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最新福建省企业信息化调查分析报告简摘
作者:谢磊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29日 点击数:

按照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的安排,福建省信息产业厅会同福建省统计局研究制定了“福建省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在全省范围内抽取了3025家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现状与需求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形成《2004年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分析报告》。本文对报告简摘如下:

一、福建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基本状况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结果

按照福建省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体系,对福建省九个设区市、百家重点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主要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分别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福建省企业信息化水平平均得分为32.02分。报告中分别列出:

1、九类福建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前20名企业的类别包括:

福建百家重点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批发与零售业企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房地产企业。

2、主要行业企业信息化平均水平前5名包括: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工业;批发与零售业;房地产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全省企业信息化指数平均分值:32.02。九个设区市企业信息化指数分值排名:厦门市;福州市;泉州市;三明市;漳州市;龙岩市;莆田市;宁德市;南平市。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

全省共抽取调查企业3025家,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调查企业包括85家省百家重点企业,50家农业龙头企业,102家上市公司,1130家大中型企业,1895家小型企业。其中工业占49.2%,建筑业占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1%,批发和零售业10.2%,住宿和餐饮业7.1%,房地产业8.2%,其他行业门类占5.0%。调查显示,福建省企业信息化现状呈如下特点:

1、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力量正在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的占54.2%,但大部分企业还没有专门设置首席信息官(CIO)。据调查94.9%的企业没有设置CIO职位,而且80%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设置CIO,大部分企业认为可以采用兼职的方式,这表明福建省绝大多数企业对设置(首席信息官)CIO职务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位。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基础较好。调查表明,90.5%的企业拥有计算机,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达17.2%台,90.3%的企业接入互联网,72.3%的企业建立了内部网。但仍有228家企业没有计算机,有27.7%的企业内部没有联网,影响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

3、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信息收集、办公自动化、业务流程自动化、网站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支持等。在管理信息化领域应用的覆盖面达到80%,其中财务管理应用占87.3%,进销存管理应用占48.1%、生产制造管理应用占28.4%、分销管理应用占15.6%、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占39.2%、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占49.8%、商业智能应用占8.3%、电子商务应用占62.3%

4、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较缺乏。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总体负责人,能够深刻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切实担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维护工作,将信息技术的利用与公司营运目标的实现有效结合。目前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人才是信息化建设成功与长远发展的关键,但目前信息化人力资源状况不尽如人意。第一,具备技术、业务、管理三方面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匮乏;第二,信息化培训普及率不高。调查显示,有基于网络开展电子化学习的企业仅占24.7%,对企业管理层非专业IT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的工作有待加强;第三,企业员工总体素质不高。调查企业大专(含)以上学历的员工数仅占员工总数的15.6%

5、企业信息化安全普遍受重视。92.3%的企业已从技术角度对信息化安全投入资金;75.2%的企业对信息资源采取了安全措施(包括实时备份、定时备份、异地备份、设置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建立VPN专用网等)。但企业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建设,如安全规划、风险管理、应急计划、安全系统评估和安全认证等,以及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需要逐步加强。

6、企业信息化效益提高。部分推动信息化应用的企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调查表明,应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能够在10日以内完成财务决算的占54.1%

二、现阶段福建省企业信息化需求特点

通过把握福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将有效搭建信息化应用单位和信息化服务商的交流平台,优化信息化建设资源的配置,进一步推进福建省“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信息化工作。调查表明:

1、企业对CIO的定位与作用认识不足。所有企业都认为企业主要领导的主持与参与是企业信息化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一把手事务忙,设置一位强有力的首席信息官(CIO)是很必要的。只有20%的企业认为需要设立CIO80%的企业认为不需要。事实上,由于CIO能切实担负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组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进行监督,因而能有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2、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需求广泛,但以基础应用为主。调查显示,62.3%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需求。其中财务管理占48.7%,办公自动化(OA)占45.2%,人力资源管理占31.8%,文档/档案管理(EDM)占30.1%,企业资源计划(ERP)占28.5%,客户关系管理(CRM)占28.4%,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占21.5%,建立网站占21.3%,开展电子商务占18.1%,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占15.8%,生产制造管理占15.7%,决策支持占15.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占4.1%,计算机辅助工艺占4.1%

