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6月14日上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
据中国网消息,当前,受地缘政治冲突,新一轮疫情等的冲击影响,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在上升,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是这种冲击和影响,我们认为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从长周期看,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配套齐全、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中央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的系列政策措施,对稳定经济既是“及时雨”也是“定心丸”。目前,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正在全力达产。随着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工业经济有望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政府企业关注的热点
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取得了长足进展。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融合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我们主要抓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在新技术、新应用的作用下,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企业形态、业务模式和就业方式都加速变革,有力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二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建成了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了3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6000家,炼化、印染、家电等领域智能制造的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建设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截至目前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标识解析体系已经完成夯基架梁,五大国家顶级节点稳定运行,二级节点基本实现全国省级地区全覆盖。培育较大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四是大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2012至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从10.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软件产业规模从2.5万亿元增长至9.5万亿元,双双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筑“魂”强“基”成效显著,工业APP数量突破60万个,经营管理类的工业软件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品稳定性、可靠性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完善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行动,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工信部: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延续政策
据中国网消息,工信部今日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尽快研究予以解决,比如要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延续政策,这个政策是到今年年底结束,现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是否延续这个政策。同时,我们还将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加大新体系电池、车用操作系统等的攻关突破,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
我国深入推进实施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和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从产销规模看,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从技术水平角度看,行业企业掌握了基于正向开发的底层控制技术,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相比2012年提高了1.3倍,价格下降了80%。
从企业品牌情况看,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占据六款。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的企业当中,我国企业占有六席。
从配套环境看,截至去年底,我们累计建成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座,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充换电网络。
回顾这十年的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决了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营造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战略引领,协同推进。2012年以来,我们立足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期、发展期的实际,先后出台了两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第一个规划期是2012年到2020年,第二个规划期是2021年到2035年。国务院建立了由工信部牵头,20个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来共同研究推动产业发展。
第二,完善政策,培育市场。国家、地方先后推出了600多项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涵盖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比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不限行、不限购,使用专用号牌,这些措施都有力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形成。
第三,企业主体,创新突破。我们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组建了动力电池和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是我们的第一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上下游企业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商业模式,形成产业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
第四,开放合作,规范发展。有序推进汽车产业对外开放,搭建多双边交流合作平台,比如中欧、中日、中英交流合作平台。一批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落地国内生产运营,同时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投资审批和生产准入管理制度,来引导和规范产业有序发展。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部分关键技术、支撑保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尽快研究予以解决,比如要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延续政策,这个政策是到今年年底结束,现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是否延续这个政策。同时,我们还将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加大新体系电池、车用操作系统等的攻关突破,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还要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只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这个产业才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报道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加到37.3万亿元。以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2020、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但是两年的平均增速仍然达到了6.1%。不仅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巨轮的行稳致远,也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这十年工业经济发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着力加强规划引领。以中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为统领,及时制定年度的预期目标和工作计划,形成长短结合、滚动推进的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体系。
第二,着力强化政策供给。这些年来有关部门相互协同,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围绕扩投资、促消费、保畅通、优环境等出台了一系列稳工业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
第三,着力加快动能转换。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四,着力激活市场主体。深化落实“放管服”和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千方百计稳住企业这个根基。
第五,着力扩大对外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产业循环,扩大高水平开放,吸聚全球高端要素和先进制造业在我国布局,推进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六,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
当前,受地缘政治冲突,新一轮疫情等的冲击影响,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在上升,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是这种冲击和影响,我们认为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从长周期看,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配套齐全、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中央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的系列政策措施,对稳定经济既是“及时雨”也是“定心丸”。目前,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正在全力达产。随着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工业经济有望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工信部等十一部门:开展“携手行动”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2022-2025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到2025年,引导大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也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共识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也不断地在完善,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深入人心。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越发凸显。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增长快。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具体到工业领域,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了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23.5%、38.7%、37.1%。
二是贡献大。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80%。2021年我国私营个体就业总数达到4亿人,较2012年增加了2亿多人。以中小微为主的民营企业是我国第一大的外贸经营主体,2021年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了58.2%。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8,中小企业活跃的地区,也恰恰是经济发展和择业的热点地区。
三是活力足。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的基础领域,超七成是深耕行业十年以上,超八成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的配套专家。“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高于上市企业1.8个百分点。所以可以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全面落实落细惠企政策,用足用好各类工具,千方百计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支持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确保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稳定,为我国经济大盘的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工信部:将出台自动驾驶、信息安全等标准,适时开展准入试点
据澎湃新闻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公共安全底线,在管理政策、技术创创新标准体系、测试示范等方面要协同发力,出台自动驾驶的功能要求、信息安全等重要标准,并适时开展准入试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工信部:将启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持续推动光伏、风电稳步发展
据中国网消息,在中宣部14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启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动光伏、风电稳步发展,进一步壮大绿色消费,努力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