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回顾]2001福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报告
作者:隋军 叶惠山 罗晓芹 吴文芳 来源:福建省经贸委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10日 点击数:
在重视发展大型企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是我省“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发挥现实优势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今年以来,由省经贸委牵头,联合省财政厅、省企业调查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借鉴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了这一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

      一、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我省中小企业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50年代中后期限的大跃进期,在“大中小企业并举”方针下形成了一批比中小企业;60年代初经济恢复和渡过自然灾害新建了一批“五小工业”;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为解决城市职工家属就业和安置回城下乡知青创办了一批中小企业;80年代后,为解决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国家出台了鼓励乡镇、集体、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我省的中小企业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成为整个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省政府于1996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若干意见(闽政[1996]20号)》。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之后,省委于1998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1998]13号)》,接着省政府又出台了闽政[1999]5号文件《关于扶持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省里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都相继制订了小巨人企业的发展计划,重点提出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回顾我省的小企业的实践发展历程,其变化特点是:
      1、中小企业的服务领域从手工业、简单加工业、零售业拓展到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
    中小企业在发展之初主要以从事简单的加工、服务行业为主,所从事的行业如制造业领域的服装缝纫、手工艺制作、食品加工、流通行业的零售业、运输行业的长短途运输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等。随着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形成,中小企业的行业涉及面开始拓宽,现已逐步介入到电子、精密仪器、机械化工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现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行业中,几乎都有中小企业存在,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单位数最多,居各行业首位,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紧随其后,也是中小企业经营者较多涉足的领域。在2000年全省14.43万家的内资企业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行业的企业达6.4万家,占内资企业数44%;从事制造业的企业达3.6万家,占内资企业数24.9%;从事社会服务业企业有1.5万家,占内资企业数8.3%。在2000年全省4.86万家的私营企业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有1.98万家,占私营企业数40.95%;从事制造业1.71万家,占私营企业数35.3%,从事社会服务业5588家,占私营企业数11.5%。在200045.6万家个体工商户中,从事批发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有31.01万户,占个体工商户数68%;从事服务业6.23万户,占个体工商户13.7%;从事制造业4.58万户,占个体工商户数10%;从事交通运输、仓储业有3.19万家,占个体工商户数7%
      2、中小企业的发展布局从东南一隅向内陆山区梯次推进。
      改革开放初期,闽南一带的人民依托侨乡优势,利用闲置的土地、外来的资金、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办起了“三来一补”的加工型企业,中小企业在闽南一带着先蓬勃发展起来。在山海协作、念好山海经等政策导向的作用下,中小企业不仅在沿海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而且逐步向山区梯次推进。现在福州企业数最多。2000年福州各类型企业的注册登记数为14.17万户,居全省各地区之首,占比重为21.5%;泉州次之,为11.56万户,居第二位,占比重为17.5%;漳州第三,企业数为6.79万户,占比重为10.3%,宁德、厦门的企业数较为接近,但内在结构有所差别,厦门以外商投资企业居多,厦门的外资企业数占全省外资企业数的比例达20.4%,宁德则在发展私营企业方面颇有见树。(见附表一)
      3、中小企业的组织方式由单兵作战、散兵游勇开始时向集团化经营、协作化生产迈进。
      单个企业独自作战,开拓市场是中小企业早期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单兵作战具有机动灵活、市场反映快等优势,在市场竞争度不高,市场空间较大的时候,这种组织方式表现出了较大的市场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增多,市场的空间变得有限,单兵作战成本高、信息闭塞、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产品创新能力不够、人才奇缺等矛盾都日益表露出来。不少企业开始试着集结成团,共拓市场,有的则成为大企业的卫星企业,为其生产配套产品或提供售后服务。
      4、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过渡。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是以传统的工厂制为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工厂制为主的模式逐步被取代,一些企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有的企业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据省企业调队对225家中小企业调查显示,39.6%的企业成立股东会,55.3%成立董事会,26.7%成立监事会。企业的内部管理决策也趋向科学、民主。44.2%的企业反映对企业投资方向、人事更迭、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集体决策,37.8%是总经理和主要管理人员共同决策。
      5、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始从单纯模仿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中小企业在发展之初由于人员缺乏、资金少、装备差。因而主要以模仿型产品生产为主,但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形成,部分企业已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与产品的科技含量,有的企业通过招揽人才,形成技术开发中心,自主开发新产品,生产新工艺有些则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走产学研结合路子。如三明辉煌机械总厂出资几百万元与清华大学联手研制新产品,三明富兴集团与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开发冷拔螺旋钢筋生产项目,填补国内容白,新产品在投产当年,企业的税利就实现了翻番。据调查,目前23.4%的中小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54.2%的以拥有自有技术生产产品为主,22.4%,以模仿型产品生产为主。24%企业产品已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22.6%准备申请认证。
      6、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由本区域范围转变为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拾遗补缺”、“小打小闹”、“提篮小卖”是中小企业初期的真实写照。在发展之初,中小企业主要是为县、市、区的人民生活提供日常服务,如食品加工、餐饮、零售服务等,因此,范围比较小,产品较为单一。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分工在全省、全国乃于全球范围的展开,以及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少企业把目光投向区域以外,去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省企调队对225家企业的调查显示,30.8%的企业习品以省外销售为主,20.3%的企业产品销售以出口为主。10.6%企业已建立省级销售网,18.4%的企业已建立了全国性销售网,17.1%的企业已在国际有关区域设点销售。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为904.4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达837.32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92.6%,中小企业的外向度为41%,比全省工业平均水平高5.3个百分点。
      (二)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积极实施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深化改革、大力引进外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位居全国第22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0位。这其中,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九十年代以来,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8.3%,在每年新增的工业总产值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均在89%以上,年平均增速达25.1%,比同期大型工业企业的年平均增速快5.2个百分点。十年间中小工业企业增长速度与全部工业增速的相关系数达0.99,而大型工业企业的增速与全部工业增速的相关系数仅0.49。(见附表二)。据统计年报汇总,至2000年底,我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中二型和小型企业5839户,工业总产值2012.8亿元,销售收入1885.54亿元,实现利税150.69亿元,利润72.6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数的97.14%76.94%76.38%61.11%65.57%。因此,中小企业既是福建的特色,也是福建的优势,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促进我省经济结构多元化的重要推动力。
      到1980年我省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占全部中小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还高达87.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省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小企业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已呈现多元化格局,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在逐年上升,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据工商部门的统计,2000年底国有企业的注册登记数为3.36万个,占全省各类型企业注册登记数5.1%;集体企业为8.05万个,占12.1%;股份制企业2.27万个,占3.4%;外商投资企业数为1.6万个,占2.4;私营企业为4.86万个,占7.3%;个体工商户45.6万个,68.6%。个私企业单位数占全小各类型企业三分之二以上,它们在推动市场竞争、增强经济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小企业是我省大部分县市地方经济的支柱。
      在全省84个县(市)区中,绝大多数县(市)区是以中小企业为经济支柱的。全省328家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属省属或地市属,只有极少数分布于县级,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亏损企业。以大中型企业最多的石狮(县级市)为例,1999年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