3、企业对近期规划建设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以及项目所需的资金、技术的需求各不相同。据调查,60.3%的企业目前暂无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近期有规划建设信息化应用项目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37.0%,规划项目中,办公系统自动化占17.4%,企业资源计划(ERP)占13.9%,财务管理占13.4%,电子商务占7.2%,生产制造占5.7%,网站建设占5.4%,客户关系管理(CRM)占5.2%,人力资源管理占2.5%,决策支持占1.8%,供应链管理(SCM)占1.5%。这些近期规划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总需求为14.56亿元,可提供经费8.48亿元,占58.2%,缺口41.8%。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包括:企业自有资金、信贷资金、政府扶持资金等,84.3%的企业信息化资金来自企业自有资金。从技术合作看,以自主开发和靠购买专用软件为主,分别占30.3%30.1%。从技术来源渠道需求看,以项目推介平台和自主研发为主,还包括来自省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成果交易会等。

4、对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训需求强烈。调查表明,72.1%的企业对人才培训提出了需求,其中22%的企业要求高层领导得到培训,41.6%的企业要求中层管理人员得到培训,49.9%的企业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培训。

三、进一步推进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政策建议

从政府层面看,进一步推进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准绳,以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引导、支持企业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为此,建议政府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要先行,应加快高速信息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降低使用费用,尽快实现高速信息网与企业的互联互通。

第二,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总体规划,相关标准和规范。本着“应用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对总体规划逐年落实实施。尽早出台和实施企业信息化各类标准和规范,使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企业之间网络互连互通,实现系统共享、资源共享,网上交易安全可靠。

第三,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针对企业信息化特点,可考虑设立“企业信息化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及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同时,强化有效防范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的法律和技术手段。

第四,丰富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继续推动政府和企业上网,丰富政策信息和商务信息,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增加信息服务品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第五,加强宏观指导。

1.要加大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专题讲座,介绍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方向、相关知识和前沿动态、领导专家访谈、省内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国内外知名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等;

2.要开展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工作。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信息化水平特点,遴选不同的典型示范单位,按照“推进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召开信息化工作示范现场会,组织有关单位参观信息化应用成果,交流信息化成功经验。

第六,拓展信息技术提供商与企业、传统产业的交流通道。进一步抓紧福建省信息化推进联盟建设,针对不同企业,成立各类型的信息化技术推进小分队,构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解决方案、咨询服务。同时,大力扶持和培育适应福建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支持企业群体的发展,逐步形成福建省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咨询和服务支持体系。

(二)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效益。政府应将有限的资金着重用于两方面:一是大力资助信息技术关键领域的研发工作,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重点扶持有条件的企业、有需求并有前景的项目,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要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相结合。

(三)完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主要培养三类人才,即企业首席信息官(CIO)或信息化项目负责人、核心技术人员即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人员(包括系统分析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程序员等)和终端操作人员。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各类教育机构(包括外省教育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人才教育能力的建设,形成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在内,覆盖学历教育、在职教育、技术资格培训的全方位、多层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并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在职培训等新的培训方式,大力培养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采取报告会、培训、继续教育、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四)增强企业信息技术效应和产业规模效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信息技术创新水平,从而增强企业信息技术效应。应注重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相结合,统筹考虑同一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与上、下游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关联性,通过链式推进,形成整片或整行业的信息化规模效应。

(五)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由于管理、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劣势,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系统整合和维护当中感到无所适从,而信息技术供应商也缺乏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了解。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目标是通过促进企业与信息技术供应商之间的有效交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具体运作可采用虚拟运营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向信息服务提供商租赁设备和软件系统,以及相应的服务,这样可以节省设备的投入和软件系统的开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