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我国两化融合呈现微观效益与宏观价值的双好局面
作者:李君 付宇涵 窦克勤 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5日 点击数:

工信安全专报

1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八年一月二日


我国两化融合呈现微观效益与宏观价值的双好局面

摘要: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持续推动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工作,积累了近83000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数据分析显示,近年来两化融合价值效益持续彰显,呈现微观效益与宏观价值双好局面。微观层面,两化融合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竞争力与经济社会效益相比较低阶段企业高出1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高出40%;宏观层面,两化融合带动研发、服务等高附加值经济活动日益活跃,促进第二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人均增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助力我国实体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对我国两化融合事业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在实现中等水平跨越后持续强力迈进,微观效益与宏观价值呈现双好局面。在微观企业层面,两化融合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竞争力与经济社会效益相比较低阶段企业高出10%上[1]、全员劳动生产率高出40%,超五成上市企业配置了两化融合专职高层领导,两化融合成为上市企业价值增长的必由之路。在宏观经济层面,两化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拓展,带动了轻工、电子、机械、纺织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指数级加速增长,以及研发、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较2014年翻一番,促进第二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人均增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助力我国实体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微观层面:两化融合带动企业综合绩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飞跃

(一)61.2%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企业实现了推动两化融合由中级执行层面向高级战略层面转变;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相比较低阶段企业高出40%

从投入看,随着企业两化融合的持续深入,相较于资金投入的持续扩充和设备数字化水平的稳步提升,从战略和机制方面加强对两化融合的统筹推进更为迫切。资金投入方面,我国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0.25%,相比较低阶段的企业,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约20%,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约0.3%设备投入方面,底层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薄弱是关键短板,我国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4.8%39.0%;随着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跃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稳步提高,阶段间对比平均可增长约15个百分点。与资金和设备设入“量”的增长不同,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在机制安排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单项覆盖阶段企业负责两化融合的领导集中在中层,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企业负责两化融合的领导层级普遍由中层转变为高层,约75%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由决策层推进两化融合;另一方面,达到集成提升阶段以后,62.6%的企业将两化融合融入企业战略,战略制定、执行和闭环管控水平显著提升。(见图1

从产出看,两化融合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竞争力与经济社会效益较单项覆盖以下阶段企业高出10%以上。企业两化融合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时,效能效益呈现加速上升态势。2017年,相比较低阶段的企业,达到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企业的竞争力高出15.1%、经济社会效益高出13.2%,企业的产品质量、客户满意、资源利用效率、财务效率、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经济效益指标均随着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跃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见图2


1 2017年不同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企业资金、设备投入和软实力建设情况


2 2017年不同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从投入产出对比看,相较单项覆盖以下阶段企业,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仅高出21.7%,即可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高出40.0%随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企业更加重视两化融合投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扩大趋势。投入方面,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0.28%,相比处于单项覆盖以下阶段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比高出21.7%。产出方面,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达56.3万元,与单项覆盖以下阶段企业相比高出40.0%。(见图3


3 2017年不同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与全员劳动生产率

(二)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可有效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近三成;供应链集成、生产管控集成分别可提升经营绩效、资源利用效率10%左右

一是企业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可有效缩短创新周期,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与未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的企业相比,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间业务集成的企业的平均新产品研发周期由169.7天缩短至123.2天,下降27.4%二是企业实现供应链协同运作可改善经营绩效,提高按时交货率和库存资金周转率。实现供应链集成的企业的平均按期交货率和库存资金周转率分别为96.2%14.9/年,较未实现供应链集成的企业高出10.3%16.4%三是企业实现生产管控集成可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提高设备综合利用效率和产能利用率。实现生产管控全面集成的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和设备综合利用效率分别为87.1%86.2%,分别较未实现生产管控集成企业高出13.1%7.1%

(三)超五成上市企业配置了两化融合专职高层领导,两化融合是上市企业价值增长的必由之路

上市企业在两化融合高端复合型人才投入方面,较全国平均水平的领先优势最为显著,配置两化融合专职高层领导的上市企业比例超五成,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上市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在投入方面均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设置专职信息化部门、信息化专职高层领导的比例分别为75.1%50.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信息化投入占比为0.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底层装备的数控化和联网化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左右,ERPPDMCAM等主要工业软件普及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左右。

两化融合是上市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整体看,上市企业市值与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分板块看,上证主板、深证主板、深证中小板的企业市值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随着上市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市值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愈加显著。(见图4


4上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企业市值相关系数[2]

二、宏观层面:两化融合助推我国实体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轻工、电子、机械、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跨越中值线后,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指数级加速提升

2014-2017年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石化、交通设备、建材等7个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化深度融合为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有效提升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可行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轻工、电子、机械、纺织四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接近或跨越中值线(50分)时,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增长速度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加速增长势头,两化融合对行业技术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益的促进作用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增长趋势,而是加速上扬的指数型同向发展态势。(见图5


5 部分重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增长的变化趋势

(二)两化融合带动了研发、服务等高附加值经济活动较2014年翻一番,助推我国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伴随着两化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拓展,聚焦于研发、服务等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经济活动日益活跃,有效带动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研发方面,产品全生命周期集成水平持续提升,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研发活动不断涌现。2017年,我国开展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为7.3%,较2014年提升4.2个百分点。在服务方面,以远程在线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网络精准营销等为代表的服务型制造蓬勃兴起,拓展了产品价值空间。2017年我国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达到24.3%,较2014年增长1倍之多。(见图6、图7

6 2014-2017年开展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

7 2014-2017年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

(三)两化融合有效提升了投资与劳动效率、促进了技术进步,助力我国实体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投入产出、劳动生产和技术进步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其常用的表征指标分别是投入产出比、人均增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通过对第二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人均增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第二产业投入产出比、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增长率与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关系也呈现明显同向变动趋势。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有效改善、劳动效率的稳步增长、以及产业共性技术的持续进步,推动我国实体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见图8


8 经济发展质量关键指标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注:
[1]按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分为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等四个阶段;评估框架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六个一级指标,其中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用于评价企业两化融合效能效益水平。另,本文两化融合相关指标数据结果基于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www.cspiii.com)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测算;宏观经济相关指标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

[2] 根据统计学理论,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值越大,二者的相关性越强。在95%的置信水平下,P值小于0.05,说明二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