的发展怀有不确定心理。黄大伦告诉记者,中国的移动商务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除了一些零售和电力行业对移动商务的需求认识比较清楚外,其他行业对移动商务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高维信诚执行副总裁武瑞也认为,由于涉及到企业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企业需要时间去消化和理解才能接受移动商务解决方案,所以市场大规模发展起来还需要时间。
在移动商务产业链条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是占据主导力量的电信运营商和将整个产业链条上资源、技术串联在一起的应用开发商。关注软件与通信融合的张磊告诉记者,虽然中国的移动运营商也看到了企业移动商务的巨大商机,但移动运营商只有做个人服务的经验和能力,对于在企业移动商务领域的扩展,他们还缺乏经验,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做。
而应用开发商则直接面向客户,有能力去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然后去寻求上游技术厂商的产品并将之整合成一个适用的解决方案。但SAP的蒋歆认为,移动商务市场现在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全整合好,应用软件开发商提出的应用标准也各不相同,对于如何应用,每个厂商做法有所不同。比如,SAP强调集成的一体化应用,国内的厂商是单独地来开发一种应用,在他们看来移动商务只不过是收集和管理数据的一个渠道。“所以说,产业细分还没有完成,大家都试图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合理,竞争是无序的。”
另外,张磊也告诉记者,用户对移动商务需求的不明确导致了市场发展缓慢,而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也是移动商务难以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
亟需应用创新
王明磊(化名)是苏州常熟公安局的一名交通巡警。6月某日,在省道巡逻盘查时,他发现一辆普通货车有超载嫌疑,随即上前将车栏下,并要求司机出示身份证。之后,王明磊拿出智能手机,连上警务通系统,调出了系统中存储的有关司机的档案,王明磊吃惊地发现,这位司机在1999年曾驾同一辆货车在另一城市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并被网上通辑。王明磊将司机带到派出所进一步确认核实,发现司机就是在逃罪犯,而司机对肇事也供认不讳。
这样的例子在王明磊的工作当中并不多见,最为常见的是交通违章。这时王明磊就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将违章现场进行拍照存证,同时王明磊的手机中内置了交管执法程序,只需输入驾驶员的档案编号及违法情节代码,相关情况就会同时上传到全市交通违法数据库、检车中心数据库和代收罚款银行数据库。此外,王明磊还可以通过他携带的、使用蓝牙技术的打印机将罚单打印出来。
同在苏州的赵晓明(化名)在一个商场中工作,他是一个化妆品厂商的柜台销售人员。每天晚上打烊以后,赵晓明就会掏出自己的手机,用固定的格式将当天销售出去的产品名称、数量、金额等信息发送到公司规定的短信端口号上去。像赵晓明一样的柜台销售人员,这家化妆品公司在全国还有将近2000名,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将销售信息发送到公司的后端数据库上,信息到达之后,这些销售数据将自动地分门别类生成表格,以便销售主管进行查看并做出下一步市场决策。除此之外,赵晓明还会不定期地收到公司的促销等各方面的信息。对于赵晓明来讲,他的全部花费就是发短信的费用:一条一毛钱。
郑小维是神州数码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总经理,而她对移动商务移动办公的需求更加迫切。神州数码是国内最大的分销和IT服务公司,在公司职工中有着相当比例的“空中飞人”,有些员工每次驻客户办公长达三四个月,并且长期出差在外,很难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办公。
郑小维取消了这些人的固定办公位,并发给他们一张特殊的IC卡,当持卡人到达一个新的办公地点时,他只需要刷一次卡,系统会自动给他分配一个办公位,持卡人员只需要记住工位号即可;
而系统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通过后台把这位持卡人的固定电话号码转移到了分配给他的工位上。而在神州数码全国各省的分支机构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电话号码,无论是在香港、北京还是乌鲁木齐,内部人员只需要记取每个人电话号码的后四位即可,不用拔区号也不用拔号码的前四位,而且全国范围内的通话费用是零,光这一项就为公司节省了至少每年两百万元。
神州数码还非常注重信息的安全,在接入安全和传输安全方面,神州数码都做了非常严密的布置。“空中飞人”们每人都有一个令牌卡挂在自己的钥匙扣上,无论是在饭店、家里甚至是在网吧,只要他们拿着令牌卡就可以安全地接入公司内网。这是神州数码引入了诺基亚SSL
VPN、IPSec VPN移动解决方案之后实现的功能。令牌卡与后端的接入服务器采用相同的时钟,每分钟产生一个动态密码,动态密码的有效期只有一分钟,之后失效。“空中飞人”必须在一分钟内输入动态密码加上每个人都拥有的静态密码才可顺利登录内网。
不过,类似的移动商务高端应用还不多,目前的主要应用还是以短信为主。高维信诚和亿美软通的主要力量还是放在了企业短信业务上,并逐步向高端渗透。这些厂商之所以选择从短信切入,是因为短信应用的广泛普及与技术的高度成熟。
在黄大伦看来,企业短信这种方式很难保证安全。他看重的是类似于苏州市公安局的移动应用。黄大伦认为,用短信做信息采集只是移动商务的第一阶段;
而苏州市公安局的应用则是移动业务阶段,即移动商务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则需重新规划整个IT架构以适应移动商务应用的需要,如政府电子公文签署等。
黄大伦曾感叹于中国行业对移动商务需求的千差万别,但也认为这有助于移动商务应用的创新。未来,随着移动商务的技术平台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基于WLAN、GPRS、3G等主流技术的移动增值服务,如SMS、WA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