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工业互联网如何实现绿色智能制造?
作者: 来源:英诺节能环保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8日 点击数:

十年,对于一个百年老店的生命历程不算太长,而对于正在进行的日新月异的工业变革又太过漫长,但站在工业文明的进化纪元中,十年又不过白驹一隙。当工业革命、智能制造、能源革命、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全人类、全社会、全产业的复杂命题交汇于前,一个长期主义者会如何选择?


约10年前开始,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开始在工业渗透;约两年前,绿色低碳开始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这一切在菲尼克斯电气看来,都是工业文明向前演进的阶段节点。这家在电气时代和自动化时代就持续引领工业方向的德国企业,在数智化时代又会选择怎样的变革策略?近日,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简称:菲尼克斯电气)总裁顾建党先生表示,中国成为工业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热土,正在重塑数智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工业新文明。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



智能制造vs绿色制造


工业新文明的两大主旋律


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工业原本平稳、保守、单一、封闭的经营模式彻底解构,站在产业升级的视角,其目的在于将数与智的新型生产力注入传统工业领域,通过OT与AIoT的碰撞,突破物理边界、模糊组织边界,塑造一个精华合璧的新形态、新范式。在这个范式里,工业互联网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最坚实的基础设施。


虽然目前的工业互联网基建还有些许不足,但在未来,它将肩负驱动工业新文明诞生的重任。因此,在技术能力上,它要做到真正的工业级互联互通和智能;在落地应用中,它要为企业带来数据驱动的可见效益,在核心方向上,它要解决工业目前面临的不均衡、不持续等产业议题。顾建党认为,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链,是未来工业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双碳政策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优先级的提升,这一趋势愈加明朗。如果不能在数智化的主流中加入绿色的底色,那么工业互联网的整体意义也会有所缺失,其建设的长期成效也难以保障。既然,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都是我国制造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涌现的新型制造模式,也都是未来的主流方向,那么,两者的相同点和差异体现在哪里?


顾建党表示,无论智能制造还是绿色制造,首先,均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依托工业互联网和新基建来实践的;其次,从结果来看,它们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的核心效益、降本增效来展开;从实现路径来看,都涉及到企业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全局性的战略。这几点是相似的,但各自的侧重也十分明显: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制造业重要影响的体现。制造企业需要在生产管理的全流程中,努力做到资源的优化利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最少化。总之,环境友好将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关键要素之一。


智能制造,则是指通过新兴技术体系(如工业互联网等)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层融合,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水平,以此达到综合生产成本的降低,实现高效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模式。简言之,以效率为本。


产业对智能制造已有长足的实践,但对于绿色制造的探索则停留在浅层,路径仍不明晰。那么面对商业效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弈,企业该如何选择?是当今时代真正考验社会责任感的课题。对此,顾建党表示,纵观菲尼克斯电气近100 年发展历程,从电气化到自动化,从智能化到数字化,一直是行业的引领者,不仅致力于经济和技术发展,还一直把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切实关注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身体力行解决问题。 


“赋能全电气社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内修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外赋企业实践、产业升级的十年之约。接下来,就跟随“菲家使命”来看看它是如何让绿色化通过智能化来显现,一点点拨开工业新文明的雏形。



什么是“菲家使命”?


释放工业互联网潜力,赋能全电气社会


要想捋清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的相互作用关系,必须基于工业互联这张大网。迈进高度绿色化的制造模式——全电气社会,智能制造既是基础,也是手段。


①智能制造已是工业互联网实践的阶段成果


“工业互联网不是‘工业的互联网’,而是‘工业互联’的网”,顾建党表示,随着工业互联网基建的纵深推进,它早已与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命运深度融合。


一方面,它为企业构建起精准、实时、高效的数据采集互联体系,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设备级、产线级、到企业级、跨组织级的数字孪生“工业元宇宙”,打响技术层改革;


另一方面,这张大网逐渐长出一系列新的模式: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衍生、数字化管理,它们对企业原有的运营模式产生结构性的影响,让智能制造真正发生,从生产方式到商业模式,让数字化转型真正可见。


