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论信息系统的现实价值 (2)
作者:徐晓轶 来源:AMT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01日 点击数:
目前中国IT业的发展道路都已讨论的很清楚了:

在自动化处理硬件平台与基本行为规则控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应用系统框架)方面由于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高额的研发投入,我们暂时只能“跟住”;而具体的组织行为规则控制(即应用软件)由于具有周期小、见效快、本土化等特点,故应集中精力在此方面力求突破。

此战略是中国IT业现实的正确选择,笔者在此仅想指出此战略构想在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着力化解的四个主要矛盾:

其一,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是和衷共济争取长远的丰厚利益还是为求一时之痛快而急功近利地争抢眼前的蝇头小利将决定中国IT业的生死,“眼光影响了认识,认识决定了判断”,现在就是需要中国IT人的眼光的时候了。孱弱的中国IT业欲和满身横肉的海外IT巨头抢食吃,只有一条路可走——民众的大联合:彼此配合默契、互扶共助,合各方之力与海外IT巨头周旋方有取胜之机。 “竞合”的真谛是在利益的分配上知妥协与交换:向合作伙伴让利以求扩大参与机会、加速自身的知用循环从而更快的建立起对客户的认知势差而获取超额的利润回报;向员工让利以求稳定军心士气促进能力提升圈稳定而快速的运转,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系统的、整体的、稳定的竞争优势;向公司让利以求在合作征服愈来愈雄壮的崇山峻岭的过程中磨砺自己,头脑清楚了,目光敏锐了,手脚灵便了,我们的前途自然光明,至于搭海外IT巨头这个索道上山,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馍不香。

其二,成本竞争与滚动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IT业目前最大的机会就是尚没有人能清晰、准确的给中国企业(包括其外部环境)进行建模,也就是说“知用合一”中只有一条经验的腿可用。在这个方面中外IT业都是一个起跑线:海外IT巨头有成熟的系统、丰富的工程经验可以用来唬人,但调整到能适合中国企业所用,没有知识结构的指导,就只能靠点点滴滴地积累应用场景来磨;中国IT业(应用软件行业)生于斯、长于斯的草根体认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企业的行为选择,针对前文所述信息系统的优劣势,为中国企业提供量身订做的信息系统总比海外IT巨头们建好了再做伤筋动骨还不见得有效的调整来得更适合中国企业,此为中国IT业目前的竞争之本。海外IT巨头的市场进入成本本来就很高,再加上现在为适应客户所需而付出的巨额调整成本,因此我们握有低成本竞争这个迈克尔?波特所说的根本的竞争武器,所以我们应当相信目前我们是有竞争优势的:我们能以低成本提供中国企业适用的信息系统。我们目前的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并巩固这一优势而不是只抓住低成本竞争这一条,由于这个竞争优势业已时日无多,所以中国IT业还必须给自己保留一个较大的利润空间用以争取在海外IT巨头将其应用系统调整完毕前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其三,组织实际运作规则与信息系统内建规则之间的矛盾。中国现在的转型期就是一个社会控制规则的调整过程,为适应这一潮流,中国企业也必然会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所需的规范管理规则。在这一规则建立过程中,笔者不否认西方尤其是美国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先进性,因此也不否认应当向它们进行学习,不过“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加批判得完全套用美式管理规则就真的就适合中国人与中国企业吗?其谁知乎?!百余年来,中国向欧洲学习、向美国学习、向苏联学习,虔诚有之,顶礼膜拜有之,可见不杂私心而助我者?!孙子曰:必杂于利害。今天海外利益集团以各大咨询公司为前锋,“乘其病,要你命”厉指我转型期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皆因我指导思想、运作体制无一是处,惟有照搬美式管理方可,欲从思想上解除我之抵抗;后以各资本管理公司、战略投资公司为主力攻城略地犯我中原;继以各类信息系统供应商为后队,对我幸存企业四处劫掠,大幅抬高其运营成本以降低其抵御能力。观此方知先贤之言是,毛公曰:保持主动;邓公曰:以我为主。

从IT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改奉美式管理规则,则海外IT巨头免去了适应性调整的巨大成本,加上其深厚的积累,中国软件行业就只有“招安、打个下手、赚个辛苦钱”一条路可走,没了本土的竞争对手则它们有漫天要价的能力,中国企业却无坐地还钱的资本,再说即便拼出血本配置了“标准”的信息系统,以己之短与人之长相争,结果可知矣。是故我IT业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还是为了民族之崛起都必须横下一条心与之周旋到底。中国的转型期不会持续太久了,中国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也将趋于稳定,随之中国企业的管理规则在经历碰撞后也将慢慢成型,因之我IT业必须尽快参与探索出适合我们中国人管理思想的管理技术体系并努力使其部分关键要素规则化、可信息化,如此则我IT业因掌握了高度契合中国企业行为规则的信息系统内建规则(更本质的是建立起对中国企业在如何将IT融入管理以提升效率方面的认知势差)从而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可自保无虞。

其四,刚性系统与柔性管理之间的矛盾。前文讲了,就目前为止,大部分的信息系统都是刚性的,而组织运作要因时、因地、因势而变,所以其管理规则有刚性而稳定的基础部分,但最见成效的还是柔性的适应调整部分。刚性规则的订立其实很简单:对组织现在以及发展需要的、应当具有的(要考虑到信息系统自动化的效率改善效应)运作流程疏理出来用UML进行描述就是了(当然在技术实现时要考虑到很多其它的现实约束,是没有这么轻松的)。但柔性规则的建立目前还未见很好的工程化方法论体系,笔者没有进行过AI相关的实际工作,所以无从判断柔性系统工程化交付的时间表,但笔者可以断定IT业在不太远的未来其竞争将集中在元规则的订立上。中国IT业在有能力时应抓紧预研并强化与学术界的知用互动以争取构建出以刚性管理为基础、柔性管理为特色的信息系统平台,如此,则“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笔者是做技术的,对管理所知相当有限,本该自去向隅观问,建构自己在AI方面的知识结构方是正途。无奈前三篇文章,步步递推,逼得笔者欲绕过“信息系统到底有什么用?以后该怎么走?”而直去讨论IT相关诸能力而不得,只得做此文以图自圆其说耳,诸君自可一笑了之。(T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