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企业经营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几乎是个不可抗拒的趋势。
作者:零和 米格|来源: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
2016年,互联网金融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行业冰火两重天,生死两部曲。
一边是,网贷行业面临监管收紧,大浪淘沙;一边是,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金融崛起,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开始慢慢落地。
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中的特殊分支。
大部分互金都是针对C端用户,而供应链金融主要面对的是B端,并试图解决一个中国顽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但,这也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缓慢,很难像2C的模式那样,上演烧钱冲流量的戏码。
2016年,供应链金融声响不小,被称为互金重点崛起领域之一。但年底收官时,杀出重围的公司寥寥。
2017年,供应链金融还将缓慢深耕——没有爆发和炽热,只有冷静与内敛。
巨大市场
供应链金融,其实不算新生事物。
传统银行实际上就一直在干这件事——给企业融资。
交易双方都是个体,相互之间很难产生信任关系。这样就导致了行业巨大的“信用成本”。
因为这种不信任,交易进行交割,都很难实时。比如,一家公司和供应商签合作,必须有1到3个月的账期,不可能货到付款。
为了先有资金驱动生产,供应商又不得不去银行贷款,支付利息,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这正是实体经济的巨大成本”,IDG副总裁张海涛称。
而另一方面,很多行业也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
张海涛拿钢铁行业举例,银行恐怕都不太敢贷款给钢铁厂商。
钢铁厂的抵押物只能是钢铁,但银行对钢铁没有处置能力,就算最终厂家还不上钱,也很难将抵押的钢铁变现。
大企业难,中小企业就根本没有从银行拿钱的可能性。
要么要抵押物,要么信用背书,任何一笔贷款,都需过五关斩六将,中小企业很难满足银行的硬性要求。
而实体经济要落地生产,又需要资金润滑剂。供应链金融,就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的流动问题。
供应链金融也给企业贷款。传统银行的贷款方式,是抵押物;而供应链金融中的抵押物,就是应收账款或票据等交易凭证。
在产业链中,常常会存在多个资金不流通的阻塞点。比如,一家大公司和供应商签了100万的采购合同,合同规定,3个月后才全额支付款项。
这3个月,就是账期。
如果供应商遇见困难,需要资金周转怎么办?
供应链金融的玩法是,将这3个月的应收账款,当成抵押物,拿去金融机构借钱。
当然,供应商提前拿到钱,需要支付一定利息,100万可能只能拿到95万,剩下5万算利息。
3个月后,大公司不再给供应商付款,而将货款100万结算给金融机构,因此金融机构获利5万。
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逻辑——试图打通传统产业链所有不通畅的阻塞点,让链条上的所有资金流动起来。
根据央行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国内企业应收账款达26万亿。
应收账款,只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有万亿级别市场,整个供应链金融市场之广,可想而知。
2016年,供应链金融觉醒,资本涌入。
这一年,有从应收应付账款、票据等多个产品,横向切入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崛起;也有从工业到农业,多个细分领域的竖切玩家出现;还有众多核心企业、理财平台、B2B,也纷纷声称加入供应链金融大军。
模式分析
这一年,互联网和供应链金融结合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
1、核心企业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关键,是核心企业。
就像上下游的堤坝,核心企业起到贯穿产业链的作用。
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从事供应链金融,有天生的优势。
核心企业几乎掌握了所有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数据,手头握着所有的应收、应付账款,天时地利人和兼具。
比如,海尔集团、迪信通等行业巨头,都成立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并试图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提高效率,改造行业。
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极为明显。
核心企业只能针对自身行业、甚至只能是在自己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天花板太低。
2、B2B和大流量电商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商模式是核心企业模式的变形。
和核心企业类似,B2B电商在行业中,也处在一个上帝视角,可以俯瞰行业,并能充分控制上下游。
以找钢网举例,目前,找钢网上流通的钢铁占整个行业的20%,对行业有把控度。
在交易过程中,找钢网很了解交易双方,也了解行业风险,可以输出信任,给双方贷款。即便对方还不上钱,也可以随时处置抵押的钢铁。
张海涛称,B2B既解决了信任问题,又解决了资产处置问题。
比如,一个厂家有100万元的钢铁,就可以抵押给找钢网,并按照7折的价格,借走70万。
如果厂家还钱,只需支付一定的利息;如果厂家还不上钱,找钢网就可以将钢铁以八折的价格销售掉,也就是80万。如此,找钢网还能挣10万。
这种玩法,有个专业的名词,叫货物质押贷,对于B2B来说,有先天操作这种贷款的优势。
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15.2万亿。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供应链金融,同样硕果累累。
除了B2B电商的模式,还有大流量电商,也是供应链金融的好玩家。
京东,一定是中国供应链金融的最早布局者。
京东的供应链金融布局很大,其实盈利最大、最核心的终极武器,是账期。
2011年,京东平均账期为38天。但到了2015年,京东已要求大幅延长账期,在一些品类,京东的账期甚至达120天。
举个例子,京东从商家那里进了1亿的货,约定的账期是120天,但是京东只花了20天就将货卖了出去,剩下100天,1亿的钱就趴在京东账户上。
这些钱,京东如何激活变现?
2013年年底,京东发布新的产品“京保贝”,作用就是将趴在京东账户上的钱,提供给需要贷款的商家。
说白了,京东在用A商户的账期,倒手给B商户的融资,从中赚取利差。
除了京东之外,大部分大流量电商,也会如此玩供应链金融,在应付和应收之间拆解、倒手。
但这个模式,依然有一大掣肘,所有操作,只能限定在电商自身的平台上。
比如钢铁行业,2015年,我国钢铁产量近12亿,且每年的产能还在减少,也就意味着,这个市场的盘子在不断收缩,供应链金融也就禁锢在行业本身。
3、平台模式
2016年,值得注意的是,众多横切、竖切行业的平台玩家崛起。
他们提供一些新式的互联网工具,重塑行业。
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大多都是“实业家”,而非“金融家”,也不太懂互联网玩法。
一群平台玩家,提供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完成供应链金融的改造,坐地收钱。
另外,还有一些切入细分领域的玩家,这种模式讲究“匠心深耕”,某种意义上来说,避免了出现“核心企业”自己操盘的可能性。
这两种模式目前都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与核心企业的谈判和磨合。
4、P2P网贷平台模式
2016年,众多理财平台纷纷声称加入供应链金融。
这其中,当然与P2P进入洗牌期,行业收紧有一定关系。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资产荒”出现,而供应链金融,相对来说是风险较小,较优质的资产。
而P2P提供的核心价值,就是从C端融资,并输送给中小企业。
尽管如此,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P2P的资金获取成本依然相对较高,不是中小企业乐于选择的最佳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