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20年至今,疫情的反复和常态化,以及其他因素叠加让全球企业的供应链正经历一场大考。尤其是今年以来,由于全球地缘政治与疫情、原材料短缺所导致的全球重大风险事件频发,不确定性给价值链带来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供应链?
近两年来,一则则供应链短缺的新闻频上热搜:由于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混乱及劳动力短缺,珍珠奶茶的主要原料“珍珠”在美国缺货,引发了人们对珍珠奶茶无法正常供应的恐慌。
珍珠奶茶并不是个例,在全球范围内,抢芯片、抢稀土、抢镍……连肯德基都无鸡可炸。从2020年至今,疫情的反复和常态化,以及其他因素叠加让全球企业的供应链正经历一场大考。尤其是今年以来,由于全球地缘政治与疫情、原材料短缺所导致的全球重大风险事件频发,不确定性给价值链带来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供应链?
面临大考 优化传统供应链结构是当务之急
汽车制造商停产、电器电子产品停产,受新冠疫情、恶劣天气以及其他因素叠加影响,2021年,全球半导体短缺,为许多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2年第2期刊发《受疫情影响的半导体供应链危机》,报道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危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指出芯片短缺将一直持续到2022年或2023年年末。
与此同时,供应链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实际打击似乎比人们预计的更加严重,随之而来的能源供应不足、航运不畅、运费暴涨、物料短缺、劳动力不足……持续打击着新常态之下的全球供应链。
有专家指出,面对供应链收缩、国际贸易壁垒、区域冲突加剧的困境,优化传统供应链结构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直以来,国家宏观层面也愈发重视看似基础实则不可或缺的供应链建设。“供应链”愈发成为产业发展的高频词、经济建设的关键词。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强调:“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在发展中求索突围 政策呼唤韧性供应链新样板
放眼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国家间经济实力的竞争已逐渐体现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力与控制力的角逐。站在宏观层面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国内国外双循环,无疑是对自身供应链、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与更高要求。
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深入理解“多元化”的目标,启示着我们要努力建设更可靠、更创新、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而制造业“补链”、“强链”,则提供了两种突围思路:
所谓“强链”,就是进一步锻造长板,让长板变得越来越长,增强发展主动权。比如进一步完善提升传统产业链供应链,同时着力培育发展新型产业,以技术基础和宏观设计探索供应链新可能新生机;所谓“补链”,就是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宏观把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结合,补齐“最短的木板”。
此外,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央经济会议等也一再点名“供应链”。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202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循环畅通、安全稳定的供应链是实体经济根基巩固壮大的重要依托,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从各个层面来说,我们呼唤一个更成熟、更有韧性的供应链新样板。
数字化、绿色已经成为韧性供应链的必要条件
供应链并非是一个单一链条,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供应链的有效运转建立在各级供应商都能高效运转的基础之上,整个链条中,任何一个节点运转受阻,都会拉低整个供应链的运转速度。这时,通过数智供应链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在复杂环境之下,国家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利好政策,帮助企业产业共克时艰,同时也给出了长足发展的方向指引。“十四五”规划明确“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目标。强调促进设备联网、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和供应链协同响应,推进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产品个性化、管理智能化,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具体到产业发展基础的供应链一环,同样离不开“上云用数赋智”,以数据洞察、智能能监测倒逼智慧、理性决策,让企业供应链更强、更稳、更有效,甚至焕发更多可能性,进而提升全链竞争力。
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早已成为新世纪经济建设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议题。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一年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国碳市场启动、“1+N”政策体系顶层设计文件亮相……“双碳”工作全面展开,逐步深入。
作为产业发展最基础且最庞杂一环的供应链管理方面,同样需要重视“绿色意识”。供应链关乎的不仅是产业的一砖一瓦,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更好”之外,我们同样需要一个“更可持续”的供应链生态。
在庞大的供应链中,一些“链主”企业积极担当,不断解决供应链之“痛”。联想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数字化时代供应链与制造业巨头,联想提出了建立韧性供应链的战略——战略、科技、组织与人才、流程。四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的稳健结构。具体来看,韧性供应链的重心在于利用数字化为工具,重塑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同时,通过数字化、行业赋能,建立共生共融的新生态,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履约系统、供应商协同、优化供应模型、风险管理、智能物流、智联质量生态、供应链智能控制塔 SCI等。
不光打造自己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联想也不断为行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基于联想创投在智能科技领域的精深布局及联想全球供应链行业领先的管理实践,2020年12月联晟智达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开启了联想“供应链即服务”战略的新篇章。目前,已在灵活性和开放性方面进行长足探索,推出制造即服务、质量即服务、物流即服务的“交钥匙”整合交付模式。
在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方面,联想更是不遗余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打造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涵盖“绿色生产+供应商管理+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绿色包装”五个维度。举个最新的例子:7月13日,马士基宣布与联想集团达成协议,为后者提供生态环保运输解决方案(ECO Delivery),共同探索航运领域减排,实现低碳环保、节能降耗。联想也是中国内地首家使用该绿色海运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
其实,联想在绿色供应链上的创新枚不胜举:采用了再生塑料,以及竹纤维材料进行包装;推广使用了新型低温锡膏技术(LTS),减少35%碳排放;推进绿色货运,促进可持续物流发展,优化运输方式、优化物流网络,推进自动化;提供产品、包装和电池的智能循环回收服务;联想研发的温水水冷技术可以提升高性能计算(HPC)机房算力5%,能耗降低42%……
通过数字化、绿色低碳的建设,联想供应链为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韧性”新样板。