②“智能”铺路,“绿色”驶行


无论是工业、经济、人居,一切发展的前提是可持续。今天,站在全社会、全人类的能源考验面前,工业必须调整速度和方向。工业互联网也有了新的着力点——绿色智能制造的融合理念,夯实工业新文明的根基。因此,菲尼克斯电气将基于百年积淀,助力工业领域的伙伴们实现全面电气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打赢这场能源革命,构建生态友好的宜居世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任重道远。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实现工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建筑等所有领域的‘行业耦合’是一件艰巨而正确的事,但这是菲尼克斯电气的使命所在。”顾建党总结道,赋能伙伴共赢共进是根植于菲尼克斯电气DNA中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将从行业聚焦、技术落地、场景化方案等层面,赋能并加速全电气社会的到来。


从行业选择来看,风电、水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一直是菲家聚焦的领域,通过数字化其生产、运输和储存等全流程,提升绿色能源全链条价值;在技术与产品方面,全面推进PLCnext和Proficloud的渗透力,用数字化为客户降耗提效;在重点高能耗领域(如建筑、制造、轨交),推出行业级解决方案,如Emalytics智能楼宇系统、“机电软云”数字工厂解决方案、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解决方案,针对性地满足这些行业的发展需求与绿色减碳、安全可靠之间的平衡。


(图:Emalytics智能楼宇系统)


谈到具有时代引领性的灯塔工厂,菲尼克斯电气其实一直在身体力行绿色智能制造的理念,将先进的绿建技术、能耗方案运用到自己的工厂实践中。



早在2018年,菲尼克斯电气位于德国巴特皮尔蒙特和布隆伯格的工厂就凭借“客户驱动的数字镜像”跻身首批“灯塔工厂”榜单。2021年初,菲尼克斯电气位于中国的第二基地(南京)正式启用,全面构建绿色、精益和智能的示范工厂。


它是物联网与数智技术高度的新型示范工厂,以智能楼宇、智能物流、智能装备、场景化的解决方案为基础、柔性化产线为亮点,将绿色低碳化润于每一寸建筑、运用到每一个环节,描绘了全电气社会的极致模样:




该工厂是绿色建筑的典型实践,通过LEED金级认证,从选址与交通、节水、能源与大气、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和区域优先等九大方面打造绿建样板;


在清洁能源方面,菲尼克斯电气利用屋面安装1MW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约为90万度绿色清洁能源,每年减少了70万千克碳排放;到2021年底菲尼克斯电气全球工厂全部使用绿电;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园区在地下设置了300立方米雨水回收装置,用于草坪绿化的灌溉水源;利用消防水池1500立方米的容量在谷电时段进行冷冻水蓄冷,提升综合制冷效率;中央空调新风机组采用转轮冷热回收技术实现回风和新风间的冷暖能量交换,能量回收利用。


打造灯塔工厂、数字工厂,并不仅仅是一种示范,菲尼克斯一直走在引领构建“未来绿色零碳工厂”的路上。从领军者的样板示范,到产业规模化落成,除了企业内功的修炼,更需要生态共建。


不谋全局,不足谋一企:


全电气社会是“长在”生态上的


工业互联网角色之多、要素之全,必然是一张由自动化、控制、感知、连接、控制、计算、安全等各种能力织就的“大网”。要想全面进入全电气社会,就要依靠生态的力量,既要有由内变革的魄力,也要有向生态借力的战略。“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顾建党表示,“尤其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整个产业土壤的滋养和产业伙伴的扶携。”


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实践的菲尼克斯电气,早在2014年就成立菲尼克斯电气智能战略推进联盟,旨在架起德国工业4.0和中国智能制造的合作桥梁,力促产、政、学、研精诚合作。“工业人需要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用一个更开放的心态去构建智能产业生态。”顾建党介绍了菲尼克斯电气作为生态的推动者、建设者与赋能者,参与并主导多个产业联盟,以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为己任。在中国,为中国,建生态,赋生态,通过与国内优秀的数智玩家的深层合作来打造跨界融合,将自己兼具内外视野的优势和理念带给中国企业。



对于工业互联网的从业者而言,目前正处于竞争环境、合作环境、技术路线、政策风向等巨大的不确定性当中。那么,企业如何在复杂的竞争背景下保持常青长胜?


他认为——心怀对技术和创新的激情,肩负“产业共同互联”的使命,才能以数字化为引领,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增长,并赋能于传统工业伙伴,渐进工业新文明。


智库研究


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已经呈现连续性、梯度性的特点,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经营战略、营销模式、还是产品研发、后期服务,都有各自独到的宝贵经验。


中制智库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财经联合打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联合宣发“隐形冠军示范工程”项目,以《隐形冠军》节目配套”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旨在发现、展示、表彰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并与德国隐形冠军协会、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的评价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